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学习体会
学有所悟
专题 市县巡察在探索中推进
特稿
半月杂谈
燕阁观察
清风时评
锐评
纪律建设
“四风”监督哨
治理基层腐败
释疑答问
关于《2016年1月1日前的超计划生育行为如何追究党纪责任问题》的回复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社论
系列重要讲话摘录
学习体会
学有所悟
专题 市县巡察在探索中推进
特稿
半月杂谈
燕阁观察
清风时评
锐评
纪律建设
“四风”监督哨
治理基层腐败
释疑答问
关于《2016年1月1日前的超计划生育行为如何追究党纪责任问题》的回复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2016年5月21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发布今年4月全国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情况: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相关问题3115起,处理4309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3111人。这已是中央纪委连续32个月发布相关数据。4天后,该网站又公布了五一端午节点各地查处的89起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问题。
这些数据,一方面体现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的坚定决心和过硬举措,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四风”问题的顽固性,以及反“四风”形势的严峻复杂,警示我们反“四风”仍然必须紧紧咬住、一寸不让。
前四个月月均“纪律处分率”比去年月均提高了8.45个百分点,越往后执纪越严的态势明显
今年第一季度,山西省纪委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445起,处理618人,给予党政纪处分487人,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90.98%、87.27%、62.87%;甘肃省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90起,处理306人,给予党政纪处分169人,同比分别增长40.7%、53%和101.2%。在已公布数据的省市中,天津市的增长势头尤为抢眼:今年一季度,该市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58起、处理195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07人,同比分别增长618%、596%、410%。
各地加大“四风”查处力度,带来了全国统计数据的上升。中央纪委发布的月报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全国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累计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11903起,同比增长56.72%;处理16545人,同比增长63.41%;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2471人,同比增长109.07%。
根据月报数据进一步测算,今年1至4月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人数占处理人数的比重(即“纪律处分率”)提升更为明显。自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以来,这一指标一直在高位运行,体现了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行为列入执纪审查重点、作为纪律处分重要内容。今年1月,这一比重达到了创历史纪录的82.07%,而平均来看,今年1至4月的月均“纪律处分率”为75.01%,比去年月均的66.56%又提高了8.45个百分点。这表明,“越往后执纪越严”的要求,结结实实地落了地,并正在发挥着实实在在的震慑。
一片“涨声”中,也有人担心,今年1月、2月的查处问题数、处理人数以及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人数,环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是执纪力度在减弱吗?当然不是!事实上,年初较上年末各项数据环比下降的情况,在2014年和2015年均出现过。2014年1月的查处问题数、处理人数以及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人数,环比分别下降了32.45%、22.38%和27.50%,2015年1月则环比分别下降了61.07%、60.06%和38.33%。但是,从全年来看,2014年和2015年均呈现年头低开、年中攀升、年尾峰值的趋势,并在五一端午、中秋国庆前后出现一些小高峰。
分析其中原因,有的是因为月报统计口径调整,比如2015年初的大幅下降,就与统计中剔除“工作纪律”一项有很大关系。有的则可能与年初工作新部署带来的短暂调整适应有关,也可能与群众监督举报的参与度、“四风”问题的发生节律等众多因素存在关联。今年1月的“纪律处分率”创新高、2月处分3名省部级干部,已经充分说明了当前反“四风”力度不仅没减,而且更大了。
月报反映多发问题,通报震慑易发问题,为监督执纪、抓好节点等工作划出重点、营造氛围
从1至4月的查处问题数据看,“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问题最为突出,达2851起;其次是“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达2246起;再次是“违规收送礼品礼金”,达2166起;“违规公款吃喝”处于第四,达1537起,这四类问题占到查处总数的73.93%。
这些数据,无疑可以作为部署监督执纪力量的有效参考,提升监督检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些地方也已开始参考历史数据,有重点地进行明察暗访。比如,江西省在今年端午节前开展的暗访中,重点筛查党政机关工会是否违规发放节日福利问题,并对一些市县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的内部食堂账务情况进行检查,发现了不少“四风”问题线索。
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每逢重要节点发布的每周通报,则是各地筛选后集中曝光的典型问题,意在对节点期间易发多发的问题起到直接震慑。比如,在5月3日发布的每周通报中,西藏自治区共通报2起典型问题,皆是“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在5月24日的通报中,辽宁省共通报4起“四风”问题,其中“大办婚丧喜庆”就有3起,这些通报针对性强,警示意图明显。
根据今年元旦春节、五一端午节点发布的每周通报,曝光频次最高的问题依次为:“违规发放津补贴或福利”(166起),“违规配备使用公务用车”(154起),“大办婚丧喜庆”(137起),“违规收送礼品礼金问题”(111起),“公款国内旅游”(80起),“违规公款吃喝”(58起)等,上述问题占到今年以来两个节点每周通报总数的88.81%,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纪检监察机关对节点易发问题的判断。
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创新反“四风”工作方式,执纪监督力度越来越大、措施越来越多
数据反映成效,走势说明力度。扎实的数据,来自对中央纪委六次全会有关部署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各地各部门坚持把纠正“四风”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抓具体、盯节点、啃难点,稳扎稳打,循序渐进。
今年一季度,四川省纪委审查涉及“四风”的案件1050起,占全省立案总数的31.1%。湖南省针对当地实际,开展“纠‘四风’、治陋习”专项整治,对100起陋习问题线索进行挂牌督办,推动市州纪委和省直有关单位纪检组(纪委)限期核查处理。
“对在执纪审查中发现的‘四风’问题线索,要深挖细查、决不放过。”5月5日,天津市纪委发布消息,该市开展执纪审查必查“四风”问题,一竿子插到底,寸土不让,全市立案审查的55名严重违纪市管干部100%被查出“四风”问题。这其中,天津市医药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建津,把酒楼高级厨师请到单位食堂,将年份茅台酒装入矿泉水瓶,甚至出国到意大利还让民营企业老板举办“生日Party”。
“要密切注意不正之风的新动向、新表现,查找隐形变异的‘四风’,越往后执纪越严。”山西省纪委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借助财政、税务、交通等政府职能部门优势,加强业务互通、信息共享,协作配合,合力围剿“四风”。以2016年元旦春节为例,部门联动协作共发现问题线索72条,其中涉及“四风”隐形变异问题6条,偶尔使用一下公车、变更科目报销接待发票等看似隐蔽的问题,都被发现。
“畅通监督渠道,创新监督方式,激发群众监督正能量。”山东省纪委创新群众举报渠道,充分利用省市县三级纪检监察网上举报系统、12388举报电话和网络举报邮箱,并开发手机客户端、官方微信公众号,专门设置反“四风”一键通、“微举报”等栏目,方便群众对身边的“四风”问题进行监督。
一项项有针对性的创新举措,使中央纪委六次全会“让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地生根”的部署,一步步成为现实。近日,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94%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反“四风”、转作风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或“一定成效”。前不久,路透社记者本布·兰查德撰文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反“四风”工作,引发国外网友的热议,他们表示这才是“动真格”,并希望本国从政者要向中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