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盖章或签字的卡片,注明商品名称、数量、时限等基本信息,明确到指定商家或店铺领取,“谈笑之间”,就可神不知鬼不觉地完成送礼流程。最近,这种被媒体称之为“礼尚腐败”的送礼形式,频频出现在公众视野,引发人们对“四风”变种、腐败“升级”的担忧。
“礼尚”一词,源于成语“礼尚往来”,大意是说,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中华民族自古崇尚礼仪,素有“礼仪之邦”之誉。《礼记》上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自古以来,逢年过节,走亲访友,礼尚往来,致情表意,已成文化传统。传说春秋时期,孔子开门收徒,要收取弟子的“束修”,也就是成串的腊肉,以为酬劳。
礼者,“礼”也,传递和表达的是尊敬、友爱。这种尊敬和友爱,完整的表达贵在三层:一是当面。俗话说,感谢的话要当面讲,亲近的人要当面见,否则,“隔靴搔痒”,作用就会打折扣。二是情义。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不在乎送什么,送多么贵重的东西,要的就是那份情意。三是往来。《诗经》上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有来有往,这样的“礼尚”才合乎情理。
“礼尚腐败”吊诡之处就在于,送收双方无需谋面,通过第三方神不知鬼不觉进行,且基本上有来无往,有的还价值不菲。看似与正常买卖无异的卡片,里面自有乾坤。说白了,它是一种另类的“投桃报李”,暗通款曲的利益交换,其涵义送“卡片”的和收“卡片”的彼此心照不宣,只不过大家都“可意会不可言传”罢了。
送礼这种人际交往的正常形式,一旦变成如此“礼尚”,往往成为“四风”回潮的“推手”、腐败滋生的温床,不可小觑。从反腐败斗争的实践看,很多官员堕入腐败深渊,都是从收“礼”开始的,渐渐地,针尖大的窟窿透过斗大的风,最后一发不可收,只能眼睁睁被“礼”绊倒。
不光送“卡片”,还有送购物券、送电子积分、送微信红包,等等,种种“别出心裁”的送礼形式,大可归为“礼尚腐败”一类。党的十八大以来,正风反腐力度空前加大,大吃大喝成了官场禁忌,公款送礼成了过街老鼠,谁还敢拎着大包小裹,堂而皇之地送来而不往的“礼”?它们转入地下,搞暗度陈仓,虽不正常,也属“正常”。
说“正常”,是因为发生这种现象,实际上是整刹“四风”威力的体现——迫于现实的震慑,明的不敢来,只能转入地下,换上“马甲”、穿“隐身衣”,隐蔽进行。对此,要冷静视之,不必过分担忧,更不能惊慌失措。警察永远在小偷后面。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问题麻木不仁。对这种所谓“礼尚腐败”,尽管它“升级换代”,隐蔽性更强,发现难、认证难、取证难,打击难度加大,但再狡猾的狐狸也逃不过有经验猎人的眼睛。我们要做的,一方面是驰而不息纠治“四风”,越往后执纪越严,持续释放强烈信号,挤压面上问题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睁大眼睛,密置监督,对“礼尚腐败”发现一起坚决查处一起,“你纵有千般诡计,我总有一策应对”——严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