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11期

社论

推动党内监督向基层延伸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依规治党重要论述摘录

学习体会

把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首位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学有所悟

深刻把握党章和系列重要讲话的内在联系

尊崇党章是做合格党员的最基本要求

增强党的观念首在唤醒党章意识

维护党章关键在于责任担当

纪委要做党章的忠实执行者和坚定捍卫者

在学思践悟中形成合格党员觉悟

专题  市县巡察在探索中推进

市县巡察在探索中推进

河南:巡察让“蝇贪”无处藏身

湖南:在用好巡察成果上下功夫

安徽:巡视巡察联动显威力

甘肃武威:巡察助力精准扶贫

河北衡水:在规范中促巡察提档升级

江西新余:交叉巡察破解人情干扰

青岛市黄岛区:把监督触角延伸到村居

重庆渝北:对“蛛丝马迹”绝不放过

深化政治巡察 夯实执政基础

巡察工作如何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市县巡察怎样体现规范化

对村巡察应注意把握哪些要求

特稿

下好管党治党“先手棋”

半月杂谈

越公开,越有力

燕阁观察

当官发财两条道 规矩直指身边人

清风时评

忠诚与否,较真才知

正风反腐绝不会“缓缓手”

脱贫攻坚要打好反腐持久战

治住“卡要”须做好加减法

锐评

一组

纪律建设

党委书记要真正成为管党治党的书记

当领导必须以普通党员身份过党的组织生活

当“老好人”就是对组织和同志不负责

干部就要干字当头

亲情面前,党员干部更要绷紧“纪律弦”

“多亏了纪委及时提醒”

“四风”监督哨

从1-4月通报数据看反“四风”工作态势

“惯例”不再惯了

不能因为风俗松了纪律

一张发票揭开公款旅游“隐身衣”

隐秘聚会破纪坏规 私款吃喝亦难辞咎

治理基层腐败

公权岂可徇私 低保焉能优亲

执迷不悟造伪证 加重处分丢党籍

释疑答问

关于《2016年1月1日前的超计划生育行为如何追究党纪责任问题》的回复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浇风易渐,淳化难归

“惟静是道”小议

从司马光不受私谒谈起

曹操“诸儿令”:择贤能 不徇私

“陟”与“降”:站得高,看得远

历史回放

谷文昌的清廉家风

 
曹操“诸儿令”:择贤能 不徇私
凌文超
首页
1

  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领之,欲择慈孝不违吾命,亦未知用谁也。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是个文武双全之人。他终生为统一中原而戎马倥偬,东征西讨,然而他在鞍马劳顿之间,仍然非常重视对儿子们的教育。

  下“诸儿令”

  建安二十年,曹操攻取汉中后,下了一道著名的“诸儿令”,规范儿子们的行为。“诸儿令”中说:“今寿春、汉中、长安先欲使一儿各往督领之,欲择慈孝不违吾命,亦未知用谁也。儿虽小时见爱,而长大能善,必用之,吾非有二言也。不但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以此来告诫儿子们,在儿子们小的时候,他都非常喜欢,但长大后能成材的,才会得到重用。此时,曹操虽然统一了北方,但面临着来自孙权、刘备势力的军事压力,而寿春、汉中、长安正是曹魏进攻退守的战略要地。为了加强对前方的掌控,曹操希望在诸子中选择三位分别监督统率这三个军事重镇。

  在这道“诸儿令”中,曹操明确规定了对儿子选任的标准:首先是“慈孝”。曹操对诸子提出“慈孝”的要求,实际上是要求其子尚德行,只有以德服人,才能更好地实现对前方的有效治理,保持战略优势。其次是“不违吾命”。在举足轻重的前沿战区任命长官,能够坚决服从并坚定地执行命令,遵规守纪,努力实现曹魏的战略目标,必然是最基本的要求。再次是“能善”。曹操重视人才的选拔,推行“唯才是举”,网罗了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干的将吏。在这些英才的辅佐之下,曹操终于消灭群雄,统一北方,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在战略要地选任诸子,无疑也应是熟悉军政事务的杰出人才。

  培养德行

  曹操选任诸子时,还以法令形式提出与选任标准相配套的“尚德行、守规矩、有才能”原则,既表明他选人用人公正无私,择用贤能,即使是亲生儿子也不因偏爱而徇私情,又使诸子之间通过公平竞争获取官爵,只有德才兼备,才会得到重用。曹操选任诸子的原则不仅体现在“诸儿令”中,他对诸子的日常教育,也有意识地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建安八年,曹操有感于汉末丧乱以来,年轻人不见仁义礼让之风,于是下令地方兴建学校,传先王之道。曹操还特意请来德高望重的长者作为儿子们的师傅和僚属,以加强他们的道德修养。例如曹丕的师傅崔琰,被曹操赞誉“有伯夷之风,史鱼之直”,此外,还有邢颙、凉茂、邴原、张范、何夔等人,曹操很客气地对他们说,我的儿子不成材,怕他难走正路,想请你们去匡正劝勉他。

