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践行“三严三实”情况讨论研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措施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2016年1月12日至14日召开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
要文
特别关注 派驻监督全覆盖
特稿
专题 钉牢改进作风的“钢钉子”
观察台
时评
论坛
巡视
纪律审查
纪律建设
治理基层腐败
两个责任
广角
文化传承
社论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践行“三严三实”情况讨论研究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措施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2016年1月12日至14日召开十八届中央纪委第六次全体会议
要文
特别关注 派驻监督全覆盖
特稿
专题 钉牢改进作风的“钢钉子”
观察台
时评
论坛
巡视
纪律审查
纪律建设
治理基层腐败
两个责任
广角
文化传承
“不抓党风廉政建设是严重失职,我的纪律意识淡薄,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一定汲取教训,切实整改。”日前,吉林省直某部门领导因分管处室滥发津贴补贴,受到诫勉谈话处理。
今年以来,吉林省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结合实际出“实招”,加大责任追究力度,深入落实“两个责任”。该省把严明纪律体现在日常管理监督中,抓早抓小,动辄则咎,对“亚健康”、“患小病”、“得重病”的不同党员干部,辨证施治及时处理,把“四种形态”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激浊扬清,祛邪扬善。
层层约谈,传导压力,唤醒责任意识
10月21日,中央颁布《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后,吉林省委书记巴音朝鲁主持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议,第一时间专题学习《准则》和《条例》,对全省搞好学习宣传贯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既挂帅,又出征”。今年以来,吉林省委12次召开常委会议,巴音朝鲁7次作出批示,对党风廉政建设作部署、提要求、抓督查。作为第一责任人,他多次听取重要问题线索的处置情况汇报,态度坚决,全力支持,并带队检查责任制落实情况。
抓落实,首先从省纪委监察厅做起。省纪委主要领导利用两个月时间,深入全省各市(州)、部分县(市、区)和企业、高校开展调研,召开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座谈会18场。对党政主要领导和纪委书记逐一约谈,面对面约谈党员领导干部86人。省纪委副书记、常委按照分工,分别开展约谈,共约谈领导干部220名,实现了对全省各市(州)党委和纪委、省直部门和省属企业、省属高等院校、省直派驻(派出)机构主要负责人的全覆盖。
全省各市(州)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学着干”“比着看”,层层压实责任,与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和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面对面廉政提醒谈话,对中央纪委、省纪委全会确定的目标任务,督促推动落实。
对约谈中指出的问题,各地各部门结合实际“照方抓药”,立行立改。一些省直部门负责人亲自研究完善主体责任落实机制;有的省属国有企业从身边的违纪案件中吸取教训,有针对性地整改;有的省属高校组织对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情况进行“回头看”,强化立规执纪。对领导干部存在的一些问题,有的结合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自觉向组织说明情况,争取主动;有的在民主生活会上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大家一起“红红脸、出出汗”,努力做到一起干事,共同干净。
抓早抓小,让监督执纪问责落实落细
以问题为导向,吉林省把落实“两个责任”细化到监督执纪问责的具体工作中,联系实际拿出具体措施。
针对“四风”新形式、新动向,全省开展清理滥发津贴补贴、机关食堂违规违纪、购买商业预付卡、违规使用公车等4个系列专项行动,督促各地各部门落实主体责任,狠下功夫,自查自纠。截至9月底,全省清理滥发津贴补贴937万余元,清理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289家,责令整改公务用车费用超预算单位76个、涉及金额789万余元。
省、市、县三级联动,抓住重要时间节点,持之以恒地开展一系列明察暗访和专项行动,驰而不息地查处和曝光典型问题。今年前9个月,全省共处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四风”问题365起430人,省纪委先后15次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典型问题176 起248 人。
与此同时,全省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探索创新和改进纪律审查方式,把纪律严到份、管住大多数,对尚未违纪但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党员干部及时提醒,对违反党纪党规踩“红线”、闯“雷区”的党员干部及时处理,力阻“好同志”变成“阶下囚”。
