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3年第19期

社论

新征程上要敢闯敢干加实干

要闻

习近平在浙江考察时强调
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关于二十届中央第一轮巡视情况的综合报告》

李希出席“77国集团和中国”哈瓦那峰会并致辞

李希对古巴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李希对巴西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李希对埃及进行正式友好访问

刘金国主持召开会议听取教育整顿各督导组组长汇报

新时代  新指南

沿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
发挥监督专责机关职能作用

深刻把握习近平经济思想中的若干重大关系

特稿

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
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中央反腐败协调小组
工作规划(2023—2027年)》答记者问

特别关注  国资央企反腐为高质量发展清障护航

强力反腐护“国之重器”——纪检监察机关
深化整治国资央企领域腐败综述

坚决查处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
识别“白手套” 揭开“隐身衣”

高压震慑和政策感召齐发力——
让问题干部员工迷途知返

坚持风腐同查同治——由风挖腐  以案看风

加大治理“靠企吃企”问题力度——
深挖“蛀虫” 纠偏治乱 

运用“室组地”联合办案机制——
全链条协同凝聚反腐合力

兰台论策

“全周期管理”三问

打通办案前后端,从“病树”身上寻找护林良方

“廉洁礼包”扣紧“关键少数”监督链

村级工程也要“全周期管理”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山西:“三不腐”一体推进攥紧金融反腐铁拳

坚持系统施治标本兼治   提升金融反腐综合效能

“老板提款机”回归“百姓银行”

改革化险:既挖“硕鼠”又护“玉盘”

强化监督,制度“晾衣绳”变回“高压线”

丢掉的“背包”再捡起来

以“三不腐”一体推进增强金融反腐实效 

图说纪事

小山村的大蝶变

调查研究

加强年轻干部纪律教育——扣好廉洁从政“第一粒扣子”

探索监督联系人机制 让年轻干部行稳致远

创新纪律教育载体 让纪法与青春同行

拧紧年轻干部“选育管用”全周期监督链条

书记说纪

精准规范用好纪检监察建议

从“点到为止”到“点准痛处”

闭环管理开好固本“良方”

既要“问诊”更要“祛病”

一得之见

激发联动效能提升办案质效

高质量上好警示教育“这门课”

实证纪法

如何把握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失职问题
的行为认定及结果判断

如何把握监察法实施条例对退休公职人员依法
调查处理的相关规定

明德风苑

吴洪亮  伟大丰碑铸就民族之魂

评论 

怀平常心成不凡事


沿着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黄汉权

1

  9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推进新型工业化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明确要求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把建设制造强国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有机结合,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高度,多次强调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扎实推进新型工业化,围绕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这些重要论述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我们要深刻领会这些论述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实践要求,坚定发展信心、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做强做优做大制造业,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产业支撑。

  深刻认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国建设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多次就制造业的重要作用、重要地位作出重要论述,明确了制造业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战略地位,把制造业的重要地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命脉所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们的战略选择就是继续抓好制造业。中国是有着14亿多人口的大国,粮食要靠自己,实体经济要靠自己,制造业要靠自己。世界强国的兴衰史和中国发展历史一再证明,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不可能成为经济强国。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世界强国,都是依靠强大的制造业实现崛起的,瑞典、意大利、韩国等国家,也都是依靠制造业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反观一些拉美国家,由于缺乏制造业的支撑,没有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工业化,大力发展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经过艰苦努力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相对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摆脱了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以蓬勃生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当前,我国正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只有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才能始终把制造业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是一个现代化大国必不可少的。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链长、关联性大、带动力强,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原料、设备、动力和技术保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他行业的发展水平。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一切科学技术成果,只有根植和服务于生产实践,才能转变成现实生产力。制造业通常还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生产效率最高、提升速度最快的部门,要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效率效益,离不开制造业的引领和支撑。没有高质量的制造业,就难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经济高质量发展就无从谈起。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新发展格局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基础,经济循环畅通需要各产业有序链接、高效畅通。当前,我国产业基础能力还比较薄弱,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不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凸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是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的重要途径。同时,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仍处于中低端水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以高端产业、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参与全球分工合作,有助于打造我国成为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增强在全球资源要素配置中的整合能力,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技术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制造业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基本的产品和服务,覆盖了衣食住行、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方方面面,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实现了产品品种由短缺到丰富、生产能力由不足到充裕、产品品质由低端逐步迈向中高端的根本性转变。从20世纪70年代的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80年代的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录音机,90年代的空调、音响、彩电、录像机,到新世纪以来的手机、笔记本电脑、小汽车等,再到智能化、个性化、定制化产品,我国不断提高的产品生产制造能力,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升级的生活需要。随着我国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和需求结构持续升级,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了更高期待,对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才能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新时代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进入新时代以来,各地方各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加快推动制造强国建设,我国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高端化智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有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新型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支撑。

  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不断巩固。经过多年持续较快发展,我国工业体系更加健全,制造业规模进一步壮大,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提高。2012年至202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16.98万亿元增加到33.5万亿元,占全球制造业比重由22.5%增加至近30.5%;制造业规模连续13年位居世界首位。我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具有强大的制造能力和较为完善的配套能力,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的200多种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生产了全球70%的化纤、手机和计算机、60%的家电和超过50%的钢铁、水泥、电解铝,是全球第一汽车生产大国和第一信息通信产品生产国。同时,我国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持续提升,2021年中国在全球价值链总产出中的份额为27.7%,比疫情前有所提高。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持续推进。随着新技术加速渗透、新型制造方式快速发展,传统制造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成效显著。截至2022年年底,我国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8.6%,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77%,工业互联网全面融入45个国民经济大类,已建成2100多个高水平的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其中有209个是示范标杆工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培育壮大。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从2012年的9.4%、28%提高到2022年的15.5%、31.8%。新能源汽车、光伏产量连续多年保持全球第一,个人计算机、手机、家用电器、太阳能电池板等产品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

