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11期

社论

推动党内监督向基层延伸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依规治党重要论述摘录

学习体会

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学有所悟

深刻把握党章和系列重要讲话的内在联系

尊崇党章是做合格党员的最基本要求

增强党的观念首在唤醒党章意识

维护党章关键在于责任担当

纪委要做党章的忠实执行者和坚定捍卫者

在学思践悟中形成合格党员觉悟

专题  市县巡察在探索中推进

市县巡察在探索中推进

河南:巡察让“蝇贪”无处藏身

湖南:在用好巡察成果上下功夫

安徽:巡视巡察联动显威力

甘肃武威:巡察助力精准扶贫

河北衡水:在规范中促巡察提档升级

江西新余:交叉巡察破解人情干扰

青岛市黄岛区:把监督触角延伸到村居

重庆渝北:对“蛛丝马迹”绝不放过

深化政治巡察 夯实执政基础

巡察工作如何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市县巡察怎样体现规范化

对村巡察应注意把握哪些要求

特稿

下好管党治党“先手棋”

半月杂谈

越公开,越有力

燕阁观察

当官发财两条道 规矩直指身边人

清风时评

忠诚与否,较真才知

正风反腐绝不会“缓缓手”

脱贫攻坚要打好反腐持久战

治住“卡要”须做好加减法

锐评

一组

纪律建设

党委书记要真正成为管党治党的书记

当领导必须以普通党员身份过党的组织生活

当“老好人”就是对组织和同志不负责

干部就要干字当头

亲情面前,党员干部更要绷紧“纪律弦”

“多亏了纪委及时提醒”

“四风”监督哨

从1-4月通报数据看反“四风”工作态势

“惯例”不再惯了

不能因为风俗松了纪律

一张发票揭开公款旅游“隐身衣”

隐秘聚会破纪坏规 私款吃喝亦难辞咎

治理基层腐败

公权岂可徇私 低保焉能优亲

执迷不悟造伪证 加重处分丢党籍

释疑答问

关于《2016年1月1日前的超计划生育行为如何追究党纪责任问题》的回复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浇风易渐,淳化难归

“惟静是道”小议

从司马光不受私谒谈起

曹操“诸儿令”:择贤能 不徇私

“陟”与“降”:站得高,看得远

历史回放

谷文昌的清廉家风

 
谷文昌的清廉家风
王均伟
首页
1

  “国家的林木资源十分宝贵,尽量不要用木制家具”“我管林业,如果我做一张桌子,下面就会做几十张、几百张……”谷文昌的话让二女儿谷哲芬记了一辈子,她在家里也坚持用藤制家具。如今,谷哲芬也这样要求自己的两个孩子,她希望能把父亲的这个“嘱咐”一代代传下去

 

  在福建南部的一个海岛东山县,三十多年来,当地的老百姓有一个习俗:每年清明节,都要“先祭谷公,再祭祖宗”。“谷公”就是曾在东山县工作了十多年的老县委书记谷文昌。他带领全县人民通过艰苦奋斗,把一个风沙肆虐、十年九荒的贫穷荒岛变成了绿荫满地、盛产鲍鱼的富裕宝岛。除了工作上的成绩外,他廉洁清正的家风,更是让当地老百姓口口相传了几十年。

  “不能一饱忘百饥”

  谷文昌老家在河南省林县,小时候家境贫寒,他逃过荒,要过饭,当过长工。参加革命后他很快成长起来,在老家担任过区长和区委书记。1949年1月,他和妻子史英萍随军南下,到了福建。谷文昌先后担任东山县第一区工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等职,他的妻子也担任过县妇联主任等职。但谷文昌夫妇始终保持着农家子弟的本色,简朴持家,从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从河南出发时,两人的行李就是两个木箱子,里面是一些简单的工作和生活用品。后来无论在东山,还是到福州、宁化、漳州工作,这两个木箱子就是他们最值钱的家具。

  勤俭朴素的本色体现在谷文昌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他的一件旧大衣穿了20年,在东山工作时,家里甚至没有饭桌,吃饭就在县政府大院宿舍露天的石桌上,遇到下雨,家里人只能端着碗在屋檐下吃饭。有群众找上门来反映困难,谷文昌总是热情接待,还经常留困难群众吃饭。那时粮食实行定量供应,谷家也没有多余的口粮,留群众吃饭,家人就得从自己的嘴里省出口粮。有时孩子们吃不饱,看着别人吃饭都会流口水。谷文昌经常教育子女:“要看看老百姓穿的是什么,吃的是什么,不能一饱忘百饥啊!”

