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观察
特别关注 跟上中央要求 把握运用好“四种形态”
特稿
专题 坚决把从严治党落实到基层
论坛
时评
锐评
“四风”问题监督哨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社论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观察
特别关注 跟上中央要求 把握运用好“四种形态”
特稿
专题 坚决把从严治党落实到基层
论坛
时评
锐评
“四风”问题监督哨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编者按
“三纲领八条目”是儒家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途径和方法。为帮助读者理解它的精髓要义,使其发挥独特的现实作用,我们约请国学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对“三纲领八条目”的古今意义进行一一解读,供大家参考。本期刊发第一篇。
内圣外王是中国古代修身为政的最高理想,它是指为政者要内备圣人之德,施之于外,则为王者之政。在中国古代,能够做到的当首推周公。
周公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他辅佐武王灭商,武王去世时,成王还在襁褓之中,周公担心武王的离世会造成国家内乱,因此以冢宰的身份主持国家大事,摄政七年归政成王。周公先后完成统一大业、推行礼制等功绩,他创下的伟业,与其自身德行修养是分不开的。《史记》上记载,曾经有一次武王生病,久治不愈,周公宁愿代替武王去死。平日里,他更是礼贤下士,自言“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意思是自己为延揽贤才忙得洗一次头和吃一顿饭都要停顿三次。周公的为政与做人真正达到了内圣外王的至高境界。
对这种至高理想阐述最为明白的是《礼记·大学》,具体表述为“三纲领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礼记·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这句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显人们的道德品性,教育为政者亲民爱民,以达到至善的目的。这里提到的“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被南宋理学家朱熹称之为“大学之纲领也”。朱熹在重新编排《大学》时,将《大学》的中心论点概括为“三纲领八条目”,其中,“三纲领”就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条目”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领”中的“明明德”,第一个“明”字是动词,其意为“彰明、彰显”,第二个“明”字是用来修饰“德”,其意为“光明、美好的”。对于为政者而言,“明明德”,就是在政治活动中要发扬自己的光明美德。“亲民”,就是要敬爱人民。“止于至善”,就是要通过道德修养达到崇高的境界,这是一个非常高的目标。就“明德”“亲民”二者而言,“明德”是根本,“亲民”是末叶,不是说“亲民”不重要,而是说为政者先要有良好的道德感,才会怀着一颗像爱护自己孩子的心去爱护人民,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真心诚意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对“八条目”,《大学》认为,古代想要扬高尚贤德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整顿好自己的家族;想要整顿好自己的家族,先要修养自身;想要修养自身,先要端正自心;想要端正自心,先要诚实自己的意念;想要诚实自己的意念,先要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就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其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指向为政者的道德修养,即古人所说的“内圣”一面。“齐家”“治国”“平天下”指向的则是为政者在社会政治方面的功业,即古人所说的“外王”一面。
中国古代强调“圣”与“王”的统一,亦即道德与政治的统一,认为由“内圣”到“外王”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对于为政者,“修身”是由“内圣”通向“外王”的必经之路,在“八条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功夫的落脚点,又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始发点。鲁国的掌权大夫季康子曾问政于孔子,孔子回答:“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的意思是说,作为握有实权的大夫,如果先做到正,那么谁还敢不正呢?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意思是你能够正身,为政就没有什么困难了。“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你自己都不能正,怎么正别人呢?
在修身正己正人方面,曾国藩是一个典范。湘军攻克九江后,意图进军皖中,身为湘勇统帅的曾国藩依旧每日早起,与士兵一样天亮前放炮吃饭,其幕府也遵守这一规矩,任何人不得例外。曾深得曾国藩欣赏的门生李鸿章初到幕府供职时,仍旧保持睡懒觉的习惯。曾国藩看在眼里,并没有说什么。第四天早晨,李鸿章又没有早起,有幕僚来叫他起床,李鸿章谎称自己病了。曾国藩派亲兵前去叫,并说:“有病也得起来,大家等你去后再用餐。”李鸿章听后,慌忙起床前往。饭间,曾国藩一改往日谈笑风生,一言不发。饭后,他放下碗筷,一字一句地对李鸿章说:“既到我这里来,就要遵守我的规矩。此间所尚的,唯一诚字而已!”曾国藩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不因为欣赏李鸿章,就纵容他的行为。他从全局出发,力求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曾国藩作为统帅以身作则,如此才可以正人!从这件小事也可看出“正身”在为政活动中的重要性。
古人常说“纲举目张”,意思是在撒网时,提起纲上的大绳,所有网眼就都张开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就好比网上的大绳,是“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好比网眼,是“目”。为政者抓住“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些纲领,“格物”等八条目自然就会条理分明了。
“三纲领八条目”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价值观主要有三个层面,即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它实则也是有“纲”有“目”。如果以“三纲领八条目”对应着去看,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掌握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可以看成是“治国”“平天下”的内在要求;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则可以看成是“亲民”在今天的意义体现。时代在改变,儒学所面临的社会现实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个人层面的要求,当然可以看成是“明明德”在新时期的要求。不仅是普通公民,每一位党员干部无疑要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三纲领八条目”的文化根脉与现实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作者单位:清华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