  制造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制造业创新投入持续增加,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0.85%增加到2021年的1.54%。2022年,我国有762家企业进入全球企业研发投入2500强榜单,占比30%。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已经布局建设了24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2个国家地方共建的制造业创新中心、200多个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25个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从2012年的11.9%提高到2021年的22.4%;大国重器亮点纷呈,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等领域捷报频传,C919飞机实现全球首架交付,首台国产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点火成功,“华龙一号”核电机组并网运行,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业不断攀上新的高度。

  区域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等一系列区域重大战略深入推进,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得到优化,彰显特色、优势互补的产业区域布局加快形成。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成渝等地区基础好、配套完善、开放程度高,是我国制造业主要聚集区,已在若干领域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西部地区资源富集、空间巨大、潜力足,通过积极主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培育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与东部地区联动发展的格局。

  绿色化发展深入推进。通过广泛推广应用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绿色制造体系正在加快构建和形成,绿色发展路径不断拓宽。深入实施绿色制造工程,绿色制造体系加快构建,累计公布四批绿色制造名单,其中绿色工厂1402家、绿色设计产品1097种、绿色园区11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90家。培育了113家绿色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聚焦化工、机械、电子等行业提供绿色制造系统集成服务,加快共性关键绿色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节能减排降碳向纵深推进,“十三五”期间,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6%,相当于少消耗4.8亿吨标准煤,节省成本4000多亿元,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双赢。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快速发展,制造业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显著提升,成为发展循环经济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企业规模快速增加,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34.4万家增加至2022年的45.1万家。企业实力不断增强,2022年有65家制造业企业入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比2012年增加34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到7万多家,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997家。各类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国有企业改革提质增效,2022年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3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0.0%;民营经济活力焕发,2022年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7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46.6%;外资外贸持续增长,2022年规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2.0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57.9%。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大幅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统筹发展和安全,通过不断调整完善产业链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潜在风险冲击。我国已成为全球唯一制造业全产业链国家,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不断提升,为打造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可靠支撑。制造业国产化率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总体自主可控。产业链自给率较高,在输变电、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机械、家用电器等多个领域的终端产品方面具有全球领先优势。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强国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求,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建设制造强国,不断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升级的适应性。

  一是改造升级传统优势制造业。传统优势制造业是我国产业的主体。要发挥我国在终端消费品、工业原材料、一般机电产品等传统工业和高铁、电力设备、新能源(风电光伏)机组零部件及整机、通信设备等装备制造领域形成的全产业链优势,深入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行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持续强化共性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绿色低碳技术供给,加快重点领域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化,提升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促进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跃升,增强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持续推进品牌建设,培育更多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美誉度的“中国品牌”,推动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跃升。支持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在承接东部地区轻工、纺织等产业转移中实现转型发展,维护我国产业体系的完整性、产业链的韧性和竞争力。

  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领域。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工业母机、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培育一批产业生态主导企业,开辟新产业新赛道,加快形成新动能。要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优化新兴产业重大生产力布局,打造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营造吸引高端要素集聚、产学研密切合作、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三是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力量。要围绕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咨询、专利、品牌、物流、法律、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流通业是现代服务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畅通经济循环至关重要。要加快发展物联网,推进流通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建设高效顺畅的物流体系,提升流通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促进产业分工深化。要发挥不同规模、各种类型经营主体独特优势,加快探索创新,发挥示范作用,带动行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加快融合发展步伐。

  四是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产业融合形成数字生产力和数字经济,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也是今后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要发挥我国网民数量多、制造业规模大、产业体系完备、超大市场规模所带来的海量用户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方面,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大力发展高端芯片、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数字基础产业,做大做强5G通信、新型显示等数字经济优势产业,前瞻谋划元宇宙、量子信息、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等数字未来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另一方面,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方向,利用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对制造业、服务业、农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全链条改造,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五是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产业基础是制造业的根基,产业链是现代制造业的存在形态。只有打牢根基,塑造形态,才能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提升基础原材料、基础零部件、基础制造工艺、基础软件等产品质量和技术性能,特别是在关系国家安全的“卡脖子”领域加快补齐短板,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夯实产业基础能力。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摆脱我国高端装备、精密设备、科学实验仪器仪表等依赖进口的局面,增强产业链弹性韧性和安全水平。打好产业补链强链延链攻坚战,加快推进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用新技术新设备新业态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六是提高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安全高效、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是保障我国产业安全与经济安全的必然要求。要着力提高产业链韧性,构建极端情况下能够确保安全运行的备份产业链供应链,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牢牢守住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底线。要提升重要资源能源产品供应保障能力,完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产供储运销体系,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储能,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推动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实施新一轮找矿战略突破行动,加大科技创新提高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通过体制创新增强我国在大宗商品国际市场上的定价权和话语权。全面加强国际合作,推动战略性资源进口多元化,降低海外资源供给风险。(作者: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