  “不要计较职务与工资”

  谷文昌与妻子史英萍都是南下干部。新中国成立初,史英萍就担任了东山县民政科科长,1952年被定为行政18级。但在此后三十多年里,史英萍的职务、工资再也未提升过,因为每次遇到提职、提级,谁要是提名史英萍,谷文昌就首先反对。

  史英萍当了多年的妇联主任,又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所以县领导班子一些人提议:史英萍该升副县长了。谷文昌却拦住了:“让文化水平更高、口才更好的人干。”几次调工资时,谷文昌都表示:“我们两人工资加起来还是可以的,调薪名额应让给比老史工资低的同志。”他还多次对妻子说:“咱们都是贫苦农民,党把咱们培养成国家干部,应该知足了,不要计较职务与工资,和群众相比,咱们的生活水平已经很好了。”

  史英萍深深理解丈夫。谷文昌去世后,她从没有利用谷文昌的关系和影响谋取个人的什么好处,一直过着清淡俭朴的生活。她省吃俭用,把自己的工资拿出来先后资助了18位特困学生。对一个靠退休工资生活的老人来说,这不是一笔小数目,孩子们劝她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好一点,她却说:“如果你爸爸在世,一定会支持我这样做的。”为了省钱,她甚至把订的牛奶都退了。尽管处处节省,但因工资不高,资助金还是不够,她就捎话给五个子女,希望他们能每个月赞助她一些。那时,几个孩子工资也不高,日子过得紧紧巴巴,但为了帮母亲圆心愿,他们都坚持从“牙缝”里挤出一点钱交给妈妈,使得史英萍的资助从来没有中断。

  “我是领导干部,不能向组织开口给自己孩子安排工作”

  谷文昌对孩子们在工作、生活上要求严格,不仅不让他们受到特殊照顾,甚至正常范围内的事,也要先让给更需要的人。1962年,他的大女儿谷哲慧高考落榜,准备参加工作。那时的高中生还不多,高中毕业已经算是小知识分子了,因此,当年东山县城市户口的高考落榜生绝大多数都安排了正式工作。但身为县委书记的谷文昌却坚持让女儿当临时工,他对女儿说:“总不能自己安排自己吧!年轻人应该多锻炼锻炼。”1964年谷文昌要调离东山到省林业厅工作,有关部门提出,是不是给他大女儿转成正式职工,这样可以一起调到省会福州。谷文昌说:“省里调的是我,没有调女儿,给她转什么正?”他的大女儿一直留在东山当临时工十几年,直到1979年才根据政策转为正式工。

  谷文昌带头把身边尚未成家的四个孩子全部送到乡下接受锻炼。1976年,他的次子谷豫东高中毕业,孩子最大的愿望是到工厂当一名工人。当时,谷文昌的妻子体弱多病,大儿子和三个女儿都不在身边,根据政策,一对夫妇可以照顾一个子女留城的指标。谷豫东向父亲提出了留城的请求。谷文昌沉默了很久,最后还是动员孩子上山下乡,跟大家一起接受再教育。谷豫东据理力争说:“我们又没有违反政策,为什么一个也不留呢?”谷文昌说:“我是领导干部,不能向组织开口给自己孩子安排工作,不然以后工作怎么做呢?”谷豫东退了一步,请求父亲打个招呼把自己安排到东山县当知青。谷文昌还是坚决反对,他说,到了东山,人家都知道你是谷文昌的儿子,都会想办法照顾你,那你就得不到应有的锻炼。最后,谷豫东被组织安排到南靖县偏远的山村朱坑知青点落户。当时,儿子非常生气,半个月没跟他说过一句话。谷文昌把孩子的态度都看在眼里,他没有多说什么,但到了孩子临下乡前一天,他却早早回到了家里,帮助儿子整理行李,忙活了一晚上。第二天告别时,他取出前些天拍的一张全家福照片塞到了儿子手里。儿子终于理解了父亲: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把对子女的温情深藏在心里,但绝不会利用手中的权力帮家人谋私。

  优良家风,代代传承

  谷文昌在很小的事情上都处处以身作则,注意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们。他担任福建省林业厅副厅长多年,自己家里却很少有木制家具,家里的桌椅板凳大部分都是藤制的。藤条在南方很常见,生长快,也很便宜,谷文昌教育孩子们说:“国家的林木资源十分宝贵,尽量不要用木制家具。”他的二女儿谷哲芬结婚时,曾想让他批点木材做家具,被他严词拒绝:“我管林业,如果我做一张桌子,下面就会做几十张、几百张,我犯小错误,下面就会犯大错误。当领导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净,把自己的腰杆挺直!”父亲的话让谷哲芬记了一辈子,她在家里也坚持用藤制家具,有的家具破了好几个洞实在不能用了,才依依不舍地换掉。如今,谷哲芬也这样要求自己的两个孩子,她希望能把父亲的这个“嘱咐”一代代传下去。

  后辈子孙深受谷文昌影响,他们工作上都是靠自己脚踏实地努力,从不给组织添麻烦。这么多年来,谷文昌家人从来没有找过东山县委、县政府帮忙办事,县里曾多次邀请他们全家回东山走走看看,都被他们婉拒了。每年清明节给谷文昌扫墓,他们都是悄悄地来,悄悄地走,从来没有让县里提供方便。

  谷文昌没有给家人留下什么物质财富,却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优良品行,在后辈们身上正一点一滴地传承着,延续着。

  作者: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二编研部主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