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期间,在信团鼓楼同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围坐在火塘边共话乡村全面振兴的一幕,格外振奋人心。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遍布大江南北,定格了许多和干部群众围坐聊家常、共商家国事的温暖瞬间,成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弘扬党的优良作风、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最好诠释。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自觉从“板凳座谈会”学习群众工作好方法,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板凳坐着硬,群众心里暖。作为听取民意的一种重要形式,“板凳座谈会”开在乡野间,更要开在百姓心坎上。不囿于地点,山脚下、凉亭里、院坝前,支桌摆凳,都是共话桑麻的会场;不限制范围,村干部、普通群众、乡镇企业家、返乡大学生,谁都能来聊,表扬批评都能说;不拘泥形式,摒弃官话套话,聊营生、问收入、谈发展,群众身边的大事小情都是议题。信息时代,倾听民声、了解民意的方式方法丰富多样,但面对面的交流仍然无可替代。严肃会场、方寸屏幕,很容易限制老百姓原汁原味地表达心声。只有同群众身挨身坐、心贴心聊,才能让他们放下顾虑、敞开心扉地道实情、吐心声,也才能从他们的表情、动作、眼神、措辞等细节中,体会最真实完整的民情民意。开好“板凳座谈会”,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座相邻、情相融,心相通、志相合,真心换来真话、真情赢来交心,真正同人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板凳座谈会”之所以备受赞誉,其背后是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为政之德,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围坐议事,就是要带着问题来,看仔细、听明白、问深入,确保“真真实实把情况摸清楚”。为精准脱贫开出良方,就要到最贫困的地方去,到一家一户中去看真贫、扶真贫;找到产业振兴的密码,就要实地考察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深度思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探寻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法宝,就要亲身感受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地方特色民俗,领略其多样性和独特性……听民声、察实情,把群众的急难愁盼一项项列入议事日程,作为一地一域工作的突破口和发力点,才能把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办成放心事、舒心事、幸福事,托起百姓“稳稳的幸福”。新时代新征程,愈是大道如砥、闯关夺隘,愈需淬炼作风、凝聚人心。用好“板凳座谈会”工作方法,要求把调查研究做深做实做细,“入山问樵、入水问渔”,摸清情况、找到症结,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下基层、到一线,不能只看“花瓶和盆景”,要多看“后院和角落”,不搞走马观花、面面俱到,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做到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
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示范引领,带动各级领导干部通过形式多样的“板凳座谈会”,不断丰富和积累做好群众工作的经验,汇聚了众智,凝聚了信心,积聚了力量。北京市的社区设立“小院议事厅”,社区干部和居民代表一起商量小区里的那些事儿;上海市静安区人大法制委围绕居民群众关注较多的“老旧小区改造中存在的资金分配不透明”等问题,将来自基层的“一线声音”转换成“法言法语”;浙江萧山益农镇人大推动学生午休从“趴睡”到“躺睡”全面落实……广大人民群众的所思所盼得以充分表达并得到有效回应,进而融入党和国家各项工作之中,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当前,我们正处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越是形势复杂、任务艰巨,越要把人民群众紧紧团结在一起。上下同欲者胜。要让简单朴素、务实高效的“板凳座谈会”更多一些,把成千上万个“诸葛亮”的聪明才智集聚起来,在问计于民中找到破解难题的妙计良方,在展望未来中坚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定力,在群策群力中凝聚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