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学习体会
学有所悟
专题 市县巡察在探索中推进
特稿
半月杂谈
燕阁观察
清风时评
锐评
纪律建设
“四风”监督哨
治理基层腐败
释疑答问
关于《2016年1月1日前的超计划生育行为如何追究党纪责任问题》的回复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社论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学习体会
学有所悟
专题 市县巡察在探索中推进
特稿
半月杂谈
燕阁观察
清风时评
锐评
纪律建设
“四风”监督哨
治理基层腐败
释疑答问
关于《2016年1月1日前的超计划生育行为如何追究党纪责任问题》的回复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国家的林木资源十分宝贵,尽量不要用木制家具”“我管林业,如果我做一张桌子,下面就会做几十张、几百张……”谷文昌的话让二女儿谷哲芬记了一辈子,她在家里也坚持用藤制家具。如今,谷哲芬也这样要求自己的两个孩子,她希望能把父亲的这个“嘱咐”一代代传下去
在福建南部的一个海岛东山县,三十多年来,当地的老百姓有一个习俗:每年清明节,都要“先祭谷公,再祭祖宗”。“谷公”就是曾在东山县工作了十多年的老县委书记谷文昌。他带领全县人民通过艰苦奋斗,把一个风沙肆虐、十年九荒的贫穷荒岛变成了绿荫满地、盛产鲍鱼的富裕宝岛。除了工作上的成绩外,他廉洁清正的家风,更是让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了几十年。
“不能一饱忘百饥”
谷文昌老家在河南省林县,小时候家境贫寒,他逃过荒,要过饭,当过长工。参加革命后他很快成长起来,在老家担任过区长和区委书记。1949年1月,他和妻子史英萍随军南下,到了福建。谷文昌先后担任东山县第一区工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等职,他的妻子也担任过县妇联主任等职。但谷文昌夫妇始终保持着农家子弟的本色,简朴持家,从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从河南出发时,两人的行李就是两个木箱子,里面是一些简单的工作和生活用品。后来无论在东山,还是到福州、宁化、漳州工作,这两个木箱子就是他们最值钱的家具。
勤俭朴素的本色体现在谷文昌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他的一件旧大衣穿了20年,在东山工作时,家里甚至没有饭桌,吃饭就在县政府大院宿舍露天的石桌上,遇到下雨,家里人只能端着碗在屋檐下吃饭。有群众找上门来反映困难,谷文昌总是热情接待,还经常留困难群众吃饭。那时粮食实行定量供应,谷家也没有多余的口粮,留群众吃饭,家人就得从自己的嘴里省出口粮。有时孩子们吃不饱,看着别人吃饭都会流口水。谷文昌经常教育子女:“要看看老百姓穿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不能一饱忘百饥啊!”
“不要计较职务与工资”
谷文昌与妻子史英萍都是南下干部。新中国成立初,史英萍就担任了东山县民政科科长,1952年被定为行政18级。但在此后三十多年里,史英萍的职务、工资再也未提升过,因为每次遇到提职、提级,谁要是提名史英萍,谷文昌就首先反对。
史英萍当了多年的妇联主任,又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所以县领导班子一些人提议:史英萍该升副县长了。谷文昌却拦住了:“让文化水平更高、口才更好的人干。”几次调工资时,谷文昌都表示:“我们两人工资加起来还是可以的,调薪名额应让给比老史工资低的同志。”他还多次对妻子说:“咱们都是贫苦农民,党把咱们培养成国家干部,应该知足了,不要计较职务与工资,和群众相比,咱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很好了。”
