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在这家医院做了检查,换一家医院检查结果就不认了,就诊流程重走一遍,费时费力又费钱。”过去,很多患者就医时都曾遇到这种尴尬场景。针对这一痛点,湖北省荆州市纪委监委督促加速推进重复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截至目前,全市36家公立医院已经实现137项医学检验、297项医学影像检查项目结果互认,大大减轻了群众就医负担。
就医时间:压!努力压!
采访当天下午,家住石首市的赵大娘来到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以下简称“一医”)就诊。记者了解到,来之前,她已经在县级医院做过相关检查,这次来市里就想住院治疗。
住院少不了检查,赵大娘做好了在市区待几天的准备。但出乎她意料的是,下午看诊现场医生就给办了住院,当晚就住进了病房。“没想到这么快,我和老伴本来都准备好今晚住宾馆等检查结果,还想着最快明天才能住院呢。”赵大娘一边忙着和宾馆沟通退房一边说。
这种惊讶,主治医生陈晨近半年来已经习以为常。
“现在有了线上结果互认,进入诊疗系统就可以看到患者3个月内的检查检验结果”,他说,“患者历史检验结果符合互认标准,无须在我院重复检查。有几项指标显示需要住院,我选择互认后,立刻就能办理住院手续。”
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是指在统一的技术和质控标准下,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相互认可对方的检查检验结果,对于患者节省就医时间、降低医疗费用成效显著。早在2006年,原卫生部就印发通知要求医疗机构间检查互认,十几年来行业主管部门多次提出要求,推动医疗机构之间检查检验成果互认。2024年底,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医保局等单位针对一些短板弱项进一步提出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制定发布本辖区内互认项目清单和医疗机构清单,明确可以互认的项目范围、参考时限、质量要求等必要条件,以及实施互认工作的医疗机构。
尽管三令五申,但长期以来,“只认本院结果”仍是医务人员的主流选择,大量有价值的检查检验结果“离院即作废”。
对此,多名接受采访的医生都表示,在医疗实践中,结果互认存在一些现实阻碍。“接诊患者时,我们医务人员有首诊负责制,总觉得还是在本院重新检查一遍更保险,否则出了问题就得担责任。还有一些患者拿来的检查检验结果不能体现当下病情,精密程度也不够,出于诊疗需要无法互认。”
荆州市的互认工作,就围绕着这两方面问题进行。
2024年8月,荆州市卫健委出台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划分。遵循首诊负责制,首诊医院对检查检验报告负有诊断责任,参与结果互认的各级医疗机构负有审核、诊断、复核等责任。如在实际诊疗中因结果互认产生医疗差错,则结合医疗损害鉴定结果,该是谁的责任就由谁来承担。如此一来,假如最初的检查检验结果不准确,压力也不在选择互认的医生一人头上,医务人员就能减轻顾虑,放开些手脚。
方案还明确,2024年10月底前要完成线上互认平台建设,市直医院和各县市三甲医院接入系统试运行。2024年底前,全市二级医院全部接入系统,实现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落实要靠落细。
湖北省级互认项目确定前,荆州市卫健委就召集检验、放射质控中心专家组专题研究讨论,推动对信息化依赖度较低、技术要求相对较轻的100个检验、46个放射平片互认项目开展线下互认工作。省级项目确认后,市卫健委连开三次会议商讨互认规范制定,探索确定了动脉血酸碱度等38个市级检验互认项目和6项市级互认影像检查项目,并将部分互认时限延长至一个月。
选择互认有指引,拒绝互认也有依据。记者全程旁观了陈晨的接诊过程。患者进入诊室后,他的电脑上自动跳出弹窗,告知医生该患者有可供互认的检查检验结果。点选互认就进入病历界面,如选择拒绝互认,则有患者要求复查、病情需要复查、涉司法和鉴定以及重大诊疗措施前等4大类10条理由需要医生选择。“一旦点选互认,就无法再开出同样的检查检验单。”他补充说。
在保障诊疗安全的前提下,互认的项目越多、时限越长,就越能节省时间。线上互认平台投入使用后,患者检查等待时间人均节省40分钟,平均住院天数减少0.46天,医务人员也得到了便利。采访当天下午五点半,陈晨的30位患者就全部接诊完毕,互认了几十项外院开具的甲状腺彩超、肝肾功能等检查检验结果。他说:“之前没有线上互认平台,我们互认结果都得手动输入再拍照上传备案,实在忙不过来。线上互认后时间宽裕不少,和每位患者的沟通也能更加深入。”
眼科医生为复杂白内障患者施行微创白内障超声乳化及多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手术。 胡艺之/摄
诊疗费用:降!不断降!
