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来反对“四风”、查处腐败案件的实际情况看,解决党内存在的种种难题,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也就是要有一个好的政治生态。古人早就提出,管理国家,“必先正风俗。风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风俗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
——2014年6月30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风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风俗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
【出处】(北宋)苏辙《论台谏封事留中不行状》
【释义】(管理国家一定要先正风俗)风俗正了,中等道德觉悟以下的人都自我勉励做好事;风俗一坏,中等道德觉悟以上的人都自暴自弃做坏事。旨在强调整饬风俗的重要。
【阐释】
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说,周代论富强不如秦,论广大不如汉,却能绵延八百多年,这正是它醇美的风俗使然。风俗,是社会上沿袭而来的风尚习俗。在古人看来,辨风正俗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风俗美,小人也勉慕仁义;风俗恶,君子都不易抵挡。所以整饬风俗是要务。
风俗的力量巨大,并有强劲的惯性。商纣王荒淫无道,却没有迅速灭亡,在孟子看来,这是商朝早先的美俗和善政所致。东汉光武帝尊崇节义,任用贤良,小人不容于朝廷,在乡里也被唾弃,于是天下风俗为之一变。到了东汉末年,国事日非,仍有不少正人君子“依仁蹈义,舍命不渝,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正是良风美俗长久保持的结果。
化俗不易。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最怕恶俗形成,一旦受到不良风俗侵蚀,则积重难返,不易扭转。明代名臣湛甘泉任南大司马时,颁令禁止在酒肆聚众大吃大喝,姜凤阿任南大宗伯时,严禁宿娼。但这些陋俗蒂固根深,反对新规的人太多,禁令很快就名存实亡了。贪污的人肥马轻裘,洋洋自得,愚民竞相歆羡;清谨的人生活窘迫,不但得不到周恤,反而被嘲笑;风俗薄恶,竟至于此。
恶俗通常因迎合个人利欲而大行其道,当下的“腐败亚文化”现象便属此类。一些人念及一己之利深陷于“人情社会”“小圈子”,利益勾连的关系链越拉越长,对社会风气影响极坏。
社会发展进步,必先端正风气,移风易俗必先以上率下,这也是我国古代传统遗风。正所谓“风俗既正,中人以下,皆自勉以为善;风俗一败,中人以上,皆自弃而为恶”。儒家自始就有“维风善俗”的情怀与担当,荀子要求“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下位则美俗”,杜甫所谓“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更是这一理想的生动写照。
宋初的士大夫多以正风俗为己任,他们“知名节、尚廉耻”,“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论天下事,奋不顾身”。熙宁年间,一大批官员德厚操清,风闻天下。特别是司马光,为人正直,天下皆知,“清德雅望,贤愚同敬”,连敌国契丹都知道“其人甚方正”。他对财物看得很淡,仅有薄田三顷,粗茶淡饭,终其一生。妻子去世,只好卖田以葬。司马光住在洛阳时,官民受其感召,风俗为之一变。后生晚辈都知道廉耻可畏,相互诫勉不可为非作歹,唯恐司马光知道。当时风俗之美,于此可窥。联系当下,要消除“腐败亚文化”等不良现象,就要从党员干部首先是高级领导干部做起。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坚持原则、恪守规矩,严格按党纪国法办事,不成为不正当社会关系的编织者”,在各种诱惑面前经得起考验,“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
在现实的利害关系中,人难免不被流俗裹挟,“虽贤者不能自拔于风尚之外”。然而,“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正邪不两立,此长则彼消,发乎己,应乎人。只要立定脚跟,正气浩然地抗拒流俗,伤风败俗者必然闻风丧胆,不敢近前。十八大以来正风肃纪带来的巨大变化便是明证。□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