史英萍深深理解丈夫。谷文昌去世后,她从没有利用谷文昌的关系和影响谋取个人的什么好处,一直过着清淡俭朴的生活。她省吃俭用,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先后资助了18位特困学生。对一个靠退休工资生活的老人来说,这不是一笔小数目,孩子们劝她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好一点,她却说:“如果你爸爸在世,一定会支持我这样做的。”为了省钱,她甚至把订的牛奶都退了。尽管处处节省,但因工资不高,资助金还是不够,她就捎话给五个子女,希望他们能每个月赞助她一些。那时,几个孩子工资也不高,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为了帮母亲圆心愿,他们都坚持从“牙缝”里挤出一点钱交给妈妈,使得史英萍的资助从来没有中断。
“我是领导干部,不能向组织开口给自己孩子安排工作”
谷文昌对孩子们在工作、生活上要求严格,不仅不让他们受到特殊照顾,甚至正常范围内的事,也要先让给更需要的人。1962年,他的大女儿谷哲慧高考落榜,准备参加工作。那时的高中生还不多,高中毕业已经算是小知识分子了,因此,当年东山县城市户口的高考落榜生绝大多数都安排了正式工作。但身为县委书记的谷文昌却坚持让女儿当临时工,他对女儿说:“总不能自己安排自己吧!年轻人应该多锻炼锻炼。”1964年谷文昌要调离东山到省林业厅工作,有关部门提出,是不是给他大女儿转成正式职工,这样可以一起调到省会福州。谷文昌说:“省里调的是我,没有调女儿,给她转什么正?”他的大女儿一直留在东山当临时工十几年,直到1979年才根据政策转为正式工。
谷文昌带头把身边尚未成家的四个孩子全部送到乡下接受锻炼。1976年,他的次子谷豫东高中毕业,孩子最大的愿望是到工厂当一名工人。当时,谷文昌的妻子体弱多病,大儿子和三个女儿都不在身边,根据政策,一对夫妇可以照顾一个子女留城的指标。谷豫东向父亲提出了留城的请求。谷文昌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动员孩子上山下乡,跟大家一起接受再教育。谷豫东据理力争说:“我们又没有违反政策,为什么一个也不留呢?”谷文昌说:“我是领导干部,不能向组织开口给自己孩子安排工作,不然以后工作怎么做呢?”谷豫东退了一步,请求父亲打个招呼把自己安排到东山县当知青。谷文昌还是坚决反对,他说,到了东山,人家都知道你是谷文昌的儿子,都会想办法照顾你,那你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最后,谷豫东被组织安排到南靖县偏远的山村朱坑知青点落户。当时,儿子非常生气,半个月没跟他说过一句话。谷文昌把孩子的态度都看在眼里,他没有多说什么,但到了孩子临下乡前一天,他却早早回到了家里,帮助儿子整理行李,忙活了一晚上。第二天告别时,他取出前些天拍的一张全家福照片塞到了儿子手里。儿子终于理解了父亲: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把对子女的温情深藏在心里,但绝不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帮家人谋私。
优良家风,代代传承
谷文昌在很小的事情上都处处以身作则,注意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他担任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多年,自己家里却很少有木制家具,家里的桌椅板凳大部分都是藤制的。藤条在南方很常见,生长快,也很便宜,谷文昌教育孩子们说:“国家的林木资源十分宝贵,尽量不要用木制家具。”他的二女儿谷哲芬结婚时,曾想让他批点木材做家具,被他严词拒绝:“我管林业,如果我做一张桌子,下面就会做几十张、几百张,我犯小错误,下面就会犯大错误。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父亲的话让谷哲芬记了一辈子,她在家里也坚持用藤制家具,有的家具破了好几个洞实在不能用了,才依依不舍地换掉。如今,谷哲芬也这样要求自己的两个孩子,她希望能把父亲的这个“嘱咐”一代代传下去。
后辈子孙深受谷文昌影响,他们工作上都是靠自己脚踏实地努力,从不给组织添麻烦。这么多年来,谷文昌家人从来没有找过东山县委、县政府帮忙办事,县里曾多次邀请他们全家回东山走走看看,都被他们婉拒了。每年清明节给谷文昌扫墓,他们都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从来没有让县里提供方便。
谷文昌没有给家人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优良品行,在后辈们身上正一点一滴地传承着,延续着。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