2023年9月以来,荆州就开始推动检查检验结果线下互认工作,线上平台建成后,互认变得更规范也更便利。这项工作开展一年多以来,荆州市各级医疗机构累计为近20万名患者节省超过3000万元。
采访当天,一医肝胆胰外科刚刚收治了一位卵巢肿瘤患者。科室主任鲁号锋解释,“患者的肿瘤是转移而来,必须通过相关检查检验找出原发病灶。入院前,患者已经在省内医院做了一系列相关的检查检验,能互认的我们都互认了。一般情况下,卵巢肿瘤是从胃转移而来,但患者不久前在外省做的胃肠镜检查排除了这个可能,就不用在我院重新做了,检查结果在线下我们也予以接受。线上线下互认的几项检查检验加起来,为患者节省了4000多元。”
类似的场景,在荆州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医生的诊室里不断上演。
互认工作开了个好头,但可持续发展还有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破解。曾几何时,药费在诊疗费中的比重居高不下,看病贵很多时候是因为买药贵。后来国家取消药品加成、控制药占比,一些医疗机构“以药养医”模式无法持续,就转为“以检养医”,将检查检验费用与医生个人绩效挂钩,开具的检查检验单越多,绩效就越高。在推动结果互认工作开展过程中,荆州就盯住这一关键环节,推动改变医务人员绩效构成,将检查检验与医务人员绩效“解绑”,以此减少盲目多开检查检验的冲动。
不该挂钩的解了绑,该激励的还得跟上。采访中,有一位外科医生展示了自己上月的工资条。“我们的收入由几个部分构成,其中绩效是大头。现在外科医生的绩效主要靠手术,这方面占比提高了很多,而且手术难度越高、数量越多,主刀医生的绩效就越高,检查检验和个人绩效基本没啥关系了。”他说。
医务人员要保障,医院的大盘子也得维护。
为激发医疗机构互认检查检验结果的内生动力,荆州市医保局从医保基金结算侧推动减少过度医疗,采用了按病种分值付费医保支付方式。比如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假定荆州确定的医保支付费用是6000元,如果一医采取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治疗费用是5500元,剩余的500元就归医院自行支配;如果治疗费用是7000元,那多出的1000元医院就要承担一部分。在这种支付方式下,如因重复检查检验超支,医院就得自掏腰包。
荆州市医保局相关负责同志表示,“在公立医院经营压力很大的当下,这种支付方式有助于引导医院主动控费、优化流程。从目前实施成效来看,不仅减少了医保基金的浪费,还有助于减少患者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对结果互认工作推动作用很明显。”
医学诊断:快!还更准!
和时间赛跑是医院许多科室的家常便饭,神经外科就是其中之一。
“我们科室太需要互认了,”荆州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医生杨怀滔说,“脑动脉瘤被称为‘颅内的不定时炸弹’,首次出血死亡率超过三分之一,二次出血死亡率超过三分之二。一般来说,动脉瘤位置形态不会迅速发生变化,如果有可靠的结果能够互认,就能第一时间找出破裂点,做好手术准备。”
脑动脉瘤手术的关键就是找出破裂处,为此必须做增强CT。杨怀滔说:“脑动脉瘤一旦破裂的话,发病很急。术前增强CT检查还没做完就出现二次出血的患者大有人在,甚至有患者在进手术室前,就出现瞳孔散大陷入深度昏迷,失去了手术机会。”有了线上互认平台后,只要患者做过的增强CT还在互认期限内,杨怀滔就能在自己的医疗系统上看到清晰影像,破裂点一目了然。
采访前一天下午5点,杨怀滔团队收治了一名脑动脉瘤患者。患者几天前发病,在县医院做过了增强CT,也控制住了出血。接诊后,杨怀滔直接从平台上调出全部影像,带领医疗小组成员迅速确认了出血位置。1小时后患者就接受了手术,没过多久就恢复了意识。
“以往也不是不想互认,但光看胶片确实无法准确诊断。”杨怀滔说,“比如核磁共振,如果是在本院拍的,医生就能清楚看到动态影像,这段影像全部印成胶片得近千张,患者取到的胶片只有寥寥几张。换一家医院,医生仅凭几张胶片一般都难以作出准确诊断。”
看不到全方位的结果就没法互认。因此,荆州在搭建线上互认平台时,要求医疗机构定时上传检查检验结果,后台每6小时同步一次,供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随时调阅。这样一来,医疗影像就能在参与互认的医疗机构之间流转,供医务人员第一时间作出准确诊断。
“如果没有线上互认平台,后果不堪设想。”术后第二天给患者复查CT时,杨怀滔仍唏嘘不已。
