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7年第19期

社论

努力使党的作风全面好起来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重要论述摘录

学习体会

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全面从严治党这五年

全面从严治党重要思想

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思想方法论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我看这五年

阎维文: 小事更能反映“全面从严”的力度

执纪环境越来越好了

特稿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正确认识准确把握“四种形态”

专题 加强纪律建设 全面从严治党

加强纪律建设 全面从严治党

以严明的纪律管全党治全党

系列述评

切实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践行“四种形态”

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制度利器

当好政治生态“护林员”

资料:纪律建设经典词句

实践经验

河北:真正让纪律和规矩成为管党治党的尺子

四川:运用“四种形态”看住“树木”管好“森林”

广州:严格执纪 净化政治生态

郑州:监督执纪冲着纪律去

严格约束和管理“关键少数”

特别关注 驰而不息 狠抓节点

驰而不息 狠抓节点

八项规定引领社会新风尚

盯紧节点 寸土不让

莫让节日变“劫日”

“四风”监督哨

巧立名目发补贴 化公为私被处分

燕阁观察

没有最严,只有更严

清风时评

“小五长”须校准“责权为”三坐标

全面从严治党贵在“较真”

在党性锤炼上“吃老本”要不得

莫让“能吏”变“污吏”

实践探索

源头梳理查问题 见人见事见资金

书记说纪

在分领域整治中当好“护林员”

在信访分析研判中把握“森林”状况

广角

湖北房县:把管党治党责任担当体现在行动中

江苏南通:推动“两个责任”落地生根

图片新闻

一线传真

关键词解

地方简讯

擦亮巡察利剑

文化传承 

古语今悟 ●“冷与热”小议

楹联中的家风戒痴戒嗔戒满警戒贪心人世敬 还巧还禄还财留还福地子孙耕

家训品读王渔洋诫子:清慎勤 不负民

说文解字“国”之要义在于富强

清风文萃

明月入怀 家国担肩

我的家风故事

父亲告诫莫言常怀谦和之心

 
戒痴戒嗔戒满警戒贪心人世敬 还巧还禄还财留还福地子孙耕
——南宋名臣王伯大及其后人的家风故事
何焱红
首页
1

  在福建省霞浦县牙城镇牙城村,绿树掩映中有一座红墙白瓦的古建筑矗立在中街街尾。这是元末明初,南宋名臣王伯大后人的一个支系从苏州迁居至霞浦时,为纪念先祖而建造的祠堂。

  在宗祠大门两边,悬挂着这样一副楹联,“戒痴戒嗔戒满警戒贪心人世敬,还巧还禄还财留还福地子孙耕”。这副楹联的内涵,与王伯大提出并大力倡导的“留余”家训一脉相承,不仅蕴含着霞浦王家对先祖的自豪之情,更饱含着对后人的谆谆教诲。500多年来,霞浦王家历代子孙传承家训,形成了克己修身、崇德向善的良好家风。

  从做人做事中悟出“留余”家训

  王伯大(?—1253年),字幼学,号留耕,福建省霞浦县赤岸人。南宋宁宗嘉定七年登进士第,授主管户部架阁,后历任国子监学正、知州、参知政事等职。

  王伯大出生于霞浦县赤岸村一个官宦世家。其父王万全,是南宋淳熙二年进士,曾任青田县令。饱读诗书的王万全,十分注重教育子女读书明理,并要求王方大、王伯大等兄弟树立远大理想。在父亲的循循善诱下,王伯大不仅养成了勤奋好学的习惯,还传承了其父亲宽厚仁慈的品性。

  出仕为官后,以宽仁为本的王伯大十分注意维护民生。嘉定十年,台、衢、婺、饶、信诸州(即今浙江、江西邻近县市)发生饥荒,王伯大被朝廷派到重灾区任知军。到任后,他聘请有识之士,研究古今赈灾办法,通过清理户口,用红、黄、黑、白四种颜色为标志划分灾情等级,并张榜公布。扎实的基础工作,使救灾措施的针对性很强,有限的粮食救活了尽可能多的灾民。当地灾民因此编了一首歌,“红黄黑白环,甲乙丙丁户。若非王知军,饿煞人无数。”在王伯大调离时,当地民众为他建生祠多达13座。

  解民之困,王伯大从来都是责无旁贷,但又决不公权私用。淳祐二年,王伯大的故乡农田受旱,要兴修水利。同乡找其帮忙,此时的王伯大奉命“督漕于闽”,权力很大,但他并没有利用手中的职权,而是从自己薪金中捐出白银50两,并倡议乡绅积极捐款,在众人的努力下,最终完成了从20余里外截流引水的工程,使千亩农田受益,泽被近万乡亲。

