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要闻
习近平强调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 让法规制度的力量充分释放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修订稿)》
要文
特别关注
专题 追逃追赃半年回顾
深度解读
时评
锐评
巡视
风纪
风范
文化传承
名家访谈
社论
要闻
习近平强调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 让法规制度的力量充分释放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修订稿)》
要文
特别关注
专题 追逃追赃半年回顾
深度解读
时评
锐评
巡视
风纪
风范
文化传承
名家访谈
“法”字原写作“灋”。
如果你去国家博物馆参观,会看到一件国宝级文物——西周重器大盂鼎,鼎上有“灋(法)保先王”等铭文。“灋”(法)字的铭文是,它由三部分组成:(去,读音qù)、(氵,读音shuǐ)、(廌,读音zhì)。这三个偏旁部首,蕴藏了中国古人对“灋(法)”的精辟见解。
古人造“灋(法)”字的时候,费尽思量。
万物莫平于水,古人建造大型工程要参照水平线,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强调做事要“一碗水端平”,所以,“灋(法)”字中的“氵”代表公平,象征法律公平如水。
“灋(法)”字里面的“廌”是什么呢?
廌,又叫獬豸(读音xiè zhì),是传说中的一种神兽,长得像山羊。獬豸的天性聪明又凶猛,它能够洞察是非曲直,又疾恶如仇,每当看到坏人,獬豸就用角去猛烈顶触他们。人们认为这种神兽能够代表上天的意志,既公正又严明,因此,造字的时候就把它借用过来,代表“正义”。
从先秦时期开始,獬豸就成为法律的象征。中国历代王朝负责监察的官员——御史们也被称为“獬豸”。自周代开始,中国的“司法系统”官员佩戴的特制官帽称为“法冠”,也称为“獬豸冠”,秦汉两朝沿用,这种官帽用铁皮制作,上面装饰有两只动物角。到了明清两朝,负责纠察、弹劾百官的职务叫“风宪”,“风宪”官服的“补子”都采用獬豸图案。“獬豸”文化在东亚中华文化圈影响很大,深受老百姓欢迎,例如韩国首都首尔的吉祥物就是獬豸。
“灋(法)”字中的“去”是去除的意思,指的是法律工作者要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努力涤除社会中的各种罪恶现象。
法律的精髓是坚持公平与正义,并且“去恶务尽”,这三种高度抽象的原则,就体现在“灋(法)”字三个生动形象的偏旁当中:“氵”“廌”“去”,我们怎么能不赞叹古人的造字智慧呢?
由于“灋”太难写,到了汉代,出现了简化的“法”字。
《说文解字》:“法,刑也。”“法”的本义是刑罚。中国历史上的刑罚非常严厉,因此执法者在断定罪与非罪的时候,就必须慎重,既不能放过坏人,也不能冤枉好人,要体现公平与正义的精神。
古代中国拥有发达的法律文化,还是礼仪之邦。在传统文化中,治理天下是“礼”“法”并重的。
“礼”是对社会风气向“善”的引导与规范,抓手是礼仪与音乐教育,表现为礼乐文明;“法”是对社会风气“恶”化的遏制与惩戒,方式与表现就是从严执法。历代中央政府对礼法都很重视,这就是传统文化推崇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礼”“法”两手抓,也被称为“外儒内法”,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稳固政权的两大核心手段,这种传统由来已久。夏有《禹刑》,商有《汤刑》。《尚书?吕刑》记载,西周法律中关于墨、劓、、宫、大辟五刑的量刑标准共三千条,并且对诉讼、审判、上诉、复议等司法程序,以及从重、从轻原则等都做了详细规定。
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法”并重的原则,《周易?大有》精辟地解释为:“君子以遏恶扬善”。“法”也与“礼”一道成为从古至今必须遵循的重要行为规范。(王志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