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5年第19期

社论

运用“四种形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观察

两项法规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特别关注  跟上中央要求 把握运用好“四种形态”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关于“四种形态”,这样理解就错了

“四种形态”是全面从严治党重大创新成果

用好“四种形态” 抓细抓实监督执纪问责

把握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特稿

不断绷紧自我监督这根弦

以铁的纪律打造过硬队伍

切实把监督执纪权关进制度笼子里

始终坚持“严管就是厚爱”

专题  坚决把从严治党落实到基层

履责挺纪治“蝇贪”

四川:让“苍蝇”无处遁形

松原:严惩“小官小贪”

芜湖:专项治理群众身边腐败问题

强化责任追究 严查涉农资金腐败

村干部违纪违法的表现形式及防治

雁过拔毛:损党的政策 夺群众利益

明火执仗:为非作歹 仗势欺民

坐地生财:城镇化建设尘土下的腐败

监守自盗:弄虚作假侵民款

小官巨腐:监管不力“蝇”变“虎”

论坛

坚持高线 严守底线 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

时评

反腐败不容恶意揣测

不坚持高线,底线终将失守

律人者必先律己

对“四风”的舆论监督也应驰而不息

锐评

一组

“四风”问题监督哨

正风肃纪未有穷期

河南培训陕西游玩 钱不多性质恶劣

一错再错大办宴席 “官”不大问题典型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主动发现问题 把抓早抓小落到实处

哈尔滨:让纪律审查彰显“纪律”特色

文化传承

“读书人”小议

“内圣外王”之道

老子的清气

衷:诚其意、正其心

历史回放

巧取“大扫荡”情报

屡立战功的“大抬杆”枪

宁死不当俘虏

我参加了正义的审判

“短命”的西晋给我们的启示

“短命”的西晋给我们的启示
白广磊
首页
1

  在我国历史上,西晋是由“分”到“合”实现大一统的王朝之一,但也是一个“短命”王朝,从晋武帝司马炎取代曹魏称帝到最终亡国,仅仅历经五十余年,若从司马炎灭吴算起,只存在不到四十年。为何一个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的王朝却如此“短命”?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是其灭亡的重要原因,但从上到下蔓延开的奢靡腐败之风,则是其加速灭亡的直接原因。

  但凡一朝开国皇帝,即位后一般都会励精图治,以求万世之基业,司马炎也是如此。即位之初,他从招抚流民、鼓励垦荒、兴修水利等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业生产,还在殿前烧掉御医进献的雉头裘以示节俭。通过推行这些措施,西晋的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出现了“太康之治”的繁荣景象。《晋书·食货志》称:“是时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然而,自曹魏时便开始推行的“九品中正制”始终是西晋官员升降的决定性制度。司马氏之所以能取曹魏而代之,一方面是因为本身具备的高贵门第及其权势、地位,另一方面是因为其他世家大族与其结盟,以换取自身门户的永久高贵。在由血统、门户决定官员升降的“九品中正制”面前,不管司马炎如何选官用官,他都不可能把官员贪腐情况,与涉及官爵、权力的升降予夺联系起来,否则就会失去其他世家大族的支持。

  既然官员选任到了这种地步,那就看看统治者个人修为如何,毕竟一个朝代的兴衰,也与最高统治者的表率作用息息相关。可惜的是,司马炎平吴后,不再励精图治,而是沉溺于淫乐奢靡之中。

  皇帝带头奢靡,大臣们自然也不相让。反映世家大族思想风貌的《世说新语》一书,专门辟有《汰侈》篇,记载了12则小故事,讲述了晋武帝手下的大臣们纸醉金迷、竞相斗富的荒唐生活,诸如石崇宴客杀美人劝酒,诸如晋武帝的舅舅王济用人奶饲养小猪,诸如石崇和王恺无休止地斗富比阔……这些变态的奢侈行为,成为千古穷奢极欲的典型。

  西晋中后期,全国上下沉浸在奢侈无度的氛围里。正是这种奢靡世风,最终导致了政治风气日益败坏。《晋书》对当时社会描述道:“纲纪大坏,货赂公行,势位之家,以贵陵物,忠贤路绝,谗邪得志,更相荐举,天下谓之互市焉。”互市,意味着赤裸裸的交易。由此,西晋社会充溢着恶臭的金钱味道,各个阶层无不为了奢侈私欲而奔走追逐。西晋文学家鲁褒“伤时之贪鄙”,写了《钱神论》以讽刺当时社会上金钱崇拜的奢侈风气。

  孟子曾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就是说,等到上上下下的人们都在竞相逐利,国家肯定就危险了。果不其然。从生活方式开始,奢侈如同不断扩散的癌细胞,一步步腐蚀西晋的肌体,逐渐演绎成让人眼花缭乱的权力争斗。最终,“八王之乱”爆发,贵族王公同姓相残,大动干戈,斗争形式由政治内斗转向了大规模的军事杀戮,严重破坏了西晋的统治根基。后来外族入侵,攻陷都城,西晋灭亡,国家又进入了“五胡乱华”的混战时期。

  奢靡之风抬头,如同衰亡种子破土,政权倾覆与事业败亡往往由此而生。当前,我们持续纠正“四风”顽疾,就是要通过作风建设,为国家长治久安和改革发展赢得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因为我们深知,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规律,我们切不可忘记。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