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践行“三严三实”情况讨论研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措施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2016年1月12日至14日召开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
要文
特别关注 派驻监督全覆盖
特稿
专题 钉牢改进作风的“钢钉子”
观察台
时评
论坛
巡视
纪律审查
纪律建设
治理基层腐败
两个责任
广角
文化传承
社论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践行“三严三实”情况讨论研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措施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2016年1月12日至14日召开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
要文
特别关注 派驻监督全覆盖
特稿
专题 钉牢改进作风的“钢钉子”
观察台
时评
论坛
巡视
纪律审查
纪律建设
治理基层腐败
两个责任
广角
文化传承
坚持立行立改,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又向前迈出一大步:实现派驻监督全覆盖,把监督执纪的触角延伸到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各个部门、单位,党内监督之网越织越密、越织越牢。
派驻监督全覆盖: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随着《关于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的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印发实施,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第36条有关派驻机构全覆盖的改革部署,由蓝图变为现实;而历经半个多世纪探索实践的党内监督重要形式——派驻监督也掀开了全新篇章。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党就开始探索派驻监督。改革开放以来,从1982年纪委派驻监督制度被写入党章,到1993年纪检、监察派驻机构实行合署办公,再到2004年起实行统一管理,派驻机构建设一步步加强,派驻监督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并提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作为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的有力抓手,派驻监督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加强派驻机构建设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要实现对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全覆盖,使党内监督不留死角、没有空白”。王岐山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三次、五次全会上所作工作报告,均对加强派驻机构建设作出部署。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央纪委坚持问题导向、立行立改,推进派驻机构改革的步伐坚实而笃定:持续推动派驻机构深化“三转”,制定《关于加强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建设的意见》,制定纪检组组长、副组长提名考察办法,在中央办公厅等对党和国家政治生活具有重要影响的7家中央和国家机关新设派驻机构,积极探索实现派驻监督全覆盖的有效路径。
“此次实现派驻监督全覆盖,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是党内监督在不断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取得的重要组织和制度创新成果。”中国社科院中国廉政研究中心副秘书长高波认为,《方案》的印发对于织密织牢党内监督之网、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全面从严治党要管全党、治全党,必然要求党内监督不留死角、没有空白。而十八大前,在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中,中央纪委仅设置52家派驻机构,还有近三分之二的单位没有被纳入派驻监督范围,有的空白恰恰是关键部门。
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从第一个落马的刘铁男到最近的周来振,被查处的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可以拉出一个长长的名单。这充分说明,中央和国家机关也非净土,同样面临严峻复杂的反腐败形势。同时,理想信念缺失、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问题,在中央和国家机关也不同程度存在。而根源就在于管党治党不严、党的领导弱化。
所有权力都应受到监督制约,党内监督没有例外。“全面从严治党,必然要求加快推进派驻监督全覆盖。”中央纪委组织部负责人指出,“就是要按照党章要求,强化党内监督,推动党组(党委)把主体责任真正扛在肩上,切实解决管党治党失之于宽、松、软的问题,以严明的纪律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为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实现党的历史使命提供有力保障。”
