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5年第09期

社论

作风建设重在固本培元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习近平在上海考察时强调
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李希在湖南调研时强调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
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

新时代  新指南

着力推动正风反腐一体深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的重要论述

紧紧围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强化政治监督

忠诚履职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以同查同治破解风腐交织难题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深化运用群众点题机制

把整治的“点”落到群众心坎上——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深化运用群众点题机制推动解决急难愁盼

将“问题清单”变为“满意答卷”

“抓一件成一件”让群众可感可及

滚动式整治守护“食有所安”

以实绩实效和群众满意度检验整治工作

兰台论策

认真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之三——以严明纪律激发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内生动力

把严管厚爱理念体现在监督执纪执法每一个环节

运用第一种形态处理之后

学术研究

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时代价值

纪检监察学

党的作风建设与纪律建设的实践价值及其协同推进

书记说纪

推动形成遵规守纪干事创业良好氛围

聚焦“关键少数”强化纪律教育

握紧“戒尺”量准“刻度”

善用“显微镜”及时“治未病”

一得之见

中央八项规定成为新时代徙木立信之举的启示

大力整治新农村建设项目中腐败问题

把以案促改促治做深做实

正风反腐在身边

安徽宣城   托举起老人的幸福晚年

守护困难老人“听得见的权益”

“巡”回的高龄津贴

全面从严治党 · 县乡行   一份小台账催生供水价格大起底

实证纪法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如何根据《条例》把握隐形变异的违规吃喝问题

如何根据《条例》认定处理以各种名义公款旅游的违纪行为

图说纪事

“村超”何以“超能”

广角

地方动态

图片新闻

一线镜头

走进展览

安源山下清风起——追寻安源工运时期的反腐倡廉足迹

红色工运的延安记忆——寻访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旧址

明德风苑

曾成钢  守持匠心铸造中国精神

评论

从“板凳座谈会”学习群众工作好方法


曾成钢 守持匠心铸造中国精神
1

  他是中国当代雕塑领域领军人物,34岁当选浙江省美协副主席,是连续四任的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连任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四届中国美协副主席;作为雕塑艺术家,他的作品屡获国内外大奖,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机构收藏,其学生时代创作的《鉴湖三杰》便荣获全国美展雕塑金奖,领衔主创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雕塑创作工程”之《伟业》斩获中国美术奖评委会特别奖;作为美术教育工作者,他从中国美术学院到清华美院再到上海美术学院,始终坚持教学、创作、理论三位一体理念,推动跨学科、多维度模式,构建融合传统文脉与现代创新的雕塑教育体系。他就是著名雕塑家、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近日,我们围绕如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怎样认识中国雕塑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新时代反腐败工作等话题,对曾成钢进行了专访。

  中国雕塑学会会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美术学院院长。作品曾获全国美展雕塑金奖、刘开渠雕塑艺术基金奖、德国北方艺术大奖。代表作有《鉴湖三杰》《莲系列》《大觉者》等。

  根植民族传统,以雕塑艺术厚植文化自信

  记者:青铜雕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当代雕塑家,您为什么偏爱于青铜器创作?

  曾成钢:不可否认,我在雕塑创作上的很多灵感来自青铜器。那些缄默不语、铜锈斑斑的青铜器,在几千年历史的变迁中,非但没有被泯灭,反而更显得深沉有力。在我心中,它们早已超出器物本身,而是中华文明内在精神和文化审美的价值体现。青铜艺术给我最强烈的印象是各式各样的纹饰、拐角和丰富的节奏感,具有一种刚健之美。这种刚健之美,正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和精神气质的表现。我的雕塑作品《鉴湖三杰》《梁山好汉》等无不表露出对这种精神的追求。青铜艺术中表现出的艺术想象力和艺术表现手法,为我的雕塑艺术创作找到了一把打开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体系大门的钥匙。

  记者:在创作实践中,您提出“传统雕塑语言的现代转化”的学术主张,能谈谈您的思考吗?

  曾成钢:20世纪90年代初,在中国美术学院任教的我被派去意大利博洛尼亚美术学院进修,期间我在欧洲各国游历,穿行于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之间,见到许多雕塑原作,感觉真是望洋兴叹。回国后,我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传统需要坚持,未来的路也要继续走下去,今天的中国雕塑家们能做些什么?我认为,当代中国雕塑语言系统不是按照西方雕塑的发展依葫芦画瓢,也并非对自身传统样式的翻版复刻,而应是具有时代精神的现代艺术。传统雕塑语言的现代转化,即从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中发掘可被借鉴吸收的优秀传统,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具有当代东方艺术特征与精神内涵的雕塑艺术体系。只有立足传统进行转化与创作,才能让我们的艺术不妄自尊大,更不妄自菲薄,在任何情况下都能保持一种昂扬姿态,这便是中国雕塑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力量源泉。

  记者:您创作了《梁山好汉》等诸多传统文化主题作品,并被赞誉道“从传统中走出来了”。您如何认识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文化自信?

