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7年第8期

社论

深化政治巡视 增强“四个意识”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挥巡视利剑作用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河北雄安新区设立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

习近平对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出重要指示

习近平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

要文

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推动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

学习体会

与时俱进敢于担当,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

敢于碰硬激浊扬清,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

学有所悟

巡视全覆盖要实现形式、内容与效果相统一

高层机关要在增强“四个意识”上做表率

专题 以巡视整改深化标本兼治

以巡视整改深化标本兼治

天津强力整治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修复政治生态

江西坚决肃清苏荣腐败案毒害

全国政协机关党组推进经办企业彻底脱钩

公安便民利民改革提升群众获得感

整改促推财政“放管服”改革实起来深下去

狠抓整改强化依法审计

凝聚条块合力 破解税务系统党建难题

安监总局稳步推进协会学会脱钩工作

系列短评

之一: 以整改实际行动体现“四个意识”

之二: 准确把握政治和业务的关系

之三: 把问题根源搞清楚改到位

之四: 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抓好巡视整改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讲觉悟,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才能维护好政治生态

燕阁观察

从数据增减看反“四风”的坚持与深化

《工作规则》解读

怎样把初步核实做实做细

半月杂谈

不负重托 唯有实干

清风时评

党员干部格局大小取决于“为了谁”

换届之年要稳得住心性

去“层层陪同”顽疾须上下同严

留什么才是对子孙真关爱

锐评

一组

书记说纪

把党小组打造成强化日常监督的重要平台

“四风”监督哨

整改过后又超标 临近退休挨处分

释疑答问

对党员干部的交通违法行为,如何给予党纪处分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

古语今悟 ●“清空”小议

楹联中的家风文官不爱钱 武官不惜死

楹联趣闻:纪晓岚释对 

说文解字权:天地之间有杆秤

家训品读白居易家训:善其身 济天下

历史回放

红色家风吉鸿昌家风:爱国恤民 刚直清正

 
红色家风
吉鸿昌家风:爱国恤民 刚直清正
王德蓉
首页
1

  吉鸿昌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他1913年投军,1926年参加北伐,为著名爱国进步将领。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一个爱国主义者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1933年,他组织领导民众抗日同盟军,抗击日寇。1934年11月9日不幸被捕,十几天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于北平陆军监狱,年仅39岁。面对屠刀,他大义凛然、威武不屈地说:“我为抗日而死,死得光明正大。”吉鸿昌的英雄事迹可歌可泣,也深深影响了他的家人和后辈,形成了醇厚的爱国清正家风。

  做官即不许发财

  吉鸿昌出生于河南省扶沟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父亲吉茂松性格豁达,为人豪爽,治家颇严,常常以“人穷志不穷”等做人道理教育子弟。父亲的教诲、生活的磨炼,养成了吉鸿昌刚直倔强、富于正义感的性格。1913年,吉鸿昌来到冯玉祥的队伍当兵。入伍后,他因为吃苦耐劳、作战勇敢、为人正直、不畏权势,逐步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官越做越大,地位越来越高,但吉鸿昌一直没有改变的是他“当兵救国,为民造福”的初心。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任营长时,父亲得了重病。父亲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即不许发财。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鸿昌将父亲的遗嘱“做官即不许发财”这句话亲笔书写后烧制在瓷碗上,分赠给部下。在发放仪式上,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我绝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家父的教诲,做官不为发财,要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监督。”在当时社会腐败、贪官污吏盛行的情况下,吉鸿昌能始终恪守着“做官不发财”的信条,实在难能可贵。

  吉鸿昌时刻谨记父亲的教诲,平时省吃俭用,用积攒下来的钱资助他人。从军后,他体验到没有文化的苦处,立志要在家乡为贫困子弟办所学校。1922年部队移防河南,他回到了一别近十年的老家。探亲期间,吉鸿昌把自己积攒的一百多块银元全部拿出,与乡亲们共同努力把一座破庙改成了校舍,让贫穷儿童免费上学。他率部所到之处,也都尽力捐款,帮助地方兴办学校。

  吉鸿昌的妻子胡洪霞曾回忆他在就义之前的一个细节,至今仍让人感慨万千。1934年11月9日的下午,吉鸿昌回到家里向妻子要一万块钱的存款,说有急用。胡洪霞对丈夫说,这笔存款还有十几天就到期了,到时候就有一笔利钱,能不能等两天再取。吉鸿昌却说:“搞革命,搞反蒋抗日,还能等十来天啊?这个时候,还管什么利钱不利钱?”“这钱是咱们的,可用在革命事业上比咱们自己花更有意义!”听了丈夫的话,妻子连忙把存折给了吉鸿昌。然而,吉鸿昌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家,十五天后,在北平就义。