线上互认平台及时准确反映医疗影像,让杨怀滔的患者得以抢救成功。但是受制于现实情况,目前线上互认平台只停留在二级以上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首诊患者如有急症如何尽快得到准确诊疗,是荆州有关部门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比如胸痛救治,江陵县就探索出了“镇村做检查,县里来诊断”的模式。
在江陵县人民医院,有一个24小时无休的“心电一张网”诊断室。每天,来自县域内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上百份心电图都要从这里得到诊断。
“窦性心律、偶发房性早搏、急性前壁心肌梗死。”2月7日,值班医生对一份来自沙岗镇沙岗村卫生室的心电图作出诊断后,立即反馈回村里。13分钟内,救护车就开到了沙岗村卫生室门口,接走了73岁的患者。一路疾驰,直接把患者送到了介入手术室门前。
“手术及时,老爷子恢复得蛮好,这会儿已经下地干活了。”当天做心电图的村医举起一个手机大小的设备说,“县里给每个村卫生室配备了新型心电图机,1分钟做完心电图自动上传到县医院,2分钟收到诊断结果,而且做心电图不花一分钱。这不就是把县医院医生给请到村里来了嘛!”
医疗腐败:打!坚决打!
“建设线上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平台和相关一系列规定,为减少重复检查检验提供了软、硬件支持。但结果互认的深层次阻碍,还得靠深入整治医药系统腐败问题来解决。”荆州市纪委监委第五监督检查室副主任陈刚说。
互认难,是因为损了利益。
专业性造就的壁垒,让医药领域腐败十分隐蔽。“有些案件中,设备和耗材名称我们都看不懂,得请教专业人士。”陈刚说,正因医疗行业专业性强,药品、设备、耗材采购话语权集中在院领导、设备科长、药剂科长和各临床科室主任手中,不容易发现问题。他总结:“医院领导腐败主要发生在基建、高价值设备、集中配送的大订单耗材上,零零星星的耗材、试剂之类领导看不上眼,检验科、放射科主任建议什么就通过什么。”
2024年以来,荆州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配合开展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查处了一些典型案件,而这些案件中出现的不少违纪违法行为,都直接给互认工作造成阻碍。“供应商与医院相关人员之间有权钱交易,在检查检验相关试剂耗材上动脑筋。医院采购越多,相关人员拿到的回扣就越多,自然想方设法多开检查检验,增加耗材使用量。”陈刚梳理医药领域腐败类案、窝案后这样总结。
荆州市纪委监委查处的某医院放射影像科主任吴某就是如此。他当上科室主任后,手握科室采购项目的建议权和话语权,身边围绕的人也增加了许多,其中不乏别有用心者,陆续提出希望吴某在科室的一些计划采购项目中提供支持的请求。一次、两次……从最初的战战兢兢,到一发不可收拾,最终导致严重后果。
准确发现并处理这些人和事,为推动医学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扫除了障碍。也正因看到了重复检查检验背后的利益驱动,荆州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推动互认工作格外有力。
互认工作开展之初,荆州就建立了纪检监察机关、职能部门“双专班”推进机制,明确具体监督事项,聚焦责任主体、推进步骤、互认项目、质量控制、平台建设、完成时限等各环节开展全流程监督。为确保过程规范、结果精准,市纪委监委紧盯多头检查、重复检查、互认推进缓慢等问题,“室组局”联动监督,通过走访医务人员、暗访病患家属等方式,摸排出142起相关问题,严肃问责的同时督促及时整改完毕。与此同时,市纪委监委派驻卫健委纪检监察组还充分发挥“贴身”监督优势,通过列席“医检互认”工作会议、建立“日统计、周研判、月督办”的工作机制,对数据异常、互认率较低的医疗机构进行督办,倒逼职能部门倒排时间、挂图作战。
一路护航,一路督促,截至发稿前荆州市已实现互认19.4万人次,患者平均每人次节约检查检验费用161.7元。“接下来就是不断完善互认工作事前防范、事中审核、事后严查的监督制约机制,对相关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不断挤出诊疗费用‘水分’,让就医不再是压在百姓身上的一座大山。”荆州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同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