  曾成钢:首先要守望传统。愈是向前走,愈要回头望,对传统认识得越深,艺术创新的潜力越大。以雕塑为例,青铜器、汉代石雕、画像砖、陵墓雕刻、石窟艺术等中国传统雕塑如同一个巨大的资源宝库,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比如四川广汉的三星堆文明与埃及金字塔是同一时期,秦陵兵马俑与希腊《胜利女神》是同一时期,西汉霍去病墓的石雕与罗马雕塑是同一时期,山西高平的铁佛寺彩塑与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是同一时期。这些都是世界顶级作品,完全不逊于其他文明的艺术。除此之外,我们的文字、玉器、明清家具等都是伟大的创造。其次要以开放的姿态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我们要通过对西方艺术的吸收与消化,将其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话与融合,使中国当代艺术不断丰富和壮大。再次要紧跟时代。文化自信的建立要求我们以艺术的方式深刻触及我们所处时代的思想灵魂、社会和文化问题的核心,描绘好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

成钢创作《战友》,该作品被陈列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

  赓续红色血脉,以雕塑创作彰显国家形象

  记者: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西侧广场上矗立的《信仰》《伟业》《攻坚》《追梦》四组大型雕塑,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雕塑创作工程”项目。作为《伟业》的主创人员,请谈谈您的创作感受。

  曾成钢:能参与这项国家工程,我感到很荣幸,很幸福。接到任务后,我们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方案也是几易其稿,最终确定了这四个主题。这四组雕塑,分别对应“四个伟大”主题,讲述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奋斗历程。其中《伟业》体现的是自20世纪70年代到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宏大场景。这组雕塑创作历时3年多,塑造了65位人物形象,有教师、医生、艺术家、企业家,也有消防员、邮递员、农民工、华侨代表等,他们都是英雄人民的一份子。这些人物的姿态是奋进向上的,表情是自信饱满的,我们希望通过作品观照现实生活,让人们看到希望和梦想就在前方。同时,我们强调“山”和“火炬”“旗帜”的意象,凸显“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的豪迈气概,突出伟大事业“薪火相传”“接续奋斗”的深层含义。

  记者:雕塑浓缩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的更替,是国家形象的象征。作为连续四届的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您认为中国雕塑与国家形象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曾成钢:中国雕塑史就是社会变革史,雕塑与国家形象互为表征,互相塑造,每个时期都展示出独特的价值。中国现代公共雕塑起源于20世纪初期,留学归国艺术家们引入西式雕塑教育,开创了我国雕塑艺术事业的发展先河。上个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处于危难时刻,雕塑家以炽热的爱国之心,携雕塑刀投身于抗战之中。如刘开渠创作的《淞沪抗日将士纪念碑》等作品,极大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革命》《农奴愤》等经典作品,以革命主题、工农兵形象,构成了中国雕塑在那一时期对国家形象的表达。而 1958年5月1日,历时九年修建而成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巍然矗立于天安门广场,凝聚了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奋斗精神。改革开放后,《开荒牛》《潮》等大批雕塑作品涌现,不仅继承了以伟人贤哲、革命烈士及重大事件为主的创作方向,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进入新时代,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一带一路”国家重大美术工程等大型主题创作,将艺术与人民生活、社会发展紧密连接,旨在培育和弘扬民族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一百多年来,中国雕塑实现了从落后时代、跟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跨越,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与集体主义等红色精神,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作为雕塑艺术家,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在雕塑创作中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

  记者: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是人民的文艺;真正的艺术家,首先要做人民的艺术家。您认为美术工作者如何用好作品回应时代之需、人民之盼?

  曾成钢: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清华大学时曾强调,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把美的教育和传续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以美术成果回应时代之需、人民之盼,是总书记的初衷,也是我们美术工作者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各种雕塑展纷纷举办,博物馆中的雕塑作品与日俱增,对营造城市文化、提升城市魅力和丰富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可以说,中国雕塑正处于一个发展的黄金时代。我们要珍惜这个时代、担负时代使命,做一名匠人,守持匠心、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努力创作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艺术精品。我时常警醒自己,千万不要成为作品不敢署名、建好之后绕着走的人。所以每一次创作,我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把它当成最重要的作品来打磨。

  化欲望为理想,以尚俭戒奢追求高级趣味

  记者:从清华美院副院长转任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院长后,您提出在上海建设一所世界一流的美术学院,请谈谈您的构想和实践。

