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此封喉,吴楚分疆第一州。”安庆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分界处和皖鄂赣三省的交界处,素有“千年渡口百年港”之称。东周时期安庆是古皖国所在地。南宋绍兴十七年改舒州德庆军为舒州安庆军,“安庆”自此得名,有“平安吉庆”之意。东晋诗人郭璞曾称“此地宜城”,故安庆又别名“宜城”。安庆是《孔雀东南飞》、“不越雷池一步”“六尺巷”等著名故事的发生地,是影响中国文坛二百余年“桐城派”的故里,古皖文化、禅宗文化、戏剧文化和桐城派文化在这里交相辉映,形成了皖江文化独特的清廉为尚、爱民为本、宜人开放的地域特色。
安庆江岸风光
廉俭礼让 余韵悠长
深秋时节,漫步在安庆迎江区的沿江景观长廊中,仰可观“万里长江第一塔”振风塔之威严,俯可察长江滔滔江水之多变。“黄干筑城”“徐锡麟起义”“渡江战役”“欢庆解放”“抗洪救灾”等主题故事生动再现于江堤文化墙,栩栩如生,每一块砖石记载的点点滴滴映入眼帘,这些极具安庆特色文化的浮雕,呈现出安庆流传千古的文化历史。其中,“黄干筑城”浮雕,记载的正是“安庆之父”黄榦以勤廉和智慧开创这个城市历史的故事。
黄榦是南宋理学大儒朱熹的得意门生,被称为“朱氏门人第一人”。南宋嘉定十年二月,黄榦以66岁的高龄始拜安庆知府。黄榦到任后,正逢金军攻破光州,安庆当时距光州不远,又无屏障,极易被攻陷,因此迁造新城迫在眉睫。当年五月,黄榦带领两万兵民开始筑城,他将工程分为12料(段),先亲自修筑一段,计算好工程量、费用和时间进度,余下的工程由其他人如法炮制,若有欺瞒、偷减、拖延之举,也就逃不过他的眼睛了。两年后,金人破黄州沙窝诸关,“独安庆安堵如故”。继而连续几个月大雨,大水浸城,安庆城安然无恙。百姓十分感激黄榦,赞其为:“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
在安庆桐城市中心,有一条长不过百米、宽不过六尺的小巷,青砖黛瓦碎石路,头顶连天香樟树,几乎是它的全部。但这条浸润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巷子,却留下了一段永不落幕的“礼、让”佳话。《桐城县志略》等史志书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桐城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发生宅基纠纷。张家人给张英写信求助,张英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收信后主动退让三尺,吴家人深受感动,也退让三尺,遂成“六尺巷”。
张英一生廉俭礼让,“终生让路,不失尺寸”,德行操守为世楷模。有官员上门行贿时,他曾言:“使我为州县官,决不用官银媚上官。”张英认为,父母教育子女应当“教之俭用”,要求家人把一年的日常开支费用分为十二股,一月一股,月底有结余,“别作一封”用来应付贫寒之急。他告老还乡之后,“誓不著缎,不食人参”,每日布衣蔬食,至老不衰。更难得的是,在张英廉俭传家的家风影响下,张氏家族科举大张,人才辈出,呈现了“父子宰相”“三世得谥”“六代翰林”的耀眼景象。张英次子张廷玉,深受张家廉俭家风影响,终身秉持着“第一要廉,养廉之道,莫如能忍”“拼命强忍,不受非分之财”的为官之道,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世位极人臣, 死后更是成为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
六尺巷。王政/摄
丹心正气 薪火相传
202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庆潜山野寨中学新考取军校的20名同学回信,让野寨中学进入全国视野,也让人们的目光聚焦安庆。
野寨中学是全国唯一一所因陵建校、以校护陵的中学。历经80年岁月洗礼,抗战阵亡将士公墓及附属建筑依旧矗立在校园,成为全校师生的信仰之基和精神支柱。在宜城大地上,遍布着这样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和红色资源。成立安徽省第一个城市党组织——中共安庆支部的濮家老屋;纪念陈延年、陈乔年烈士的“延乔中学”“延乔班”;王步文故居、鄂豫皖军政大学皖西分校旧址、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重建会议旧址、鄂豫皖边区第二次国共合作谈判旧址、请水寨暴动旧址群……这些红色资源见证和记录了党和国家波澜壮阔的历史征程。
长江之畔,安庆城南南水关,有一座徽派风格二层民居,这就是陈独秀、陈延年、陈乔年故居(“三陈故居”)。民居是四进三开间,各进之间由连廊相接,围合成天井,大门朝南。自清末至抗战安庆沦陷,陈氏家庭一直在此聚族而居。早在1903年,陈独秀就在安庆筹建安徽爱国会。1904年,他在安庆创办中国第一份白话文报纸《安徽俗话报》,开风气之先,也为他创办《新青年》打下了基础。1926年8月,以陈独秀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为保持自身纯洁性,颁布了《中央扩大会议通告——坚决清洗贪污腐化分子》,它堪称党史上第一个反腐文件。
门前一汪半月形水塘,四周小丘环抱,松竹常青。安庆岳西县城关西北9公里处的温泉镇资福村塘坳组,一座建于晚清、一进两厢三合院的农家小院别致典雅。这里是中共安徽省委首任书记王步文的故居。“是革命家,是教育家,怀如此奇才,生而无愧;为革命死,为大众死,仗这般大义,死又何妨!”这是烈士一生的战斗历程,也是烈士的高尚品质、志向和人生观的真实写照。1931年4月,因叛徒出卖,王步文被捕。国民党安徽省主席陈调元得知王步文是中共安徽省委书记,亲自审讯,许以高官厚禄,王步文不为所动。敌人施用各种酷刑逼供,将王步文的皮肉烧焦、筋骨打断,王步文依旧对党的机密守口如瓶。在狱中,他得知自己编写的《社会运动辞典》一书的稿费已交付,向前来探视的妻子方启坤专门交代:“当(党)用则用,家里少用,特别要帮助穷苦兄弟(即受难同志)解决困难。”临刑前,他向战友们说道:“同志们,共产党员是杀不完的,让我的热血去浇灌自由之花吧!”
