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5年第24期

社论

把派驻全覆盖转化为监督执纪问责实效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践行“三严三实”情况讨论研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措施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2016年1月12日至14日召开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

中央批准中央纪委对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全覆盖

要文

实现派驻监督全覆盖 为深化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强有力支撑

特别关注  派驻监督全覆盖

导语:谱写派驻监督新篇章

述评一:让派驻监督全覆盖落地生根

述评二:把派驻监督做深做细做实

述评三:勇于担当方能不辱使命

坚决落实派驻机构全覆盖重大决策

加快派驻监督全覆盖 促进全面从严治党

盘活存量 充分发挥派驻监督作用

在实践中感悟和发挥综合派驻优势

学深用好准则条例 坚持挺纪在前

让党内监督之网越织越密越有力

成不成,关键看实效

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历史发展大事记

特稿

准确理解和把握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执纪审理践行“四种形态”要做到“四个转变”

专题  钉牢改进作风的“钢钉子”

钉牢改进作风的“钢钉子”

高调豪华不再 隐形奢靡仍存

网络举报,人人都是“四风”监督员

紧盯节点防“变种” 暗访督查成常态

专项巡查向“四风”顽疾亮剑

公款“推介”土特产 纪律处分不手软

一次婚礼两场宴 三名领导受惩戒

观察台

驱散风气之霾 东瞅西看不如参与进来

时评

外逃没有出路 投案才是正途

把追责说成“下属生病、领导吃药”是混淆视听

论坛

对党绝对忠诚是最重要的政治纪律

巡视

浙江扎实开展巡视整改“十大行动”

纪律审查

“三审一评”助力挺纪在前

纪律建设

借助“四个转变” 深化“四种形态”

党委该如何“抓纪律”

珠海:“逢节必教”实现警示提醒常态化

治理基层腐败

恩施:在整治“小五长”问题上用劲使力

禅城:把“小微权力”关进制度笼子

两个责任

吉林:责任扛在肩 纪律挺在前

长春:严格问责倒逼责任落实

下属不尽责 局长被谈话

连云港:把责任传导至“神经末梢”

烟台:深耕细作种好“责任田”

让主体责任落实全程留痕

深圳市监察局:“三转”破解行政问责难

湖北蕲春:“五抓”让主体责任落到实处

广角

学习宣传两部党内法规

关键词解

图片新闻 

一线传真

数说纪检

地方简讯

加强派驻机构建设

文化传承

“真知在行”小议

格物以明善 应事而当理

 
格物以明善 应事而当理
李卓
首页
1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讲了一整套的道德修养工夫,在“八条目”中,提出个人的修养入手方法由格物开始,格物才能致知,致知才能正心、诚意,进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大学》所说的格物,虽有认识客观真理的意义,但主要是指德性修养的方法。因此,它既有推究事物原理,把握道德准则的意思,也被用作纠正不正当的念头与行为的方法。所谓“道德之理”,需要待格物而明。反之,做人行事如果光有仁心,脑袋糊涂,行事错乱,正是缺少格物一环。

  格物虽为《大学》工夫节次的初步,但若想将它做好,也实属不易。它要求我们先探究明辨事物的原理与道德的准则,进而依照这些准则去行动,不受个人私欲的驱使和奴役,在伦理实践中应事当理、知行合一。

  读书以明理

  格物首先是一个知识增长的过程。通过读书、讨论讲明道理,并把典籍中的道理与个人的道德修养结合起来,以培养道德意识、价值情感,涵养品质和德性,提升人格和境界。

  元代儒者吕仲实还未显达的时候,有一天晨炊不继,无米下锅。他想拿布袍去换米,妻子却舍不得。于是他就戏作一诗:“典却春衫办早厨,老妻何必更踌躇。瓶中有醋堪烧菜,里无钱莫买鱼。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严霜烈日皆经过,次第春风到草庐。”吕仲实劝妻子当衣换米别犹豫,并说尽管自己贫困已极,宁肯当衣,也丝毫不敢做有辱斯文的事,恪守做人的原则。他相信经过各种磨炼,日子终将好起来。雄心生发动力,后来他果然及第,为国效力。

  “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表明吕仲实之所以能够面对贫寒,处之泰然,正是读书明理使然。读书使人获得道德的信念与力量,能够自觉地运用道德理性,始终以公共的道德原则来克服那些私欲,哪怕是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也初心不改。黄宗羲也曾就此写下“死犹未肯输心去,贫亦其能奈我何”的诗句,这些都是坚持道德原则的传统士大夫精神的生动写照。