  在这些师傅的教导和辅助下,曹丕能够及时地匡正过失,并且“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建安十一年,曹操外出征讨并州,由曹丕留守曹魏集团的政治中心邺城。曹丕趁父亲不在,多次乔装外出游猎。邺城的安危关系到曹魏政局的稳定,于是崔琰根据政治形势对曹丕进行劝谏。他以出身名门望族的袁绍为例说,袁氏家族虽然富强,但对子弟很少约束。所以袁绍诸子行为放纵,游乐无度,导致哲人君子和勇猛之士都不为袁氏所用。自汉末以来,社会生产破坏严重,民力疲敝,百姓期待君主施行德政,过上安乐的生活。更何况为父者在外亲帅戎马,劳苦征战。在这种情况下,为子者却外出游猎,不仅让大家痛心,也会让为父者倍感失望。因此,崔琰要求曹丕“宜遵大路,慎以行正,思经国之高略,内鉴近戒,外扬远节”。曹丕接受了崔琰的规劝,不再游猎,并注重修养德行。

  曹操还通过言传身教培养诸子的节俭美德。汉末战乱频仍,国用不足,物资匮乏,于是曹操提倡俭朴,严禁淫奢。他所使用的器物不涂丹漆,帷帐屏风坏了则修补后继续用,床垫没有镶边加饰,衣被也不用锦绣,而且反复拆洗缝补,用上十年。曹操患有逆气病,这种病是一种气往上冲而引起头疼的病,经常需要用水浸头。曹操原来用铜器盛水,因为时间久了就会产生难闻的气味,所以改用银制品,却致使他人认为曹操喜欢银器。为了杜绝他人仿效,曹操干脆改为木器。曹操不仅生前简朴,还留下“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的遗令,推行薄葬。

  在他的倡导下,他的儿子们也厉行节俭。曹植“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曹衮“尚约俭”,甚至要求其妻子纺纱织布,形成习惯。曹植、曹衮等兄弟在临终前皆遗命薄葬。

  谨守规矩

  曹操常告诫诸子要遵规守纪。建安二十三年,在曹彰征讨代郡乌丸前,曹操郑重其事地告诉他:“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言下之意是,你即使为将在外,一切也要按规矩来,否则,别怪我不讲父子情分。曹彰不负父望,奋勇杀敌,成功平定了叛乱,让曹操很欣慰。

  与此相反,不守规矩的曹植则让曹操不断失望。曹操本来对曹植寄予厚望,认为曹植是“儿中最可定大事”之人。然而,曹植却任性而行,饮酒不节。有两件事情的发生,导致了曹操对这个儿子大失所望,从此不再重用他。有一次,曹植乘车行驶在专供皇帝使用的驰道上,并打开司马门(天子宫中之门)而出。对于这一无视规矩的举止,曹操大为恼怒。这件事之后,曹操不但失去了对曹植的宠信,“异目视此儿”,而且加强了对诸子的管制,以避免这类事情再次发生。还有一次是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关羽围困,曹操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想派他去救曹仁,可曹植却喝得酩酊大醉,不能接受任务。曹操之所以放弃立曹植为嗣,而立曹丕为太子,是否遵规守纪显然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在汉末群雄并起的年代,曹操深知接班人德才素质的重要性。他曾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的感慨,希望儿子们长大后都成为孙权那样的人物,能够继承父兄基业,稳固江东,决不能像刘景升的儿子刘琮那样无能,将荆州拱手相让。他着重从“尚德行、守规矩、有才能”三个方面对诸子进行精心教导,教育的结果是相当成功的。曹丕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是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也是曹魏的开国皇帝。曹植少而聪颖,文才富艳,是建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曹彰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曹衮读书好学,敬慎恭谨,有国士之风。

 

  卜宪群点评

  《吕氏春秋·去私》中记载:晋平公问祁黄羊,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可以任用?祁黄羊说,解狐可以。平公说,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祁黄羊回答,您是问我谁可以担任南阳令,没有问谁是我的仇人。过了一段时间,平公又问,谁可以担任国尉?祁黄羊回答,祁午可以。平公说,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回答,您是问谁可以担任国尉,没有问谁是我的儿子。结果,这两个人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获得了国人称赞。孔子听说此事后,感慨道:“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

  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我国政治文化传统中形成了“公”的意识,任人唯贤替代了任人唯亲。无论是谁,没有才能是不可以担任公职的。秦汉的政治实践中,在“公”的基础上,又形成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

  曹操的“诸儿令”所继承的正是以上政治文化传统。本来教育儿子属于私事,不必下一道令,而曹操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在于他想告诉社会:“不私臣吏,儿子亦不欲有所私”。这既是他“唯才是举”政策的彻底贯彻,也是对汉末以后任人唯亲、唯近、唯利、唯钱的用人风气所造成的吏治败坏、王纲不振、社会黑暗的一种反抗。此举不仅培养了曹丕这样优秀的政治家,曹植这样优秀的文学家,曹彰这样优秀的将领,也为社会树立了选人用人的标杆。

  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