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认为,实现派驻监督全覆盖既是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强化权力监督和制约体系的关键一招,是党内监督体系的一次重大改革和完善,有利于推动中央和国家机关把全面从治党要求落到实处。
“严守中央和国家机关这个‘关键阵地’,并将其打造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首善’,对全党就是最好的示范。”高波说。
综合派驻:党内监督组织和制度的重大创新
47家派驻机构,如何实现对139家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监督全覆盖?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加大综合派驻力度。
按照《方案》,中央纪委共设置47家派驻机构,其中20家是单独派驻,负责监督20个部门和单位;27家是综合派驻,负责监督119个部门和单位。
改革的本质是实施组织和制度创新。在以往探索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结合形势任务需要,中央纪委设置综合派驻机构,在一处办公、监督多个部门。同时,对一些系统规模大、直属单位多、监督对象多的部门仍然实行单独派驻。综合派驻和单独派驻两种形式实现有机结合。
北京科技大学廉政研究中心副主任宋伟认为,综合派驻和单独派驻都是科学高效监督体系不可或缺的方面,以两者结合的形式精准投放监督力量,实现派驻监督全覆盖,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精神。
党的十八大前,中央纪委派驻机构均是“点对点”的单独派驻。派驻机构有8人的、6人的,有的甚至只有4人,力量配置有点像“撒芝麻”。在工作中,由于人力有限,加之体制机制不顺、定位不准、职能泛化等因素,派驻监督的作用没有发挥到位。
实现派驻监督全覆盖,面对监督对象类型复杂多样、情况差别较大的实际,必须随着实践的发展创新组织和制度。2015年初中央纪委新设的7家派驻机构,有5家就是实行综合派驻。
实践最有说服力。中央纪委通过探索综合派驻的方式,为实现派驻监督全覆盖创新了方法,找到了有效路径。如负责监督多家单位的驻中央宣传部纪检组,截至2015年10月底向中央纪委报告反映中管干部问题线索16件,初核问题线索44件、立案审查5件、谈话函询18件、暂存7件、了结21件,工作成效显著。
驻国土资源部纪检组组长赵凤桐介绍,从该纪检组近年来的实践看,纪律审查工作中人手不足的问题非常明显,而通过综合派驻,人员力量更加集中,信访、纪律审查、审理等分工更专业,功能更齐全,监督更有力。
实行综合派驻,有利于增强派驻监督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充分发挥“派”的权威和“驻”的优势。中央纪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从实践来看,综合派驻机构地位相对超脱,“既然监督好几家,就更清楚自己不是哪一家的人,对派出纪委的向心力就增强了;同时避免了‘一口锅里吃饭、监督抹不开面子’的问题,监督的独立性、权威性增强。”
内涵式发展:彰显精简高效的改革精神
派驻监督覆盖面扩大了,工作量增加了,却没有新增一名领导职数,派驻机构数量还有所减少……内部挖潜、整合机构、盘活存量,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是推进派驻监督全覆盖改革的一大亮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纪委通过深化“三转”,厘清职能定位、聚焦中心任务,在不增加人员编制、不增设机构部门的情况下,极大地提高了工作的效能。中央纪委各派驻机构也是如此,同样的人员编制,受理信访举报数、初核件数、纪律审查数、党纪政纪处分人数及工作效率等,均比十八大前大幅度提升。比如,2014年驻国家安监总局纪检组初核问题线索数、立案审查数、处分人数,同十八大之前五年平均水平相比分别增长35倍、10倍、6倍;驻水利部纪检组近期连续查处2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平均审查时间仅为9天。
实践表明,通过改革创新,同样一拨人完全可以干出不一样的成绩。中央纪委领导反复强调,不能一讲改革就要编制、增人员,不能因为要加强某一个方面的工作就拉出一支庞大的队伍。宋伟认为,这一点在派驻全覆盖改革中有了新的体现,坚持内涵式发展,把有限的人员和编制集中起来、统筹安排,注重效率和收益,避免走“铺摊子”、“增位子”的外延扩张发展老路,使派驻机构改革呈现出“精简高效”的特点。
“坚持内涵式发展是纪检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也是加快改革步伐的重要举措。”庄德水指出,“以往并不缺乏监督资源和监督潜力,而是缺乏有效的整合、挖掘机制。一些监督资源因为没有被充分利用而浪费,一些监督力量因受到牵制而失效。”他认为,坚持内涵式发展不但最大限度地盘活监督存量,而且减少了工作层级,使监督力量充实到了执纪一线。
坚持内涵发展,创新组织和制度,表面上的变化是监督覆盖范围的扩大,深层次的变化则是监督职能的强化。实现派驻机构全覆盖,从体制机制上为强化党内监督提供了组织保证。
……
派驻机构全覆盖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敏感度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访的专家学者认为,改革的突出难点往往集中体现在如何配置人员、如何提高履职水平两个方面,而此次改革通过内涵式发展和综合派驻恰好解决了这两个方面的困难,充分体现了改革决心与改革谋略的有机统一、改革目标与实现路径的完美结合。
随着派驻监督全覆盖落地生根,改革必将释放巨大“红利”,真正把派驻监督的作用发挥出来,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强大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