省纪委制定了4个规范性文件,进一步严格请示报告制度、完善问题线索受理和处置机制等,使线索处置、纪律审查、执纪审理各个环节都冲着纪律去。
今年以来,处理反映干部问题线索按照“拟立案、初核、谈话函询、暂存、了结”新五类标准进行处置,把纪律挺在前面。立案审查从违纪问题查起,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快查快办,发现违纪问题、查清主要违纪事实后及时处理,涉及违纪的抓紧按程序给予纪律处分,涉嫌违法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
各地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对县以上领导干部作风问题进行深入查摆和剖析,梳理各类问题,实行台账管理,逐条进行整改。各级纪委剖析典型案例,用违纪违法人员的忏悔书开展警示教育,以案说纪,把纪律立在党员干部心坎上。
有责必究,强化震慑,倒逼“收手”“收心”
动员千遍,不如问责一次。
某市委书记因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受到组织调整处理;某县委书记因所属部门违规发放奖金,受到诫勉谈话处理……在吉林,责任追究已成为新常态。
吉林省严格实行“一案双查”,在查处顶风违纪行为和腐败案件的同时,“顺藤摸瓜”查成因,不仅严肃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还严肃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和领导责任。和龙市国土资源局违规用公款为职工购买服装,共花费10余万元,分管该局的市委常委、副市长金相虎因履行主体责任不力受到党内警告处分;抚松县文广新局干部虚列开支套现用于单位支出、违规领取兼职报酬受到处分,负有领导责任的党委书记、局长姜红岩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吉林油田公用事业管理公司违规购买购物卡,公司党委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副经理刘宪民因履行监督责任不力受到党内警告处分……点名道姓的通报,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今年年初,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中突出了“两个责任”。对9个市(州)、长白山开发区及4个省直部门领导班子及其成员,集中“体检”。发现落实“两个责任”不力典型问题29个,处理17人,其中,问责省管干部4人,问责县处级干部13人。而这,只是拉开了“问责年”的“序幕”。
紧接着,省纪委对7起责任追究典型案件点名道姓通报曝光;长春市纪委对市质监局等11个单位因落实主体责任、监督责任不力进行通报,相关党委、纪委和有关负责人被严肃追究问责……今年1至10月,吉林省共问责领导干部254人,其中省管干部7人,县处级干部42人。
“不换挡”“不刹车”,吉林省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增强纪律的震慑和遏制效果。今年1至9月,吉林省纪检监察机关立案7676件,同比增长73%;给予党纪政纪处分6794人,同比增长58%。
基层党员干部“雁过拔毛”、不作为乱作为等突出问题,影响着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吉林省以踏石留印的劲头突出审查“小官巨贪”、坑害老百姓的事。今年1至9月,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发生在基层和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7346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6725人。
把发现违纪问题线索作为重点,该省加大巡视监督的力度。今年首轮巡视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线索1024件。针对巡视发现的问题,省纪委主要领导约谈市(州)党委主要负责人,督促主体责任落实和巡视问题整改抓紧抓细、件件有着落。从10月9日开始,第二轮巡视启动,8个巡视组已分赴4个市、23个县(市、区)和6个省直部门、6家省属国有企业开展集中巡视工作,“利剑”高悬,让党员干部知敬畏、明底线、守规矩。
短评
王岐山同志在福建调研时强调,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以严明的纪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四种形态”不仅是对纪委监督执纪工作提出的要求,更是对各级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提出的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和纪委落实“两个责任”,就是要冲着纪律去,用好“四种形态”。
正如吉林省的实践那样,各级党委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利用谈心谈话等方式,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日常监督管理,不断推进党内生活正常化,落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各级纪委以《廉洁自律准则》《党纪处分条例》等党规党纪为尺,针对不同程度的问题严格监督执纪问责,让“极极少数”和“绝大多数”都时刻感受到纪律就在身边,让全体党员干部自觉强化党章党规党纪意识。这样,就切实扛起了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真正做到了挺纪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