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5年第13期

社论 

坚持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把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要求进一步落实到位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条例》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把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要求进一步落实到位

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并作主旨发言

新时代  新指南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的重要论述——持续发力  纵深推进

建立健全一体推进“三不腐”体制机制的实践思考

正风深一度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栏

澄清不正之风背后的错误认识  
写在前面

作风问题不是“小事小节”——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毛胜

清风正气才是发展动力——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张旭

改进作风没有例外——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任建明

兰台论策

综合发力提升办案质效·之一
打通办案与治理监督教育形成闭环的堵点

案件查办推动行业领域深化改革

“查改治”如何贯通发力

学术研究

深刻理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意义

一得之见

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提高派驻监督效能

感悟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

深化风腐同查同治阻断腐败滋生蔓延

书记说纪

同查同治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严惩风腐交织问题 

阻断风腐演变路径

消除风腐“污染源”

实证纪法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如何根据《条例》认定处理督检考过多过频、过度留痕问题

以审明理

聚焦三个重点认定处理“快递送礼”问题

小新说纪

“快递送礼”现形记

正风反腐在身边

湖北荆州  升降之间让医疗更好服务百姓

监督护航检查检验结果“保鲜”更“保值”

从费钱又费事到省力又省时

让检查检验单“一纸通行”

图说纪事

马背上的监督服务队

实招集萃

聚焦主业敢于动真碰硬

健全机制凝聚工作合力

闭环监督擦亮派驻探头

广角

地方动态

图片新闻

一线镜头

名城话廉

眉山  浩然诗书城  廉脉承千载

走进展览

器缄千古训  文蕴廉洁魂——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廉洁基因

廉脉千载  于斯为盛——品读湖湘典籍里的清风廉韵

明德风苑

常沙娜  敦煌美学的守护传承与世纪见证

知行话题

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清除错误思想观念 

评论

切实抓好修改后《监察法》及《条例》的学习贯彻

深刻理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意义 

杨彬彬

1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提出了文化主体性的重大命题,并强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意义,对于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巩固文化主体性,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认同,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夯实文化基础,以持续的文化创新激发文化力量,以鲜明的文化特质彰显文化优势,凝聚起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精神力量。

  巩固文化主体性是秉承文化自觉的基本条件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独立性,那政治、思想、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独立性就会被釜底抽薪”。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就能保持精神上的独立性、自主性,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左右,成为中华民族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的有力支撑。因此,保持文化自觉是文化形态得以传承发展的重要条件,而鲜明的文化主体性是始终保持文化自觉的内在基础。没有文化主体性,文化自觉在一定程度上就失去了历史根基和存在条件,失去了“基石”和“灵魂”。要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把握文化自觉的丰富内涵,深刻认识巩固文化主体性之于文化自觉的重要性。一方面,要在文化演进和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把握文化主体性,在历史文化传承与现实文化创造的辩证关系中增强文化自觉。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只有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科学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体所在,也才能正确处理文化的历史形态与现实形态之间的关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进新时代的文化创造。另一方面,要在不同类型的文化交流碰撞中把握文化主体性,在本土文化创新发展和汲取不同文明精华的辩证关系中增强文化自觉。只有在捍卫文化主体性、保持对外来文化包容互鉴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科学的文明观,在吸纳不同文明精华的基础上创造新的文明形态。

  文化主体性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新时代新征程上,巩固文化主体性,一是要增强对历史性文化的自觉,坚持大历史观,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要传承转化中华文明智慧,激发蕴含其中的价值理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的时代价值。二是要增强对现实性文化的自觉,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注重文明对话、推动文明交流、实现互鉴共生,形成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三是要增强对未来性文化的自觉,既要守护好文化的“根脉”,也要捍卫好文化的“魂脉”,始终保持文化发展和文明创造的自主权、主动权,以前瞻视野和创新思维引领文化发展方向、创造崭新文明成果。在思想解放、文明对话、自主创新过程中,在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既往、当下与愿景之间关系的基础上,树立并坚持科学的文化观、文明观,进而将高度的文化自觉,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形成对中华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深刻认同,进而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文化独特性与精神独立性,建设好、阐释好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底蕴。