陈延年雕像。王政/摄
黄梅颂廉 清风徐来
在高楼耸立的东部新城,有一座全国唯一的黄梅戏专题博物馆——安徽中国黄梅戏博物馆。漫步其中,既有仿古戏台大屏幕演绎《天仙配》等黄梅戏经典老电影的怀旧放映区,也有幻影成像、大型触摸屏等现代展示设备,生动地再现了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梅戏一个多世纪以来诞生、 发展的曲折历程。
黄梅戏与京剧、越剧、评剧 、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它的发展壮大与安庆密不可分。安庆地区自古诗词戏曲文化底蕴深厚。潜山和怀宁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长篇叙事诗、汉代乐府民歌代表作《孔雀东南飞》的故事发生地。史料中,安庆地区戏曲演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清道光以后,黄梅调广泛流行在以怀宁石牌为中心的安庆及周边城乡地区,因此,又被称为“怀腔”“府调”。近代以来,黄梅戏因曲调委婉优美,语言通俗风趣,情调丰富生动,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1949年安庆解放,黄梅戏自此焕发出勃勃生机和活力。1952年,安庆黄梅戏应邀赴上海演出并一举唱响;1954年参加华东戏曲会演一炮走红。随后,黄梅戏电影《天仙配》《女驸马》《槐荫记》《牛郎织女》相继问世,使得这个被誉为“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地方戏曲,如“山野吹来的风”流播全中国,享誉海内外,成为安庆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最闪亮的“城市名片”。
宜城处处扬欢歌,黄梅声声赞时代。近年来,安庆市纪委监委坚持全力打造“黄梅颂廉”艺术课堂,创排《一句话》《六大人还乡》等一批廉洁文化题材黄梅戏剧目,将廉洁文化用看得到、听得懂的方式呈现在人们眼前。2023年以来,安庆市纪委监委举办了两次廉洁戏曲展演。反映纪检监察机关接诉即办,督促解决群众急难事的《最后一公里》,生动讲述湖广总督汪志伊淡泊名利拒腐蚀、铁面无私肃朝纲的《豆腐总督》,展现胸怀坦荡、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认可基层干部形象的《亲而又清》《纠错》,唱颂“一代廉吏”包公清廉正直、刚正不阿、一心为民优秀品格的《包公治水》……一曲曲婉转悠扬的清廉戏曲,唱响了奋进新时代的赞歌,也传递着清廉宜城的文明新风。
新时代新征程,安庆将以昂扬奋进的新姿,继续在“阵地强廉”“文化养廉”“活动兴廉”“黄梅颂廉”等方面下功夫,系统培育“宜城清风”廉洁文化建设品牌,打造“不越雷池一步”等更多具有当地特色的廉洁文化地标。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教育、雷霆震慑的警示教育,让务实求真、清正廉洁之风不断充盈到社会的每个角落,用一个风清气正的宜人之城,向世人展现一轴清廉的画卷。(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纪委监委宣传部)
【链接】桐城文庙
安庆代管县级市桐城历史悠久,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二年建县制,历经1200多年。明清时期孕育了灿烂的桐城文化,素有“文都”美誉。而桐城文庙就是桐城文化的象征。
桐城文庙坐落于桐城市中心,与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为邻,砖红的墙面,古朴的建筑风格在闹市之中显得格外静谧。文庙,又称孔庙、圣庙。历代封建王朝尊孔崇儒,至唐贞观四年诏令各州、县立孔子庙后,逐渐形成庙学合一的形制,是被历史物化了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桐城文庙始建于元延祐年间,扩建于明洪武初年,占地面积近7000平方米,是江淮地区营造工艺较高,规模较大,保存较为完好的一座文庙。如今,这里作为桐城市博物馆的所在地,仍在传续“经典”。
桐城文庙对形成桐城派及桐城崇文重教的风气起到了重要作用。明清时期,桐城考中举人的有640人,进士240人,以此步入仕途的就有786人之多。“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父子双宰相”等说法就是此处人文盛况的写照。清代,以方苞、姚鼐等人为代表的桐城派异军突起,成为当时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创立了义理、考据、词章为核心的文论,主盟清代文坛200余年,传世作品2000多种,影响延及近代,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汪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