

社论
要闻
特稿
时评
论坛
三转
巡视
风纪
警示
环球
新风
文苑
社论
要闻
特稿
时评
论坛
三转
巡视
风纪
警示
环球
新风
文苑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扫墓,慎终追远,祭先贤、先哲、先烈、先人,我们心怀虔敬。
清明节始于周代,起源于介子推割肉救主的典故。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躲避祸害,流亡出走。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他,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了给他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成为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介子推功成身退,宁死不改志,给晋文公留下遗诗:“割肉奉君敬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他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拜祭介子推时,又将这天定为清明节。此后,每年晋文公都会来拜祭介子推,晋国百姓为怀念他,这一天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介子推的故事也衍生出“切肤之交”的成语,哪怕在临死之前,介子推都要规劝君主“常自省”,希望晋文公治理国家“清明复清明”,介子推对民族、国家、君臣的道德感是何等的强烈!
至今,清明节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传统和精神内涵。
“思时之敬”,在祭扫的过程中,净化身心,沉淀繁杂,回归人性的本真,知礼而明义,守规矩,重担当,讲廉耻,像先贤、先烈一样,追求生命价值、生命尊严、生命意义,做一个于国有用、于礼而循、于义无瑕、于家尽责的人,以清亮淡泊之心,行端正公道之事。
心清智明,澄澈见底,清明节蕴含的正是传之千古的忠义孝悌、清正廉明的精神。清明的各项活动,敬的是礼仪,修的是礼德,五德之礼对应五脏之心,因此,清明要净身,更要净心。普通人要清清白白地做人,党员干部更应清正在德、廉洁在志,借清明之机,对自身道德来一次洗礼,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形成崇礼尚德的清明社会生态。(贾爱英 张德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