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旧址位于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杨家岭村,全面展示了延安时期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的组建成立、党中央领导下的工人运动及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的作用。该旧址占地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共有4个院落22孔窑洞,被列入首批全国职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春日的杨家岭革命旧址,峰峦叠嶂,草木青翠。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事业从低潮走向高潮、实现历史性转折,为新中国奠定了坚固基石。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我们党也在此恢复建立工会组织、创建工人学校、培养工会干部、指导工人运动,为全国及陕甘宁边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建设作出巨大贡献,在中国工运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如今,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旧址静静伫立于这片革命旧址群中,成为那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工运记忆的永恒见证。
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旧址外景
沿着杨家岭东山拾阶而上,镶嵌在黄土崖畔的22孔窑洞依次映入眼帘。历史的气息随着泛黄的老照片、斑驳的老物件扑面而来。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同年11月,中华全国总工会西北执行局成立。1938年4月,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成立。一年后,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成立。这些组织机构都在一定程度上承接过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职能。如“一二·九”学生运动在北平爆发后,西北执行局以中华全国总工会名义发表《为援助北平学生救国运动告工友书》,号召全国工友支持学生的爱国运动;陕甘宁边区总工会曾作出发起成立中国解放区职工联合会的决定,晋察冀、晋绥、晋冀豫边区和山东总工会先后复电,并推选代表到延安参加筹备;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成立工人运动研究室,为党中央制定全国的工人运动方针政策提供可靠依据。
展厅内景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也是工人阶级的政治本色。1939年1月,毛泽东代表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上提出“发展生产,自力更生”的口号。同年5月1日,延安各界3万多人聚集在南门广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在这次集会上,毛泽东发表题为《国民精神总动员的政治方向》的讲话,指出“为了争取最后胜利,就要改造全国国民的精神,把一切不好的东西统统去掉,例如自私自利、贪生怕死、贪污腐化、萎靡不振等,提倡和发扬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精神”。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遇到了极大困难。困境之下,是“饿死呢?解散呢?还是自己动手呢?”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坚定地回答:“自己动手。”边区总工会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要求边区各级工会积极组织工人投入到生产和经济建设中去。随后,各工厂迅速掀起生产竞赛活动,涌现出以赵占魁为代表的一大批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
“中直群英代表大会”为赵占魁颁发的奖状
展厅内,“中直群英代表大会”为赵占魁颁发的奖状、刊登赵占魁先进事迹的《解放日报》等文物展陈,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个火热年代。1938年,赵占魁随安吴青训班职工大队到了延安,进入陕甘宁边区农具厂当翻砂工人。他常年在2000多度的高温炉旁翻砂铸铁,每天一干就是12小时以上,衣服被汗湿透结成厚厚的白碱。一次,赵占魁发高烧,病得不能起床,只好让学徒工看炉。然而,技艺不精的学徒工加铁过多,炉里化成了一个400来斤的铁疙瘩。听说此事后,赵占魁立马从床上挣扎着起来,拄着一根棍子来到熔铁炉旁。站立不住,他就坐在地上,整整看了一天炉子,终于解决了问题。还有一次,他在熔炉旁工作时,坩埚突然坏了,滚烫的铜水倒在地上,溅在他的脚上,脚面立刻烧得焦黑一片。可他一声不吭,硬是自己走到医务所做了包扎……他的事迹被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和陕甘宁边区总工会了解并上报后,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决定在边区工人中开展“赵占魁运动”,形成了严守纪律、积极工作、吃苦在前、克己奉公等具体的模范标准。此后,全国各抗日根据地陆续开展了这一运动。“赵占魁运动”是中国工运史上的一个重要创举,开辟了我国开展劳动竞赛和建立劳模制度的先河。
述往思来、向史而新。我国工人运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起,就把发动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建立工会组织作为基本任务。延安时期的红色工运充分展现了工人阶级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生动诠释了工人阶级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先锋作用和历史担当。新时代新征程上,全体党员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将党的红色基因融入血脉、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