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人缔造了一个人民共和国,经过68年建设,使中华民族重返世界前列,完美诠释了“国”字“人民要富、国家要强”的含义
“国”最初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本义是疆域与领土,并有城防加以保护。甲骨文中有一个常见的构字符号“囗”(读guó),就是城墙的象形,会意为城市,也是“国”字的最早写法。在甲骨文中,虽然没有出现“中国”一词,但殷商人自称为“中商”,甲骨学大家胡厚宣先生认为这就是后世“中国”称谓的起源。
到了西周早期,出现了(或)字,即在表示疆土的椭圆形“囗”旁边,增加了(戈)字,来表达武装保卫国土的意义,同时“戈”也表示读音。1963年,在陕西宝鸡出土了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记载周武王克商后祭告上天:“余其宅兹中或(国)”,意思是我将在中国之地安居,这是“中国”一词首次出现。“中国”的“中”最初仅有地理意义,后来包含了深厚的哲学意义,清人钱大昕总结说:“天地之道,帝王之治,圣贤之学,皆不外乎‘中’”。
随着文字的发展演化,西周中期又出现了(國)字,即在“或”字外面增加“囗”。此后,“國”字表示其本来意义,而“或”就渐渐专用为“或者”之“或”了。
由于“國”的字形比较复杂,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简化俗体字“囯”,会意“国中有王”,并流传开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方便人民群众书写,把“國”正式简化为“国”,会意国有美玉,蕴含着“民富国强”的美好寓意。
中国大地上曾经“万国林立”,夏商周三代是诸侯国联邦制国家,众多的诸侯国相对独立,并服从一个中央政府的领导。到了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衰弱,诸侯争霸,大夫篡权,天下大乱。又经过长期的战国兼并,最后由秦国剪灭群雄,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建立了一个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国家,此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制。
秦国统一后,着手拆除了原来诸侯国之间的边界长城与关隘险阻,并把北方燕、赵、秦长城连接起来,加以扩建,修筑了万里长城。秦朝的疆域,几乎囊括了东亚大陆适合农耕的地区。两汉政府又向北反击匈奴,向西连通西域,经略西南夷等,奠定了中国的领土基础。秦汉以后,在中国大地上,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虽然偶有战乱,但人心思定,分裂永远是逆流,统一是大势所趋。
由于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秦汉之后到清朝之前的两千年,除了时有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中原,东、南方向屡有倭寇与海盗犯边,中国没有和世界上的强大文明产生激烈的竞争与冲突。古人认为,我们的国土位于世界中央,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域中,西汉派张骞“凿空”中亚,明朝派郑和七下西洋等,这些外交努力建立起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通道,但是明朝至近代中国人沉迷于天朝上国的幻想之中,故步自封,停滞不前。有学者注意到,清朝在对外交往和正式条约中开始使用“中国”一词而非“大清”,这实际上更多包含着一种传统心态,即着眼于“中国”二字的字面含义。
辛亥革命推翻帝制,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明确表示:“民国者,民之国也。”标志着“帝国”与“王朝”时代结束,中国成了广为使用的国家简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经过广泛而深入地讨论,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发表《宣言》,庄严宣告:“中国人民已经战胜了自己的敌人,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国号由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昭告于全世界,真正由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诞生了。中国历史,从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回顾历史,从林则徐到康有为,无数的志士仁人积极探索、殚精竭虑;从孙中山到毛泽东,无数的革命党人忘我牺牲、前仆后继,最终由中国共产党人缔造了一个人民共和国,又经过68年建设,使中华民族重返世界前列,完美诠释了“国”字“人民要富、国家要强”的含义。
时至今日,世界并不太平,“落后就要挨打”的现象没有改变。三千多年前商汤的《盘铭》告诫我们:“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相信,有着自强不息、穷通求变精神的中华民族,一定会实现伟大复兴,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