  嫉恶如仇 认法不认亲

  在吉鸿昌短暂的一生中,不仅以铁骨铮铮闻名于世,而且还以正直清廉、嫉恶如仇、认法不认亲令人们敬仰。

  吉鸿昌有一个侄子名叫吉星南。此人敲诈勒索,欺男霸女,是横行乡里的“花花太岁”。1926年,一个叫赵兴运的外村人认识了家住吕潭镇的吉星南,两人相谈甚欢。当时,吕潭镇集贸繁荣,赵兴运接受吉星南的建议,带着老婆孩子租住到吉家,靠卖凉粉度日。岂料,天长日久,吉星南和赵妻勾搭成奸,两人合谋杀害了赵兴运和他的老娘,赵家的孩子们也神秘消失。这样一个大案,地方当局却无人过问。

  时任西北军十九师师长的吉鸿昌赴南京途经家乡,听说了此事,愤怒不已。经查访落实后,他即派随从给扶沟县县长杨宗敏带去亲笔信,要求从严处理此案。而昏聩的县长却认为,吉鸿昌此举不过掩人耳目,缓和民愤而已,虽然表面上把吉星南和赵妻抓进监狱,却放纵二人在狱中自立灶台,照常同居。吉鸿昌听说后,就利用回家省亲的机会,派人开着汽车飞驰扶沟县城,将二人提出监狱。

  吉星南见叔父来提领自己,得意扬扬上了汽车。没想到汽车飞驰至郊外,吉鸿昌推侄儿下车,抓住其衣领,严词历数其罪行。吉星南吓得浑身发抖,连声哀求宽恕。吉鸿昌厉声喝道:“你仗势欺人,无法无天,姘妇害命,该当死罪。今天是认法不认亲,执行枪决!”随即,吉星南和赵妻被枪毙。消息很快在扶沟县传开,百姓拍手称快,纷纷称赞吉鸿昌大义灭亲的行动。

  后人不以革命功臣子弟自居

  吉鸿昌就义前在给妻子胡洪霞的遗嘱中写道:“夫今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人终有一死,我死您也不必过悲伤,因还有儿女得您照应”,他在遗嘱中告诉妻子要把孩子放在天津托人照料上学“以成有用之才也”。殉难前,吉鸿昌披上斗篷,从容走上刑场。他用树枝作笔,以大地为纸,写下了气吞山河的就义诗:“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

  这时,吉鸿昌与妻子胡洪霞的儿子吉兰泰(乳名鸿男)不足五岁,女儿吉瑞芝(乳名悌悌)两岁半,胡洪霞也只有二十七、八岁。为了实现吉鸿昌希望子女“成有用之才”的遗愿,深明大义的胡洪霞带着孩子们隐姓埋名,艰难度日。女儿吉瑞芝回忆,北方的冬天,天寒地冻,家里没钱生火。母亲的手得了腱鞘炎,仍然坚持做手工,因为织一张大床单能挣到5块钱。

  1949年1月天津解放后,胡洪霞和儿女在经历了日伪、国民党统治下十五年的苦难生活后,回到了党的怀抱。1953年,党中央、政务院为了褒奖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献身的同志,决定向革命烈士家属颁发烈士证书,毛泽东同志亲自为吉鸿昌烈士签发纪念证,授予他的遗孀胡洪霞。

  胡洪霞遵照丈夫的遗嘱,教育子女长大成人。吉鸿昌的孩子们从没有以革命功臣子弟自居。吉鸿昌之子吉兰泰,出生于1930年,他退休前在天津当普通教师,为人一向低调,不愿抛头露面。而吉鸿昌就义时,年仅两岁半的女儿吉瑞芝一直随母亲隐姓埋名,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才恢复吉姓。由于生活所迫,吉瑞芝还曾在1947年辍学做了小工。1952年,吉瑞芝考入当时的天津师范学院,1954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后调到天津市政协工作,直到2000年退休。

  “我觉得父亲从未真正离开过我。这要感谢我的母亲,是母亲日复一日的教诲,将父亲的高大身躯、音容笑貌,连同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深深地植根在我心里。”吉瑞芝说,“做官即不许发财”是吉家子孙传承的座右铭,不管做什么事,不是我们应该拿的我们绝对不拿。1950年,吉瑞芝陪母亲回到河南扶沟县老家,为父亲移灵扫墓。面对数十万父老乡亲,她第一次登台讲述了父亲的事迹,引起强烈共鸣。此后六十多年来,她数不清跑了多少地方,做了多少场演讲。吉瑞芝感慨道,宣讲父亲的英雄事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已成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吉鸿昌生前曾说过:“我能够毁家纾难,舍生报国,拒绝利诱,见危授命,这样来抗日救国,这正是党给我的感召,这正是党的意志。”这句话讲出了吉鸿昌一生思想发展和迈上革命道路的核心和根源。他留给家人和后辈的,不仅仅是大义凛然的牺牲精神,还有“做官即不许发财”和“认法不认亲”的刚直清正。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