  应事而当理

  格物以明理,带有扩展知识特别是道德知识的意味。同时,格物不仅仅是知识的扩展,它更要求道德的实践。也就是说,格物还要考察在应对各种事务时,如何处理才更得当、合理。

  元末的文史大家陶宗仪在《南村辍耕录》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元朝初建,南方儒学大家刘因面对忽必烈的屡次征召,坚辞不出,而北方儒学大家许衡慨然入朝,一度成为国师。在赴元大都的途中,许衡特意前去拜访刘因。刘因对许衡之举不以为然,当面质问。许衡反问刘因:“不出仕,如何推行儒家之道?”刘因则答:“非如此,则道不尊。”就是说,应当坚持“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标准,面对最高权力的征召坚辞不就,体现儒家传统一贯的“道高于势”“从道不从君”的操守。

  这一故事虽是虚构,其中的寓意却值得深思。许衡、刘因二人都尊奉儒家的道德原则,却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其实,这两种看似逻辑矛盾的选择,在道德实践上可以并行不悖。两个人在面对具体的伦理境遇时,各自表现出适当的道德行为,而每一行为都是合理的,这便是“应事而当理”。

  格至心中隐微之地

  格物还需要做到“至极”,才能明辨是非、善恶、义利,也就是说,格物必须格至心中隐微之地。一方面要照察清楚、探究透彻,使是非善恶明白如理,另一方面要将隐微不正的潜意识彻底拔除,这两方面的功夫做到了,才有可能达到格物的至高境界。因此,端正道德意识,完全没有为非作歹的隐微念头,才算是格物的完成。

  事实上,化除隐微不正的意识是非常困难的。北宋理学大家程明道十六七岁的时候喜欢打猎,后来自称不再爱好了。道学宗主周濂溪对他讲:“你说得太轻巧了,其实好猎的念头不过是在心中潜隐未发而已。一旦萌动,你还会和从前一样。”12年后的一天,程明道晚归,在田野间看到有打猎的人,不知不觉就生起了欢喜心。可见隐伏多年的潜意识,仍然还会生发出来。

  儒家传统在讲明道理之外,更要求躬行实践,也就是“事上磨练”。明代儒者王龙溪有“三悟”之说,在他看来,从言语文字所得的知解,叫 “解悟”。由于所知尚未内化为道德自觉,实际上犹如门外之宝,不是自己的家珍,所以并不算数。其次,通过“习静”的修养方法得来的,叫“证悟”,它依赖于环境的安静。“彻悟”则是从人情事变入手,无论外在的环境如何纷繁缠绕,总是可以气定神闲地应对自如。格物只有达到“彻悟”,应接事务才能从容自如。

  道光十二年,左宗棠与其兄左宗植一同去长沙参加乡试,考完后在住处等候消息。忽然捷报传来,说左宗棠考上了。左宗棠大喜,匆忙之间,一只袜子怎么也找不到,只好光着一只脚起来接报。待平静下来发现,原来袜子塞在了枕头下。左宗植嘲笑他说:“什么气量?不过一科名嘛,值得失措成这样!”左宗棠很难为情,讪讪睡下。黎明时分,捷报又至,这回是左宗植中了解元。左宗植喜不自胜,爬起来接报,也是只穿一只袜子,另一只怎么找都找不到。后来才发现原来是一脚穿了两只袜子。左宗棠讥笑他,左宗植也自觉得好笑。功名之际,竟能颠倒人若此。

  孔子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意思是说,君子就连一顿饭那样短的时间也不能违背仁心,即便在匆促急剧、颠仆困顿之际,其心亦必在仁。以此来看左家兄弟,他们自幼读书为科考,对《论语》不仅耳熟能详,更是倒背如流,然而却只停留在“三悟”的“解悟”阶段,平日修为不够,临到应事就露了马脚,慌乱中做不得主张,结果全不济事。

  由此可见,“格物”做到极致是大难事。正如左宗棠所言“为之甚难言则易”,说起来容易做来难。事到临头,可能自己所为比别人更不堪。曾经坚持原则,不为某事所动,将来未必也能如此。面对此事不动心,或许此事不是你的兴趣所在,面对彼事可能你就把持不住了。古人早就意识到,不论到何种境界,道德修为都没有永久的保证,人都会有堕落的可能,因此,“德不可怠,惟勤惟精”。这也要求我们树立严肃的道德意识,效法古圣曾子,一生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始终戒慎恐惧,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要永远精进,一天都不能堕落。(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伦理学研究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