  巩固文化主体性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这一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建立起来的。”没有文化主体性就难以谈及文化自信,文化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自信也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一方面,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传承和时代变革中逐步形成的内在精神状态,展现出深沉、持久的力量。文化主体性作为文化自信的根基,是塑造文化自信心理状态的坚实基础,为国家和人民提供文化意义上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文化主体性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只有保持高度的精神独立、树立高度的精神自信、坚定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确保在文明交流交锋交融中不被“同化”“融化”,从真正意义上避免或摆脱思想上的“膜拜”状态、价值上的“盲从”状态、制度上的“照搬”状态、学术上的“学徒”状态,也才能进一步在文化多样性的世界中巩固文化主体性。

  巩固文化主体性,既要运用好丰富宝贵的中华文明资源,阐释中国实践、总结中国经验,构建增强文化自信的理论体系,也要坚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构建增强文化自信的实践体系,让文化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群众基础。其一,中华文明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我们要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更好弘扬中华文明。其二,一系列伟大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熠熠生辉,承载着党的峥嵘岁月和光辉历史,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要接续弘扬革命文化中的精神内核,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强化民族认同感与凝聚力,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其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充分展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要深入挖掘和阐发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创新空间和内在潜力,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接续提供更具个性化、智能化的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巩固文化主体性是推动文化创新的客观需要

  创新是文化事业永葆生机的不竭源泉,是创造文化发展新形态的内在动力。文化主体性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正确指向和基本坐标。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文化创新,强调的是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探索形成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不断形成文化创新的良好局面。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这种创新是以守正为前提和保障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正所谓“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守正就是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始终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推动文化创新与巩固文化主体性统一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之中。

  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使得中华文明在时代大潮的变化中不断自我更新,焕发生机与活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强调“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对此,接续塑造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必须积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话语叙事,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一要深入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吸纳时代精华,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文化创新,用创新增添文化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源泉,创造出更多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二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形成更多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当前,数字技术革命催生新型文化业态,巩固文化主体性必须加速培育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加强重点攻坚,推动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不断深化,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精神动力。

  巩固文化主体性是彰显文化优势的重要前提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接续巩固文化主体性,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提出,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各种文明相互遇见、彼此成就,共同构成人类文明绚丽多彩的百花园。文化主体性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基础。中华文明是开放包容的文明,始终以兼收并蓄的胸怀与其他文明进行交流互鉴。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更加需要巩固文化主体性,才能在与其他文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彰显中华文化的优势特色,保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共生关系。另一方面,巩固文化主体性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感召力、传播力的重要基础。面对国家文化影响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作为负责任大国,必须更加主动地宣介中国主张、传播中华文化、展示中国形象。近年来,我国一些文学作品、网络游戏、网络影视剧成功“出海”,到中国旅游成为海外民众的新时尚,彰显了中华文化的力量、对外开放的力量。我们要强化用文化同世界对话的理念,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推动更多富有历史文化底蕴、反映当代中国生活、具备国际文化视野的作品走出国门,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以巩固文化主体性为指向建设文化强国,就要在开放中保持自主,在创新中展现特色,在传承中赓续血脉,在实践中弘扬精神,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一是加强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全面领导,坚定捍卫党的文化领导权,将党的领导贯穿文化建设全过程,发挥党在文化制度确立、文化政策制定、文化资源整合、文化传播体系构建中的领导作用,确保文化主体性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同频共振。要不断强化意识形态引领,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有效解决文化发展的定性、定向、定位问题,充分展现中华文明的鲜明特质和独特优势。二是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演进逻辑、前进方向和基本原则,通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强化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凝聚力与向心力,逐渐构建起多维展现中华文明鲜明特质的力量体系。三是在文明多元并存与交流互鉴中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创新构建中国话语体系和叙事体系,接续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努力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相互了解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共同进步的动力,在文化交流交融中增进友谊、凝聚共识。

  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巩固文化主体性,不仅是运用好“两个结合”这一最大法宝的内在要求、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的内在需要,更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和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而且有助于彰显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独特价值,对于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