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学习体会
学有所悟
专题 市县巡察在探索中推进
特稿
半月杂谈
燕阁观察
清风时评
锐评
纪律建设
“四风”监督哨
治理基层腐败
释疑答问
关于《2016年1月1日前的超计划生育行为如何追究党纪责任问题》的回复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社论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学习体会
学有所悟
专题 市县巡察在探索中推进
特稿
半月杂谈
燕阁观察
清风时评
锐评
纪律建设
“四风”监督哨
治理基层腐败
释疑答问
关于《2016年1月1日前的超计划生育行为如何追究党纪责任问题》的回复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陟”与“降”也是由“止”衍生出来的一组字。
甲骨文的(陟)由
(阜)和
(步)组成。其中
(阜)的字形是
(山)字横过来,它的本义是土山。“阜”字加上“步”字,组成了一个新的会意字——陟。这个
(陟)字很有意思,是两只脚的脚尖朝上,一前一后攀登山丘的样子。《说文解字》说:“陟,登也。”登,就是往上走。“陟”字比较古老,现在北京有的地方还在用,北海公园的东门就叫“陟山门”,所谓“陟山门”就是上山的门,进了陟山门,就是陟山桥,过了陟山桥,抬脚就是白塔山了。
如果把“陟”当中的“止”倒过来,改为下山的样子,这个字就变成了“降”。降的甲骨文写作(降),就像两只脚一前一后下山。《说文解字》说:“降,下也。”所以在中国古代,人往上走叫“陟”,往下走叫“降”,这两个字都是从“止”字变化而来的。东晋孙绰的名篇《游天台山赋》有“陟降信宿,迄于仙都”的句子,意思是说连续爬了两天的山,才到达仙都这个地方。
一般来说,上山费力,下山相对省力。那么,人们是喜欢上山呢,还是喜欢下山?我想大多数人都喜欢上山,因为人们更愿意面对挑战、探索未知领域、努力达到预定的目标。登临高山,是人类对自然的亲近,也是自身力量的证明与展示。越是有困难的挑战,越能够激发人的斗志,让人跃跃欲试。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登山的传统。《诗经》中常见“陟彼高岗”的诗句。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有着数不清的崇山峻岭、名山奇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五岳——五岳的说法在古代已经出现,指的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孔子曾经“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十分喜欢泰山,甚至把自己比作泰山,晚年身体不支时,他悲伤地唱到“泰山其颓乎,梁木其摧乎,哲人其萎乎”!
封禅是中国古代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封禅,就是君主率领群臣登上泰山,筑土为坛以祭天,称为“封”;然后在泰山脚下的梁父山祭地,称为“禅”。改朝换代之后的君主,待天下太平稳定之后,往往要封禅泰山,以示受命于天,四海宾服。管子曾说:“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并历数了自古以来封禅泰山的君主。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在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登山是一种普遍的运动休闲方式。《宋书·谢灵运传》记载南北朝时的名士谢灵运特别喜好登山,“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千重,莫不备尽”,他专门寻找偏远、险峻的山峰去攀登,在当时的临海郡,随从他登山的人往往达到“数百人”。谢灵运还发明了一种专门的登山鞋——谢公屐,这种鞋的木齿可以拆卸,上山时去掉前面的鞋齿,下山时去掉后面的鞋齿,这样爬山就可以如履平地。唐朝大诗人李白十分艳羡谢灵运的登山运动,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下了“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的诗句。
重阳节登高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人们在九月九日这一天,都要“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登高祈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重阳节已经是民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上自宫廷百官,下至庶民百姓,每至重阳节日,都“登高野宴”。当然,采菊也是重阳登高的重要活动之一,陶渊明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有这样的文化背景。人们热衷于在秋高气爽的时节登高,这是一种强身健体、寄托情怀的高尚的文体活动。
人生就像登山,当你感到劳累、辛苦,通常是在走上坡路的时候,而这时往往有令人惊奇的风景在前方等着你。然而,山路曲曲折折,峰回路转,有上山就会有下山,上山容易下山难。明白这个道理,就需要我们步伐扎实,当进则进,当止则止,以免心慌步急从高处坠落,一失足成千古恨。
作者:李学勤,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王志轩,安阳师范学院中央财政支持《易藏》文献基地建设项目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