  淳祐八年,出仕30多年的王伯大辞官回乡。他静心总结自己前半生做人、做事、做官的心得体会,认为人不可穷尽一切利益归己所有,要保持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和谐,谋正当利,适可而止,并写出了流传至今的《四留铭》,“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为教育后世子孙,王伯大还在赤岸村建造了留耕堂,时刻提醒其子孙后代为人处世要“留余”。自此,“留余”这一颇具哲学智慧的思想,不仅成为王伯大的子孙修身齐家的行为规范,还成为了霞浦王家世代传承的家风家训。

  在践行“留余”家风中保持家族兴旺

  家风的作用是巨大的。王伯大提出并倡导的“留余”思想,深刻影响着其子侄的言行。

  王积翁,字良存,是王伯大的儿子。受“留余”家风的影响,他为官期间,坚持秉公办事,不忘为民造福,政绩斐然。宋理宗宝祐四年,王积翁任沿海制置使司干办公事。面对积压多年的300多宗悬案,他不仅一一审结完成,还将典型案例和办案经验写成《平心录》4卷,供后人参考。调任户部犒赏所检察官后,王积翁看到和平镇(在今浙江长兴县西南)经营困难,就致书浙江转运使免除了12家酒库积欠税利17万缗,使与之相关的300户得渡难关。

  王都中,字元俞,王伯大之孙。在父母的教诲下,他从小将《四留铭》作为自己的警世格言,把“留余忌贪”奉为圭臬,既不迷恋物质财富,也不沽名钓誉。元仁宗延祐七年,王都中任饶州路(在今江西省鄱阳县)总管,严格依法办事,严厉制止征税乱象,老百姓十分感激。番阳(今鄱阳)县有人给他送一茎两穗的麦子、有人给他献一茎六穗的稻谷做纪念,他却说:“你们应该感谢圣上的恩德,这些好兆头,绝不是我的功劳,不是我这个当臣子的能接受的!”随后,他就将这些祥瑞礼物转献给朝廷。纵观其四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他除了元世祖赏赐的农田和一处住宅外,从来没有为自己增加过一厘田地,也没有为自己的住宅更换过一根桁橼。所得俸禄,除了维持家人生活开支,节余部分都送给了生活困难的亲戚。《元史》中对王都中的评价是“不增一疃,不易一橼,其清白之操,得于家传。”

  历经百年积淀,霞浦王家形成了厚重的“留余”家风。在这一家风的熏陶下,其子孙后代大多能克己修身、忠厚向善,书写了不少精彩人生故事。

  在世代相传中“留余”已落地生根

  在历史的沧桑变迁中,王伯大的后代自元朝后期,就如蒲公英的种子一样,从霞浦飘向全国,带着“留余”家风落地生根。

  王纯忠,是王伯大家族在牙城镇牙城村的后裔,民国时期,曾任柘荣县县长。受“留余”家训的熏陶,他任县长时,以减轻赋税、少征劳役等维护民生的政令践行“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的祖训,受到柘荣老百姓的爱戴。辞官回乡后,他看到牙城小学堂自开办以来,一直借用民房上课,学生多,校舍紧张,便用自家一块旱涝保收的水浇田置换了城里的一块土地,无偿捐出作为建校用地。

  “留余”的家风,不仅影响着王伯大的直系后代,也对整个霞浦王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末民国初期著名的茶商王霄九,是霞浦王家的后人。受“留余”家风的影响,王霄九在福州经营茶叶生意时,坚持不取暴利而是走薄利多销的路子,经过十数年的努力,王霄九成为福州有名的商人。在经商中“留余”让利,在生活中也是宽以待人。有一次,王霄九的两家邻居建房子时,因用谁家的地作通道发生争执,闹到了要诉讼公堂的地步。他知道情况后,不仅好心相劝,还主动将自己房屋旁的一块空地划给这两家人,解决了通道用地问题。他对两家邻居说,“祖训教育我们,凡事不要做尽做绝,说话也不要说得太满,福德才能泽及后人。”此后,王霄九的邻里之间再未出现过大的纷争。

  王伯大的“留余”家训,不但成为霞浦王家修身齐家的重要思想,在全国各地也影响深远。河南省巩义市康百万庄园的先祖将王伯大的《四留铭》做成匾额,高挂在庄园的大堂上,以此来召训和教育家族后人。江苏省苏州市潘氏家族、宁夏吴忠市同里镇王氏家族、广东省梅州市梅城张氏家族也都奉留余、留耕思想为族训。(资料提供:陈永迁、郑学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