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仍然严峻复杂。腐败存量尚未清除,增量还在持续发生,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任务仍然艰巨繁重。”今年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反腐败斗争形势作出“两个仍然”的重大判断。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如一的冷静清醒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的非凡勇气和使命担当。我们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准确判断、对任务的科学部署上来,坚持标本兼治、系统施治,持续发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
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是对反腐败斗争规律性认识的持续深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标本兼治是我们党管党治党的一贯要求。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坚持标本兼治。腐败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有准确把握“惩与治”“标与本”“破与立”的关系,才能有效治理腐败问题。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施治,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充分彰显出我们党对反腐败斗争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根本指导作用。
党的十八大闭幕后不久,2013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坚持标本兼治,指出“我们要坚定决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反腐败提升到“最彻底的自我革命”的战略高度,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四亿”的使命担当开展史无前例的反腐败斗争,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消除了党、国家、军队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经过艰苦努力,腐败蔓延势头得到有力遏制,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重拳惩治腐败为完善制度、筑牢思想防线创造了条件,也为深化标本兼治夯实了基础。
反腐败斗争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反腐败没有选择,必须知难而进。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我们党深刻洞察腐败发生机理和管党治党规律,对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施治,持续发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进一步作出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上深刻指出,“铲除腐败滋生土壤任务依然艰巨”,强调“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新征程反腐败斗争,必须在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持续发力、纵深推进;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上,鲜明要求完善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工作机制,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强调,铲除腐败滋生土壤和条件任务仍然艰巨繁重,要求坚持正风肃纪反腐相贯通,以“同查”严惩风腐交织问题,以“同治”铲除风腐共性根源。
“新时代以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和反腐败斗争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效有目共睹。”经过党的十八大后大刀阔斧、披荆斩棘,党的十九大后一刻不停、坚定稳妥,党的二十大后持续发力、纵深推进,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反腐败之路。党对反腐败斗争的规律性认识越来越深入,反腐败手段越来越丰富,反腐败方式越来越科学,为进一步深化源头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正是始终遵循标本兼治、系统施治的反腐败基本规律,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步步深入,表层显性腐败得到大量清理,新型隐性腐败得到有力查处,各领域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在此基础上,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既是巩固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的现实需要,更是从根本上解决腐败问题的必然趋势。
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必须永远吹冲锋号
只要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仍然存在,反腐败斗争就永远在路上。无论是出席党的全会、中央纪委全会,还是部署相关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充分肯定反腐败斗争成绩的同时,始终强调形势仍然严峻复杂,要求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认识,“一步不停歇、半步不退让”。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是准确把握反腐败斗争形势的战略抉择。“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和“形势仍然严峻复杂”并存是一个长期过程。反腐败斗争已经进入深水区,腐败存量还未清底、增量仍有发生,表现形形色色,说明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尚未彻底根除。“七个有之”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党内政治生态还需持续净化;“围猎”者和“被围猎”者的不当得利远高于所付成本,利益诱惑巨大;一些制度规范尚不完善,给权力设租寻租留下空间;拉关系、走后门等错误思想观念仍有市场,模糊是非边界、侵蚀社会风气;有的党组织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履行不到位,有的领导干部奉行好人主义、缺乏斗争精神,对出现的问题放任自流……如果这些土壤和条件不铲除,腐败将会陷入查不胜查的境地。同时也要清醒看到,这些土壤和条件是因时因势因地不断发展变化的,必须科学把握其阶段性特征,对症下药、精准施治、多措并举,不断提高腐败成本、减少腐败机会、消除腐败动机。
着眼党的历史使命,“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是服务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反腐败斗争,一定要有历史眼光、战略高度,着眼于实现党的使命任务。“要有历史眼光”,关键是要从历史进程中洞察历史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大势,从我们党百年奋斗中把握价值旨归,深刻认识到我们党要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必须清除腐败这个最大威胁。“要有战略高度”,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当前处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只有坚定不移反腐败,永葆党的肌体健康、先进纯洁,才能走稳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赢得未来。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唯有持续发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坚决清除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因素,才能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前景光明、繁荣兴盛。
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推动防范和治理腐败问题常态化、长效化
实践充分证明,标本兼治、系统施治是推进腐败治理的科学方式。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彻底铲除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落实“九个以”的实践要求,深化标本兼治、系统施治,推动防范和治理腐败问题常态化、长效化。
加强党对反腐败斗争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根本保证。要加强党对反腐败斗争的集中统一领导,深刻领会党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精神,把对“两个确立”的坚定拥护转化为“两个维护”的自觉行动。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以责任落实保障严的基调一贯到底。
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一体推进“三不腐”是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方针和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方略。要积极探索三者同时发力、同向发力、综合发力的有效途径和机制,以正风肃纪反腐强化“不敢”、以健全制度机制促进“不能”、以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不想”,从个案查处到系统治理全面发力,既“净其流”、更“清其源”,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坚持以改革精神防治腐败。改革创新是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的动力所在,是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的重要法宝。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改革阻断腐败滋生蔓延”重要要求,要将防治腐败措施与改革举措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健全授权用权制权相统一、清晰透明可追溯的制度机制,注重查找权力运行漏洞、补齐制度短板,全过程监督权力运行;抓住定政策、作决策、审批监管等关键权力,聚焦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新兴领域治理机制建设,善用科技赋能,不断提升防治腐败能力和水平。
健全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同查同治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风腐同查同治的重要要求,既部署了“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了“桥和船”的问题。深入推进风腐同查同治,要强化系统思维,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一体查处、双向突破,既“由风查腐”,防止“以风盖腐”,深挖不正之风背后的权钱交易、权权交易等腐败问题;又“由腐纠风”,细查腐败背后的享乐奢靡等作风问题。推动转作风树新风、铲除土壤净化生态同向发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既要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也要固本培元、凝心铸魂,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内心深处自觉抵挡住腐败诱惑。健全理想信念教育和党性教育长效机制,引导党员干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提升党性修养和思想境界。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廉洁文化丰富内涵,积极宣传廉洁理念、廉洁典型,开展反面警示教育,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营造崇廉拒腐的良好风尚。
腐败一日不根除,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拿出自我革命的决心气魄,坚定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的必胜信心、如磐恒心、坚强决心,坚决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定能在新征程上继续赢得历史主动、始终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