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7年第8期

社论

深化政治巡视 增强“四个意识”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挥巡视利剑作用重要论述摘录

要闻

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河北雄安新区设立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工作机关条例(试行)》

习近平对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出重要指示

习近平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

要文

在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强化监督执纪问责 推动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向纵深发展

学习体会

与时俱进敢于担当,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时代性

敢于碰硬激浊扬清,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战斗性

学有所悟

巡视全覆盖要实现形式、内容与效果相统一

高层机关要在增强“四个意识”上做表率

专题 以巡视整改深化标本兼治

以巡视整改深化标本兼治

天津强力整治圈子文化和好人主义修复政治生态

江西坚决肃清苏荣腐败案毒害

全国政协机关党组推进经办企业彻底脱钩

公安便民利民改革提升群众获得感

整改促推财政“放管服”改革实起来深下去

狠抓整改强化依法审计

凝聚条块合力 破解税务系统党建难题

安监总局稳步推进协会学会脱钩工作

系列短评

之一: 以整改实际行动体现“四个意识”

之二: 准确把握政治和业务的关系

之三: 把问题根源搞清楚改到位

之四: 以永远在路上的精神抓好巡视整改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讲觉悟,共产党人的基本要求

既见“树木”又见“森林”才能维护好政治生态

燕阁观察

从数据增减看反“四风”的坚持与深化

《工作规则》解读

怎样把初步核实做实做细

半月杂谈

不负重托 唯有实干

清风时评

党员干部格局大小取决于“为了谁”

换届之年要稳得住心性

去“层层陪同”顽疾须上下同严

留什么才是对子孙真关爱

锐评

一组

书记说纪

把党小组打造成强化日常监督的重要平台

“四风”监督哨

整改过后又超标 临近退休挨处分

释疑答问

对党员干部的交通违法行为,如何给予党纪处分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事辍者无功,耕怠者无获

古语今悟 ●“清空”小议

楹联中的家风文官不爱钱 武官不惜死

楹联趣闻:纪晓岚释对 

说文解字权:天地之间有杆秤

家训品读白居易家训:善其身 济天下

历史回放

红色家风吉鸿昌家风:爱国恤民 刚直清正

 
家训品读
白居易家训:善其身 济天下
孙靖国
首页
1

  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

  

  有“诗魔”之称的白居易,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秉承“世敦儒业”的家风,刻苦读书,十几岁就写出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显示出过人的天赋。白居易不仅是一位著名诗人,还是一位清廉勤政的官员。唐德宗贞元十六年,他考中进士,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周至县尉、翰林学士、杭州刺史、刑部侍郎、太子太傅等职,会昌二年,以刑部尚书退休。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代表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诗歌中《续座右铭并序》《狂言示诸侄》 《遇物感兴因示子弟》等多篇是对家人进行规诫的作品,体现出白氏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清正廉洁、不慕名利等家风。

  清简为训 廉明公直

  白居易成长在一个下层官员家庭,祖父擅长五言诗,十七岁就科举明经及第,曾任巩县县令。父亲白季庚也是明经出身,曾任徐州别驾、衢州别驾、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等职。白居易的外祖父同样是明经科出身,曾任鄜城县尉,是大历年间有名的诗人。他的外祖母和母亲,也都有较高的文化,家族中其他人做官的也很多。在《许昌县令新厅壁记》中,白居易曾称颂白氏的家风和叔父的政绩:“吾家世以清简垂为贻燕之训,叔父奉而行之,不敢失坠;小子举而书之,亦无愧辞。”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白居易对官场上贪渎敛财的不正之风非常反感。隋唐时期处于科举制度的草创阶段,科举考试盛行向权贵请托之风,但白居易“三登科第,名入众耳,迹升清贯,出交贤俊,入侍冕旒”。他为自己没有门第可以依靠,也没有去攀附达官显贵,完全凭借自己的努力、苦读而感到无比自豪。他对后代子孙谆谆叮嘱:你们不要贪图富贵,不要忧虑贫贱,不要在意外界的评价,不要对人傲慢,也不要屈从别人的脸色,要和正直清廉的人交朋友。这就是我的座右铭。不敢拿来规诫别人,把它抄录下来随身携带,时时勉励自己,死后就留给后人。他还严厉地说道,如果后人违反我的训诫,那就不是我的子孙。

  白居易在自己的宦海生涯中,实践了这个准则。在离任杭州时,他带走了两片石头作为纪念,就是这区区两片石头,他却觉得价值千金,取之有愧,生怕玷污了自己的清白操守。可见其在杭州为官期间,是何等的清廉。

  知足常乐 独善其身

  从考中进士任校书郎起,到刑部尚书退休,白居易矢志追求的除了为官的善政爱民、廉明公直,更有做人的知足常乐、独善其身。唐宪宗元和三年,白居易新婚时,曾作《赠内》向妻子剖白心迹,诗中写道“所须者衣食,不过饱与温。蔬食足充饥,何必膏粱珍?缯絮足御寒,何必锦绣文?君家有贻训,清白遗子孙。我亦贞苦士,与君新结婚。庶保贫与素,偕老同欣欣”。他列举了黔娄妻、冀缺妻、陶潜妻和梁鸿妻四个典型人物,希望妻子能以她们为榜样,继承好传统。对于如何安贫守己过日子,白居易说,衣食温饱即可,不要追求奢华生活,要粗衣蔬食,勤俭持家。

