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英雄是国家和民族的脊梁,承载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后的纪念碑庄严神圣、挺拔雄伟。这座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彰显民族气派和时代特色的伟大丰碑,是新中国美术史中城市雕塑的开篇之作,也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象征,激发着中华儿女民族自豪感和时代使命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为国牺牲、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我们要永远怀念他们,给予他们极大的荣誉和敬仰。”今年烈士纪念日和国庆节前夕,本刊专访了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画院院长吴洪亮,请他讲述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建设、落成及其背后故事,探讨中国美术事业如何更好做到并促进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有机融合。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委员,北京画院院长 ,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折射出人民的崇高地位
记者:今年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落成65周年,作为美术史研究专家、人民英雄纪念碑研究者,请您谈谈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落成。
吴洪亮: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是一个国家行为,工程前期经过了充分的酝酿商议。新中国成立前一天,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人民英雄纪念碑工程提议通过并立项。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组织讨论协商,在全国征集设计方案后,在征稿基础上设计草稿,举办模型展览,形成初步意向。1951年国庆决定以梁思成的设计方案为主,再综合另外3个方案来建筑纪念碑,并于1952年确定了开工方案。随后,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成立,纪念碑工程基础施工正式启动,历史学家及艺术家开展历史浮雕的选题和画稿设计工作。1953年,兴建委员会再次举行模型展览及征稿工作,在群众反馈意见基础上又修改方案,并于1954年11月最终确定。为了加强建筑设计组与美术工作组的工作,兴建委员会成立设计处。这一阶段进行了历史浮雕、装饰浮雕、碑文及建筑石构件的雕刻镌刻工作,然后是纪念碑外层石料的安装,月台墁地施工。1958年4月纪念碑落成竣工,5月1日举行揭幕仪式。
记者:您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展览策展人,对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建造有着深入研究,请问人民英雄纪念碑有哪些令您印象深刻之处?
吴洪亮:多年前,我有幸接触到北京建筑艺术雕塑工厂关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档案。经同意,我们在那间堆放各种杂物的小黑屋里扫描了整整一天,得到了关于纪念碑的第一批原始资料。之后,又陆续做了多位从老艺术家到石工的访谈。这些资料信息成为纪念碑落成50周年“开篇大作”主题展览的基础,也是我们研究和理解这一段中国历史的过程。当把每一幅浮雕作品从纸稿,到晒出的蓝图,再到浮雕小稿、裸体稿、着衣稿、放大稿,直到纪念碑上的浮雕作品照片铺陈出来时,构成了一部创作纪录片甚至是教学片;当把不同地方得到的会议通知、会议纪要按时间排成一条线,细读每个人的发言,可以清晰感受到他们的脾气秉性,生动之处有如电视剧剧本。站在浮雕前,震撼你的不只是人物的表情与动势,而且还有许多细节,如《五四运动》中女青年摆动的衣裙,《武昌起义》中被踩在脚下的龙旗,《胜利渡长江》中被战士们冲破的铁丝网,都鲜活而有性格。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碑文的立意及概念呈现,整篇碑文未提及共产党、解放军的伟大成就,提到的只是人民英雄,强调的是纪念为国家、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而牺牲的人。在新中国成立的前一天,缔造者们希望这个碑产生什么作用?主题是什么?“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折射了人民的崇高地位;“独立、自由、民主、幸福”,是所有爱国者的愿望。站在碑前,不仅有感动、有震撼,更有一种对历史的责任感和崇敬之情。
人民英雄纪念碑彰显中国气派和民族精神
记者:您曾说,人民英雄纪念碑“扎根于民族传统,同时兼收并蓄西方优秀艺术元素,充分彰显了中国气派和民族精神”,请您介绍一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建设是如何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的?
吴洪亮:在人民英雄纪念碑每一块浮雕上面,都能感受到这是中国民族艺术的经典表现。早在1949年滑田友给北京市建设局领导的信中,就提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和雕刻皆要尽可能应用中国民族性的特色”。参与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建设的建筑师、雕塑家,大多经历过西方艺术教育,但他们在纪念碑的设计、建设中主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充分彰显中国气派和民族精神。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顶参照中国传统建筑,采用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碑身采用空心设计,两侧装饰着用五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浮雕花环。台基被做成须弥座的形式,须弥座上层参考了中国传统纹饰,以牡丹、荷花、菊花等花卉织成的花环为主题,勾勒出浮雕的8个花环;下层是10块汉白玉浮雕,讲述了自虎门销烟以来,一直到新中国成立的8个重要历史事件。台基为花岗岩砌就,顺应中轴线的衍生,东西短、南北长,是中国传统台基的惯用手法。
记者: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您认为国家设立烈士纪念日,尤其将纪念日定于国庆节的前一天具有怎样的历史意蕴和现实意义?
吴洪亮:2018年召开的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表决通过设立烈士纪念日的决定,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中国烈士纪念日,并规定每年举行纪念烈士活动。会议还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其中规定:“矗立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人民自由幸福和国家繁荣富强精神的象征,是国家和人民纪念、缅怀英雄烈士的永久性纪念设施。”国家设立烈士纪念日非常有必要,这对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这一天,庄严的天安门广场上,鲜艳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巍峨耸立的纪念碑,无声讲述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激昂豪迈、气吞山河的奋斗历程;深沉而嘹亮的《烈士纪念日号角》号声,让人们仿佛置身风云激荡的历史岁月。历史中的巧合,往往是必然。将国庆节的前一天设立为烈士纪念日并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这是历史的必然。人民英雄纪念碑见证历史,启示未来。正是有了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才有我们国家今天的繁荣富强、文明进步。
新时代美术馆要与时俱进开展中华美育工作
记者:如今,越来越多的大众开始走进美术馆。面对这种新形态,您认为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如何更好适应发展需要,更好开展中华美育工作?
吴洪亮:在新时代承担起美术馆公共教育的重任,需要与时俱进开展中华美育工作。我认为,好的展览本身就是一个美育项目,需要在策展之初就把美育因素渗透在展览之中。比如,在“门人半知己——齐白石、于非闇、王雪涛花鸟画新境”的对照展中,我们特意为孩子们在展厅中以问答形式做了一套可以贴在玻璃上的标签,并将其作为展览的一个伴生项目,让孩子们从被动变主动,甚至可以借由他们的认知去提出新的问题,从中找到答案。所以,美育需要上升为策展体系中重要的一环。我们还要回看自己民族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把它消化、激活、创新,以讲好中国故事的方式和全世界都能理解的形式传播出去。
记者:您说过,文创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再阐释、再创造、再传播的综合体。请谈谈如何更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吴洪亮:我们对包含美术馆在内的博物馆中那些亮眼的古老遗存感兴趣,它们是深邃且有趣的,是具有精神内涵和价值的。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融合在一起呢?需要通过对藏于博物馆甚至民间的那些中华文明的精华进行再研究,抽取其中最吸引人尤其是年轻人的元素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近年来,文创在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中占据着愈发重要的位置,我将其称为博物馆能量的“溢出”。大家无论买手办还是冰箱贴,都是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带进自己的生活。在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举行的“国宝新韵”博物馆文创大集中,来自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太阳神鸟”幻化成了流光杯,飞到人们家中的茶盘上,这个创意十分新颖,实现了文化的多态链接和文物的年轻态表达。(曹雅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