  曾成钢:上海是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的发祥地,为上海美术学院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同时学院依托上海大学的综合优势,又身处独立发展的深化改革之中,这就需要我们对标中央美院、中国美院等“老牌”艺术院校,并放眼全球,努力建一所世界一流的美术学院。一是提出“新海派”的全新发展理念,以期构建学术共同体、名校共同体、建智共同体。二是打造全球化视野的内生与外引的双向机制,以此匹配更多硬件、软件、师资和社会资源,建立人才培养联动模式。三是提出以创新、复合人才、责任感为关键词的价值引导,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当前,上海美术学院吴淞院区正在宝武工业遗址开工建设,它智能、现代、开放,不设围墙,未来将作为学院主校区。我们希望以此拉开上海美术学院未来全新发展的帷幕,书写“深美中国”篇章。

  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作为民主党派人士,您对此有哪些感受?

  曾成钢:我是农工党党员,履行参政议政、建言献策、民主监督等职能是我应尽的责任。我认为,民主党派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为党和人民服务的,要始终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行。作为党外人士,我深刻感受到党中央在惩治贪腐上毫不手软,持续正风肃纪,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可。我谈两点感受,一是反腐不是运动式的一阵风,而是持续性常态化的。近年来,党员干部正在逐渐形成自我约束的习惯,接受监督的自觉性也增强了。比如公务用餐基本都在食堂,不铺张浪费、不饮酒,不仅关系清清爽爽,还有利于身体健康。二是重视文化的作用。腐败分子从“一念之差”走向犯罪深渊,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理想信念动摇,这就需要文化的力量,依靠文化自信坚定理想信念,在润物无声中激发人的爱国、忠诚、奋进、向上的精神情感。

  记者:今年,党中央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这是党中央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出的第八次党内集中学习教育。您如何看待开展这一学习教育的重要性?

  曾成钢:太重要了,浪费就是犯罪。现实中,一些党员干部违规吃喝、奢靡享乐,浪费国家资源;还有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扭曲,热衷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拆了建、建了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让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这些不正之风只有离党员干部远了,人民群众的心才能靠党更近。前不久,中国舞蹈家协会多人被查,暴露出文化领域的不正之风和权力寻租等问题。我觉得,一个人丧失底线,其实还是自身修养的问题。每个人都是有欲望的,当你把这种欲望转化成理想,私欲就不会那么膨胀了。作为党员干部,更要崇尚简朴生活,追求高级趣味,把个人小我融入国家大我,在为国尽责、为民服务中实现个人价值。(本刊记者曹雅丽采访整理)

  【采访札记】硬骨雄风显担当

  推开曾成钢工作室的门,仿佛撞入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对谈: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中国神话》巨型浮雕镶满十几米高的内墙,孔子、苏格拉底、马克思等中外思想家组成的《大觉者》塑像衣袂翻卷如云,《中华家园》中展现的56个民族人物形象组雕惟妙惟肖……这是独属于一位中国当代雕塑家的精神原乡。

  青铜铸骨,莲魄生魂。曾成钢的雕塑艺术始终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尤为偏爱青铜与莲。他将青铜这一承载华夏礼制与信仰的古老材质,转化为表达现代精神的媒介。如在《鉴湖三杰》中,他以粗粝的青铜肌理刻画出秋瑾等人的气节,既延续了商周青铜器“以器载道”的传统,又通过凌厉线条赋予革命者以当代视觉张力。他创作的《莲系列》,以遒劲的枝干、刚健的花瓣重构莲的意象,将“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品格转化为“宁折不弯”的凛然风骨。

  与其交谈,总能在低声慢语中感受到他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他倡导立足传统创新发展,建立中国的雕塑形式语言体系。曾成钢说:“从大禹治水到鲁迅著书,每一刀刻下去,都是对文明血脉的梳理。艺术家不能只追求个人表达,更要对民族的历史记忆负责。”在他看来,雕塑的公共性决定了艺术家必须兼具“匠人、学者、思想者”三重角色。这种担当也体现在他对美术教育的倾注。在清华美院,他推动设立“中国传统雕塑转化和创造”课题,带着学生深入云冈石窟、霍去病墓实地考察;在上海美术学院,他打造“学院金课”项目,设立成钢奖学金,带领师生赴中国美术学院等地观摩调研,积极开展与欧洲各国、日本等艺术院校的文化交流活动,组织学生作品拍卖会……

  曾成钢的艺术创作与教育实践,恰似他雕塑刀下的那只“玄鸟”——以东方美学的羽翼翱翔,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寻找文明的支点,彰显出一种真正的文化自信和硬骨雄风的民族精神。在全球化浪潮冲刷文化根脉的今天,这种守正创新的探索,或许正是中国艺术不断走向世界的密钥。(曹雅丽)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