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5年第8期

社论

坚决把纪律和规矩挺在法律前面

要闻

从严治党就要把纪律和规矩严起来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等

专题  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系列解读

编者按

抓纪律决不意味惩腐力度要减弱

为什么说纪律建设就是治本之策?

什么是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党委要负起抓纪律建设的主体责任

转变政绩观 冲着纪律去 

抓早抓小 动辄则咎 

纪律审查就要体现“纪律”特点

特稿

牵牢“牛鼻子” 种好责任田

让党的纪律规矩在基层落地生根

以钉钉子精神推进“三转”

时评

辩证看待反腐新词 

纪检组长要坚守责任担当 

对党忠诚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 

遏制亲属腐败关键是让规矩起作用

锐评  

论坛

用纪律管住大多数才叫全面从严治党

深刻认识全面从严治党的丰富内涵

领导干部该有怎样的自由空间

乱评乱议极具腐蚀性涣散性

不动产登记对反腐有何影响

三转

对地方纪委清理议事协调机构相关问题的回复

职责外的议事协调机构为何难退出

上犹:从“同体监督”到再监督再检查 

巡视

国资委:扎实开展对中央企业巡视工作 

善用巡视成果 强化监督实效 

专项巡视当抓好“一二三四五”

紧扣主题深化专项巡视 

以硬举措促整改到位 

如何提高对县巡视的质量和效果 

风纪

节骨眼上,纠正“四风”重点抓什么?

警示

“雅好”,错就错在越界

分清“好”与“腐”的边界

雅贿面面观 / 胡 静

千万不能跟党装两面人 耍两面派


做对党忠诚的老实人 

环球

加拿大皇家骑警面临腐败挑战 

新风

深爱中的言传身教——习仲勋家风故事

清明时节话清明

文苑

刘亚洲:信念,一个政党的灵魂 

“戒惧之心”小议 

也说“口中反腐” 

重“义”与责任担当  

清明时节话清明
1

  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扫墓,慎终追远,祭先贤、先哲、先烈、先人,我们心怀虔敬。

  清明节始于周代,起源于介子推割肉救主的典故。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躲避祸害,流亡出走。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他,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了给他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成为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介子推功成身退,宁死不改志,给晋文公留下遗诗:“割肉奉君敬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做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将他死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拜祭介子推时,又将这天定为清明节。此后,每年晋文公都会来拜祭介子推,晋国百姓为怀念他,这一天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

  介子推的故事也衍生出“切肤之交”的成语,哪怕在临死之前,介子推都要规劝君主“常自省”,希望晋文公治理国家“清明复清明”,介子推对民族、国家、君臣的道德感是何等的强烈!

  至今,清明节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不仅是一个节日,更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传统和精神内涵。

  “思时之敬”,在祭扫的过程中,净化身心,沉淀繁杂,回归人性的本真,知礼而明义,守规矩,重担当,讲廉耻,像先贤、先烈一样,追求生命价值、生命尊严、生命意义,做一个于国有用、于礼而循、于义无瑕、于家尽责的人,以清亮淡泊之心,行端正公道之事。

  心清智明,澄澈见底,清明节蕴含的正是传之千古的忠义孝悌、清正廉明的精神。清明的各项活动,敬的是礼仪,修的是礼德,五德之礼对应五脏之心,因此,清明要净身,更要净心。普通人要清清白白地做人,党员干部更应清正在德、廉洁在志,借清明之机,对自身道德来一次洗礼,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形成崇礼尚德的清明社会生态。(贾爱英 张德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