  白居易曾有过四个女儿,但只有一个女儿长大成人。五十八岁那年冬天,他添了一个儿子,但三岁就夭折了。老年丧子使得白居易非常悲痛,于是,他把教育的重点倾注到了侄子们的身上。白居易曾写作多篇诗歌,如《狂言示诸侄》《闲坐看书贻诸少年》等,对晚辈进行训诫,教导他们知足常乐,淡泊名利。白居易对侄子们说:“勿言舍宅小,不过寝一室。何用鞍马多,不能骑两匹”“多取终厚亡,疾驱必先堕。劝君少干名,名为锢身锁。劝君少求利,利是焚身火”。他认为知足常乐才是百中无一的珍贵财富,劝诫侄子们不要成为追名逐利之徒。

  善政爱民 兼济天下

  白居易的长辈多担任地方官。他的父亲白季庚担任徐州彭城县令期间,徐州城被叛军重兵围困,白季庚挺身而出,率领城内民众坚守城池,保住了州城,也保障了运河的畅通。叔父白季康曾任溧水县令,也留下了“洁廉通济”的好评。白居易青少年时,曾随父亲、叔父等在徐州、江南、襄州等地旅居多年,对民生有亲身体会。受长辈的影响,他逐渐树立起公忠体国,兼济天下的理想与信念。

  贞元十年,父亲白季庚去世,白居易在家守孝期间,在所写诗作《新制布裘》中,表达了“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的政治抱负。白居易入仕的时代,正处于唐王朝从“永贞革新”到“元和中兴”的阶段,人心思治,皇帝和主政大臣力图革除弊政,加强中央集权,有所建树,恢复贞观、开元时期的鼎盛局面。秉承民本主义思想的白居易也积极用事,希望能为国为民做出贡献,“誓心除国蠹,决死犯天威”。

  在担任周至县尉等地方官员期间,白居易深入民间,体察百姓的苦难。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充满了对民生的同情与关注和抨击暴政的民本主义思想。白居易看到劳动人民“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的艰苦劳动场面和“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景象,他反观自己,认为自己有什么功德呢,从不曾干过庄稼活,而官俸却有三百石,到年终了还有剩余的粮食。为此而深深地感受到惭愧,“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在地方官任上,白居易把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落实到为当地百姓谋福利的实际行动,他的施政以爱民为重,强调简政宽刑,减轻人民负担。在杭州,他兴建西湖堤坝等水利灌溉工程,造福了当地民众。

  在闲居洛阳的晚年,他看到伊河河道淤塞,经过的舟子被迫在“大寒之月,裸跣水中,饥冻有声,闻于终夜”,白居易拿出自己的财产,筹集经费开凿河道,为民众减轻苦难。正因为白居易对百姓疾苦的关切,尽力为百姓造福,在他离开苏州的时候,刘禹锡作诗描述当地民众对他的留恋:“闻有白太守,抛官归旧溪。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白居易一生知足淡泊,独善其身,为官勤政为民,兼济天下。在白氏家风的熏陶和白居易的教育及影响下,白居易的弟弟白行简贞元末年考中进士,官至主客郎中,他“文笔有兄风,辞赋尤称精密”,是唐代的文学家,历史名篇《滤水罗赋》即白行简所著。白居易的侄子白征复、白崇儒都曾在秘书省任职。

  

  卜宪群点评

  嫌贫爱富是历史上许多时期的不良社会风气。道理很简单,富人有钱,与富人交往可以有“货财之益”,至少不会像与穷人交往那样“大有赈贷之费,小有假借之损”。与富人交往还有更多的好处,即可以借助富人的钱财在政治上飞黄腾达。《后汉书·方术列传》记载,有位富翁名王仲,看中了家贫而有志于学术的公沙穆,对他说:“‘方今之世,以货自通,吾奉百万与之为资,何如?’对曰:‘来意厚矣。夫富贵在天,得之有命,以货求位,吾不忍也。’”公沙穆拒绝“以货求位”固然显示了他的人品高尚,但也说明以金钱而取官位显然是当时一条可以走得通的路。更有甚者,与富人的交往还是获得社会保护的重要手段。《后汉书·党锢列传》记载,陈留有两家富人高氏和蔡氏,同郡之人皆“畏而事之”。这样看来,当时的富人享有独立的社会权威也是无可争辩的事实。

  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无富贵权势之家可攀缘,也不愿意去攀附。他一生知足常乐、独善其身、兼济天下、清正廉洁、不慕名利,以清白遗后人。这不仅树立了自身的人格典范,也深深教育了白氏子孙,值得深思。

  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