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解决问题虎头蛇尾。正所谓“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
——2016年10月27日,《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
【出处】(汉)桓宽《盐铁论·击之》
【原典】 功业有绪,恶劳而不卒,犹耕者倦休而困止也。夫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也。
【释义】 功业靠不断继承累积,害怕花力气而不能坚持,就像种地的人,因为疲劳困乏而停止耕种。做事半途而废的人不会成功,种地偷懒的人没有收获。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一典故意在强调全面从严治党、切实解决党内的突出问题,要常抓不懈、锲而不舍。
【阐释】
汉代最大的外患是匈奴。开国之君汉高祖刘邦采取和亲政策,以钱财笼络匈奴,换取边境暂时的安宁。到汉武帝时,国力大增,于是放弃和亲政策,对匈奴开战,将匈奴赶到远离边境的漠北地区,基本解决了边患问题。汉昭帝继位后,在对待匈奴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以“贤良文学”为代表的儒生们反对继续向匈奴动用武力,主张偃兵休士,以厚币结和亲,依靠德政感化他们,而以御史大夫桑弘羊为代表的一派则主张,只有通过战争才能彻底解决匈奴的侵扰,保证汉朝的安全,并认为应当因弊乘时,趁匈奴内忧外患、行将灭亡时主动出击,不然等匈奴得复喘息,必为巨患。桑弘羊说:“功业有绪,恶劳而不卒,犹耕者倦休而困止也。夫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也。”可是,桑弘羊的建议并没有被采纳,匈奴成为汉朝长期的边患。
《诗经·大雅·荡》里有句诗:“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事情往往都有开头,却很少能有终结,告诫人们做事要善始善终。《后汉书·列女传》记载了一个有始有终的故事,最终的结果却是来得曲折:有个名叫乐羊子的人,远出求学。一年而归,妻问其故,乐羊子回答说:“在外久了,想念家人。”他的妻子听罢,拿起剪刀剪断织机上的丝线,并劝说道:“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进而指出求学“中道而归”与断织无异。乐羊子听后深感惭愧,于是外出继续他的学业,七年不返,直到学有所成。
乐羊子最终没有功败垂成、功亏一篑,在于有一个明事理的妻子提醒他。有人提醒固然好,其实很多时候,能否善终,往往在于自己能否坚持。孔子曾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意思是说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便成山了,如果停止下来,那是我自己要停止的,意在勉励弟子要自强不息、自警自励。
世上无论大事小事,最怕的是懈怠。《孟子·尽心上》:“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做事好比掘井一样,掘到六七丈深还未见水,如果这个时候停下来,那就只能掘得一口废井。要想掘出水来,就得继续深挖不止。
《说苑·敬慎》说:“官怠于宦成,病加于少愈,祸生于懈惰”。其意是,为政松懈始于官做久了,疾病因初愈时放纵而加重,祸害从怠惰时产生。清朝中期,福建、广东闹海盗,朝廷派水师前去剿灭。刚一开始,水师将领还能率队下洋缉盗,试图为民除患。时间久了,他们对缉盗不再积极,开始沉湎于岸上的灯红酒绿,安享陆上的繁华平稳,再也不愿意去蹈涉海上风波。如果朝廷催得急了,他们就下海转一圈,以“茫茫海面,不见海贼踪影”来搪塞,以致于海贼越发猖獗,沿海百姓深受其祸。
南宋理学家陆九渊说:“懈怠纵驰,人之通患。”解决懈怠的方法没有别的,只有一条,那就是曾子所说的“弘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只有做到心胸宽广,意志坚强,毅力有恒,才能完成重任。全面从严治党,可谓任重道远,永远在路上,对此,我们不能有“歇歇脚”的想法,要时刻秉持“万里长征才走完了第一步”的心态,方能永不懈怠。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