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观察
特别关注 跟上中央要求 把握运用好“四种形态”
特稿
专题 坚决把从严治党落实到基层
论坛
时评
锐评
“四风”问题监督哨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社论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观察
特别关注 跟上中央要求 把握运用好“四种形态”
特稿
专题 坚决把从严治党落实到基层
论坛
时评
锐评
“四风”问题监督哨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衷”是一个形声字,它的小篆字形是,其中的(衣)是我国古代衣服的形状,
是“衷”字的形符,
(中)是声符,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从造字法来看,“衷”的本义是一种衣服。“衷”到底是什么样的衣服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样解释:“衷,里亵衣”。所谓“里亵衣”,就是穿在里面的贴身内衣,或者是平时居家所穿的比较随意的便服。“衷”字的声符“中”也隐含了字义——“内里”的衣服。
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制非常严格。内衣具有私密性,不可以随意示人。如果有人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地把“衷”衣展示给别人,那就是失礼的行为,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说文解字》接着举出了一个真实的事例来解释“衷”字:“《春秋传》曰:‘皆衷其(rì)服’。”这句话指的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
郑穆公的女儿夏姬有倾国倾城之貌,她嫁给了陈国的贵族夏御叔,夏御叔早死,夏姬不守礼制,与陈国多位贵族有染。约公元前600年,陈国国君陈灵公和陈国贵族孔宁、仪行父公然穿着夏姬的内衣在公堂之上嬉戏,成为轰动一时的丑闻,在历史学家笔下,此事也为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作了注脚。陈灵公等人的非礼行为产生了严重的连锁反应,夏姬的儿子夏征舒不堪受辱,刺杀了陈灵公,孔宁和仪行父也被迫出国避难,陈国发生内乱,并引发楚国入侵,开启了亡国的祸端。
“衷”除了借“内衣”表达礼制的意思,还可引申为“内心”。例如,我们常使用“和衷共济”来形容一个集体能够齐心协力做事,“和衷”一词出自《尚书·皋陶谟》,指的是上下和睦、同心以向善。再例如形容心口不一或者阳奉阴违时,我们往往用“言不由衷”“信不由衷”等成语。
“信不由衷”的典故最早见于《春秋左传·隐公三年》,周平王与郑庄公为了维持貌合神离的君臣关系,互相交换人质,周王室的王子狐到郑国为人质,郑国的公子忽到周王室为人质,双方以人质为信,来勉强维持友好关系。即便这样,最终也没有阻止“周郑交恶”,周平王驾崩后,周王室与郑国立即反目成仇。对此,《左传》评论:“信不由衷,质无益也”——如果双方言行不是出于真心,交换人质也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因为“衷”字的这些意思,在汉语中,它常常与“心”连用,成为固定搭配的词语,“衷心”用来表示发自内心的、无保留的、真诚的、忠实的想法。
人的内心的精神世界是非常复杂的,正与邪、善与恶、美与丑,常常在一念之间转换。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保证自己的“衷心”是善良美好而不是相反的呢?
对此,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精神世界的改造——这也被称为“正心”的学问。我们的内心,要充满正能量,言行举止才会美好善良。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君子的言行举止因为光明正大,才能磊落、真诚、坦荡。
“正”也成为中国文化对人的内心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衷心”要正,只有“衷心”正了,做事才会正。因此,孔子进一步指出:“政者,正也”——对此,为政者不可不察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