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5年第19期

社论

运用“四种形态”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观察

两项法规为全面从严治党提供重要制度保障

特别关注  跟上中央要求 把握运用好“四种形态”

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关于“四种形态”,这样理解就错了

“四种形态”是全面从严治党重大创新成果

用好“四种形态” 抓细抓实监督执纪问责

把握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特稿

不断绷紧自我监督这根弦

以铁的纪律打造过硬队伍

切实把监督执纪权关进制度笼子里

始终坚持“严管就是厚爱”

专题  坚决把从严治党落实到基层

履责挺纪治“蝇贪”

四川:让“苍蝇”无处遁形

松原:严惩“小官小贪”

芜湖:专项治理群众身边腐败问题

强化责任追究 严查涉农资金腐败

村干部违纪违法的表现形式及防治

雁过拔毛:损党的政策 夺群众利益

明火执仗:为非作歹 仗势欺民

坐地生财:城镇化建设尘土下的腐败

监守自盗:弄虚作假侵民款

小官巨腐:监管不力“蝇”变“虎”

论坛

坚持高线 严守底线 依规治党与以德治党相结合

时评

反腐败不容恶意揣测

不坚持高线,底线终将失守

律人者必先律己

对“四风”的舆论监督也应驰而不息

锐评

一组

“四风”问题监督哨

正风肃纪未有穷期

河南培训陕西游玩 钱不多性质恶劣

一错再错大办宴席 “官”不大问题典型

纪律建设·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

主动发现问题 把抓早抓小落到实处

哈尔滨:让纪律审查彰显“纪律”特色

文化传承

“读书人”小议

“内圣外王”之道

老子的清气

衷:诚其意、正其心

历史回放

巧取“大扫荡”情报

屡立战功的“大抬杆”枪

宁死不当俘虏

我参加了正义的审判

“短命”的西晋给我们的启示

衷:诚其意、正其心
王志轩
首页
1

  “衷”是一个形声字,它的小篆字形是,其中的(衣)是我国古代衣服的形状,是“衷”字的形符,(中)是声符,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从造字法来看,“衷”的本义是一种衣服。“衷”到底是什么样的衣服呢?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样解释:“衷,里亵衣”。所谓“里亵衣”,就是穿在里面的贴身内衣,或者是平时居家所穿的比较随意的便服。“衷”字的声符“中”也隐含了字义——“内里”的衣服。

  中国自古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制非常严格。内衣具有私密性,不可以随意示人。如果有人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地把“衷”衣展示给别人,那就是失礼的行为,甚至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说文解字》接着举出了一个真实的事例来解释“衷”字:“《春秋传》曰:‘皆衷其(rì)服’。”这句话指的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

  郑穆公的女儿夏姬有倾国倾城之貌,她嫁给了陈国的贵族夏御叔,夏御叔早死,夏姬不守礼制,与陈国多位贵族有染。约公元前600年,陈国国君陈灵公和陈国贵族孔宁、仪行父公然穿着夏姬的内衣在公堂之上嬉戏,成为轰动一时的丑闻,在历史学家笔下,此事也为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作了注脚。陈灵公等人的非礼行为产生了严重的连锁反应,夏姬的儿子夏征舒不堪受辱,刺杀了陈灵公,孔宁和仪行父也被迫出国避难,陈国发生内乱,并引发楚国入侵,开启了亡国的祸端。

  “衷”除了借“内衣”表达礼制的意思,还可引申为“内心”。例如,我们常使用“和衷共济”来形容一个集体能够齐心协力做事,“和衷”一词出自《尚书·皋陶谟》,指的是上下和睦、同心以向善。再例如形容心口不一或者阳奉阴违时,我们往往用“言不由衷”“信不由衷”等成语。

  “信不由衷”的典故最早见于《春秋左传·隐公三年》,周平王与郑庄公为了维持貌合神离的君臣关系,互相交换人质,周王室的王子狐到郑国为人质,郑国的公子忽到周王室为人质,双方以人质为信,来勉强维持友好关系。即便这样,最终也没有阻止“周郑交恶”,周平王驾崩后,周王室与郑国立即反目成仇。对此,《左传》评论:“信不由衷,质无益也”——如果双方言行不是出于真心,交换人质也没有什么实际作用。

  因为“衷”字的这些意思,在汉语中,它常常与“心”连用,成为固定搭配的词语,“衷心”用来表示发自内心的、无保留的、真诚的、忠实的想法。

  人的内心的精神世界是非常复杂的,正与邪、善与恶、美与丑,常常在一念之间转换。那么,我们怎样才能保证自己的“衷心”是善良美好而不是相反的呢?

  对此,我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精神世界的改造——这也被称为“正心”的学问。我们的内心,要充满正能量,言行举止才会美好善良。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君子的言行举止因为光明正大,才能磊落、真诚、坦荡。

  “正”也成为中国文化对人的内心最重要、最基本的要求。“衷心”要正,只有“衷心”正了,做事才会正。因此,孔子进一步指出:“政者,正也”——对此,为政者不可不察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