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3年第24期

社论

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筑牢中央八项规定堤坝

要闻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2024年经济工作
研究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审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李希同老挝人革党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纪委书记、
国家监察总署署长坎潘举行会谈

新时代  新指南

党员干部一定要真抓实干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真抓实干的重要论述

把实事求是贯穿调查研究始终

以正风肃纪实效取信于民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重庆:扎实推进清廉重庆建设

以清廉重庆建设体系化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协同联动写好“合”字文章

典型引路推动全域构建

标本兼治解决系统顽疾

朝着体系化的目标坚定迈进

智慧监督解民忧

刹住隐形变异的“车轮歪风”

特别关注

为新时代新征程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专访中国纪检监察协会会长吴玉良

用心用情助力纪检监察事业发展
——中国纪检监察协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侧记

铁军风采

燃尽生命之火  守护税务清廉——追记内蒙古自治区税务局
党委纪检组原副组长、 二级调研员张志刚

兰台论策

在正风肃纪反腐中将斗争进行到底 

学术研究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

一得之见

精准施策强化政治监督

因地制宜绘就生态文明新画卷

把纪律教育融入主题教育之中

全方位监督推动民主生活会从严从实

严声嘹亮

“地瓜”商品联四海——义乌监督护航“走出去”蹄疾步稳

万商助廉  亲上加清

义乌“地瓜”越耕越甜

省下6小时  多赚几趟钱 

书记说纪

攥指成拳聚合力

下好“室企地”一盘棋

纪审联动深挖“蝇贪蚁腐”

法法衔接提升办案质效

实证纪法

如何理解把握监察法实施条例对同步录音录像自查的相关规定

实招集萃

出台工作指引做实派驻监督

加强指导联系促“探头”作用充分发挥

深化协作配合实现攥指成拳

从严惩处让监督长牙带电

广角

地方动态

图片新闻

一线镜头

名城话廉

安庆  平安吉庆  风正气顺

监察史话

西汉时期的教化思想

知行话题

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论述摘编》

评论 

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安庆 平安吉庆 风正气顺   

盛亚琼  李锐

1

  “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安庆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分界处和皖鄂赣三省的交界处,素有“千年渡口百年港”之称。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南宋绍兴十七年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安庆”自此得名,有“平安吉庆”之意。东晋诗人郭璞曾称“此地宜城”,故安庆又别名“宜城”。安庆是《孔雀东南飞》、“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发生地,是影响中国文坛二百余年“桐城派”的故里,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皖江文化独特的清廉为尚、爱民为本、宜人开放的地域特色。

  安庆江岸风光

  廉俭礼让 余韵悠长

  深秋时节,漫步在安庆迎江区的沿江景观长廊中,仰可观“万里长江第一塔”振风塔之威严,俯可察长江滔滔江水之多变。“黄干筑城”“徐锡麟起义”“渡江战役”“欢庆解放”“抗洪救灾”等主题故事生动再现于江堤文化墙,栩栩如生,每一块砖石记载的点点滴滴映入眼帘,这些极具安庆特色文化的浮雕,呈现出安庆流传千古的文化历史。其中,“黄干筑城”浮雕,记载的正是“安庆之父”黄以勤廉和智慧开创这个城市历史的故事。

  黄是南宋理学大儒朱熹的得意门生,被称为“朱氏门人第一人”。南宋嘉定十年二月,黄以66岁的高龄始拜安庆知府。黄到任后,正逢金军攻破光州,安庆当时距光州不远,又无屏障,极易被攻陷,因此迁造新城迫在眉睫。当年五月,黄带领两万兵民开始筑城,他将工程分为12料(段),先亲自修筑一段,计算好工程量、费用和时间进度,余下的工程由其他人如法炮制,若有欺瞒、偷减、拖延之举,也就逃不过他的眼睛了。两年后,金人破黄州沙窝诸关,“独安庆安堵如故”。继而连续几个月大雨,大水浸城,安庆城安然无恙。百姓十分感激黄,赞其为:“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

  在安庆桐城市中心,有一条长不过百米、宽不过六尺的小巷,青砖黛瓦碎石路,头顶连天香樟树,几乎是它的全部。但这条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巷子,却留下了一段永不落幕的“礼、让”佳话。《桐城县志略》等史志书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纠纷。张家人给张英写信求助,张英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信后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

  张英一生廉俭礼让,“终生让路,不失尺寸”,德行操守为世楷模。有官员上门行贿时,他曾言:“使我为州县官,决不用官银媚上官。”张英认为,父母教育子女应当“教之俭用”,要求家人把一年的日常开支费用分为十二股,一月一股,月底有结余,“别作一封”用来应付贫寒之急。他告老还乡之后,“誓不著缎,不食人参”,每日布衣蔬食,至老不衰。更难得的是,在张英廉俭传家的家风影响下,张氏家族科举大张,人才辈出,呈现了“父子宰相”“三世得谥”“六代翰林”的耀眼景象。张英次子张廷玉,深受张家廉俭家风影响,终身秉持着“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拼命强忍,不受非分之财”的为官之道,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世位极人臣, 死后更是成为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六尺巷。王政/摄

  丹心正气 薪火相传

  202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庆潜山野寨中学新考取军校的20名同学回信,让野寨中学进入全国视野,也让人们的目光聚焦安庆。

  野寨中学是全国唯一一所因陵建校、以校护陵的中学。历经80年岁月洗礼,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及附属建筑依旧矗立在校园,成为全校师生的信仰之基和精神支柱。在宜城大地上,遍布着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红色资源。成立安徽省第一个城市党组织——中共安庆支部的濮家老屋;纪念陈延年、陈乔年烈士的“延乔中学”“延乔班”;王步文故居、鄂豫皖军政大学皖西分校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重建会议旧址、鄂豫皖边区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旧址、请水寨暴动旧址群……这些红色资源见证和记录了党和国家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

  长江之畔,安庆城南南水关,有一座徽派风格二层民居,这就是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故居(“三陈故居”)。民居是四进三开间,各进之间由连廊相接,围合成天井,大门朝南。自清末至抗战安庆沦陷,陈氏家庭一直在此聚族而居。早在1903年,陈独秀就在安庆筹建安徽爱国会。1904年,他在安庆创办中国第一份白话文报纸《安徽俗话报》,开风气之先,也为他创办《新青年》打下了基础。1926年8月,以陈独秀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为保持自身纯洁性,颁布了《中央扩大会议通告——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它堪称党史上第一个反腐文件。

  门前一汪半月形水塘,四周小丘环抱,松竹常青。安庆岳西县城关西北9公里处的温泉镇资福村塘坳组,一座建于晚清、一进两厢三合院的农家小院别致典雅。这里是中共安徽省委首任书记王步文的故居。“是革命家,是教育家,怀如此奇才,生而无愧;为革命死,为大众死,仗这般大义,死又何妨!”这是烈士一生的战斗历程,也是烈士的高尚品质、志向和人生观的真实写照。1931年4月,因叛徒出卖,王步文被捕。国民党安徽省主席陈调元得知王步文是中共安徽省委书记,亲自审讯,许以高官厚禄,王步文不为所动。敌人施用各种酷刑逼供,将王步文的皮肉烧焦、筋骨打断,王步文依旧对党的机密守口如瓶。在狱中,他得知自己编写的《社会运动辞典》一书的稿费已交付,向前来探视的妻子方启坤专门交代:“当(党)用则用,家里少用,特别要帮助穷苦兄弟(即受难同志)解决困难。”临刑前,他向战友们说道:“同志们,共产党员是杀不完的,让我的热血去浇灌自由之花吧!”

  陈延年雕像。王政/摄

  黄梅颂廉 清风徐来

  在高楼耸立的东部新城,有一座全国唯一的黄梅戏专题博物馆——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漫步其中,既有仿古戏台大屏幕演绎《天仙配》等黄梅戏经典老电影的怀旧放映区,也有幻影成像、大型触摸屏等现代展示设备,生动地再现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一个多世纪以来诞生、 发展的曲折历程。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它的发展壮大与安庆密不可分。安庆地区自古诗词戏曲文化底蕴深厚。潜山和怀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长篇叙事诗、汉代乐府民歌代表作《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地。史料中,安庆地区戏曲演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清道光以后,黄梅调广泛流行在以怀宁石牌为中心的安庆及周边城乡地区,因此,又被称为“怀腔”“府调”。近代以来,黄梅戏因曲调委婉优美,语言通俗风趣,情调丰富生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1949年安庆解放,黄梅戏自此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1952年,安庆黄梅戏应邀赴上海演出并一举唱响;1954年参加华东戏曲会演一炮走红。随后,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女驸马》《槐荫记》《牛郎织女》相继问世,使得这个被誉为“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地方戏曲,如“山野吹来的风”流播全中国,享誉海内外,成为安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闪亮的“城市名片”。

  宜城处处扬欢歌,黄梅声声赞时代。近年来,安庆市纪委监委坚持全力打造“黄梅颂廉”艺术课堂,创排《一句话》《六大人还乡》等一批廉洁文化题材黄梅戏剧目,将廉洁文化用看得到、听得懂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2023年以来,安庆市纪委监委举办了两次廉洁戏曲展演。反映纪检监察机关接诉即办,督促解决群众急难事的《最后一公里》,生动讲述湖广总督汪志伊淡泊名利拒腐蚀、铁面无私肃朝纲的《豆腐总督》,展现胸怀坦荡、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认可基层干部形象的《亲而又清》《纠错》,唱颂“一代廉吏”包公清廉正直、刚正不阿、一心为民优秀品格的《包公治水》……一曲曲婉转悠扬的清廉戏曲,唱响了奋进新时代的赞歌,也传递着清廉宜城的文明新风。

  新时代新征程,安庆将以昂扬奋进的新姿,继续在“阵地强廉”“文化养廉”“活动兴廉”“黄梅颂廉”等方面下功夫,系统培育“宜城清风”廉洁文化建设品牌,打造“不越雷池一步”等更多具有当地特色的廉洁文化地标。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教育、雷霆震慑的警示教育,让务实求真、清正廉洁之风不断充盈到社会的每个角落,用一个风清气正的宜人之城,向世人展现一轴清廉的画卷。(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纪委监委宣传部)

  【链接】桐城文庙

  安庆代管县级市桐城历史悠久,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二年建县制,历经1200多年。明清时期孕育了灿烂的桐城文化,素有“文都”美誉。而桐城文庙就是桐城文化的象征。

  桐城文庙坐落于桐城市中心,与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为邻,砖红的墙面,古朴的建筑风格在闹市之中显得格外静谧。文庙,又称孔庙、圣庙。历代封建王朝尊孔崇儒,至唐贞观四年诏令各州、县立孔子庙后,逐渐形成庙学合一的形制,是被历史物化了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桐城文庙始建于元延年间,扩建于明洪武初年,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是江淮地区营造工艺较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文庙。如今,这里作为桐城市博物馆的所在地,仍在传续“经典”。

  桐城文庙对形成桐城派及桐城崇文重教的风气起到了重要作用。明清时期,桐城考中举人的有640人,进士240人,以此步入仕途的就有786人之多。“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父子双宰相”等说法就是此处人文盛况的写照。清代,以方苞、姚鼐等人为代表的桐城派异军突起,成为当时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创立了义理、考据、词章为核心的文论,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传世作品2000多种,影响延及近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汪顺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