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维上腴、岷峨奥区。四川省眉山市,古称眉州,被誉为“天地间最肥沃的土地,岷江与峨眉间最神奇的地方”。这里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三苏故里,也是“郁然千载诗书城”的人文之乡,文化是这座城市鲜明的底色,也是这座城市深刻的烙印。如瓦屋耸立,如岷江奔流,厚重的文化底蕴,孕育出眉山独具特色的廉洁文化。今天,在公园里、街巷间和城墙边,人们感受着这座城市的流风余韵和千年文脉,用真挚和热爱为这方土地赋予新的注解。
眉山三苏祠
廉直立身忠孝传家
宋代眉州具有两大特点,一是文教昌盛,一是重视节义。苏轼在《眉州远景楼记》中有这样的形容:“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指出眉山文教昌盛,读书人尊儒重道,百姓熟悉法律,互帮互助。
东坡盘陀像
“释耒耜而执笔砚者,十室而九”,作为当时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眉州书院林立,藏书楼众多,读书风气盛行。仅两宋三百年间,眉州有九百余人考取进士,宋仁宗感叹“天下好学之士多出眉州”。
徜徉在东坡宋城内的纱縠行老街,从青瓦红墙上,从古诗照壁里,依然可以感受到两宋的遗风文韵。一墙之隔的三苏祠内,一棵千年黄葛树,如长辈守望,两棵巨大的银杏树,如兄弟相扶。苏氏父子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个席位,三人为文、为人、为政,都被后人推崇为标杆,传为千古佳话。
三苏取得的成就离不开所处时代与个人努力,除此之外,苏氏家族的家风润泽,无疑也是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苏轼的曾祖父苏杲,以经营之才立足,但轻财好施、克己待人,“终其身田不满二顷,屋弊陋不葺也”。苏轼的祖父苏序,是苏氏家族从地方布衣向文化世家转型的关键人物。他继承了父亲苏杲的善举,乐善好施,为人洒脱,待人真诚,同时有着超越时代的眼光,深知“财富易散,而才学立身”,因此明确提出“吾欲子孙读书,不愿富”,将家族重心从“经营致富”转向“读书修身”。
苏洵的哥哥苏涣24岁高中进士,他的中举对眉山及四川的向学者有标志性的意义。曾巩在苏序墓志铭中写道:至涣以进士起家,蜀人荣之,意始大变,皆喜受学。及其后,眉之学者至千余人,盖自苏氏始。早年的苏洵“少年不学,生二十五岁,始知读书,从士君子游”,一度游荡不羁,对科举仕途并无明确追求。但苏涣通过科举改变家族命运的现实,让他看到了“读书入仕”不仅是个人价值的实现途径,更能为家族带来声望与担当。这种“窃有志于今世”的觉醒,促使苏洵在中年后痛改前非,发愤苦读,晚年也凭荐举踏入仕途,同时将这份向学之志传递给了苏轼、苏辙二子。苏轼兄弟于宋仁宗嘉祐二年双双高中进士,达到了苏氏家族科举求仕的顶峰。
千古贤母程夫人雕像
在苏氏家族中,有一个重要的女性角色不容忽视,她是苏洵的夫人、苏轼兄弟的母亲程夫人。作为中国古代贤母典范,她在苏氏家风的塑造与传承过程中功不可没,深刻影响着苏洵、苏轼、苏辙父子的人生底色。程夫人出身名门,受过良好教育,“生而志节不群,好读书,通古今,知其治乱得失之故”。程夫人以“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的包容和韧性给予丈夫无限的支持,激励他由“游荡不学”转而“发愤”苦读,奠定了家族向学之风,并在家中亲自教导苏轼、苏辙读书,用行动传递“读书为立身之本”的信念。值得一提的是,她还特别注重对兄弟二人仁厚正直人格素质的培养。面对不义之财,教导兄弟二人“不发宿藏”,面对芸芸众生,引导兄弟俩“不残鸟雀”。程夫人心怀家国大义,“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的生动名言流传至今。
儿时所受教育在兄弟二人的心中埋下为国为民、廉洁奉公的种子,促使他们在为官从政时身体力行爱民、敬民、惠民思想。苏轼“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的远大抱负,苏辙“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的铮铮谏言都能从良好的家教处寻得渊源。《宋史》称赞苏轼“自为举子至出入侍从,必以爱君为本,忠规谠论,挺挺大节,群臣无出其右。”
据记载,南宋后期魏了翁知眉州时,曾建“载英堂”,从“节义”“事业”“学术”“辞章”四个方面表彰眉州先贤,“节义”被单独列出,可见其在宋代眉州士人心中分量之重。为国尽忠、以死守节的何栗用自己壮烈的一生为这两个字写下注解。北宋末年,敌兵长驱直入,时任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的何栗坚决反对割地求和,力主抗敌,积极组织京师保卫战。京师陷落后,他被押往敌国,最终绝食以死明志。带刀书生、出将入相的南宋名臣虞允文是另一个生动的例子。他在采石矶率一万八千将士,击败数十万敌军,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奇迹。见军队补给不足,他捐赠个人俸禄作为补贴。有人送来内藏金器的附子和内杂珍珠的酒酿,虞允文坚决不收并加以训诫,堪称清正廉洁的典范。毛泽东同志称其“伟哉虞公,千古一人”。历代眉州先贤廉直立身、忠孝传家的深厚滋养,正转化为鼓舞这座城市蓬勃发展的巨大力量。
眉山东坡水街
星火燎原红色传承
眉山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底蕴,也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五四运动后,一批到大城市求学的进步青年,在回乡后积极开展革命运动,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眉山革命运动先驱。
1927年4月,青神县建立了上川南第一个中共地下组织——中共青神党支部,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反苛捐杂税、反贪官污吏、打土豪劣绅等一系列革命斗争。1934年,为响应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配合主力红军入川和西进,在中共青神中心县委领导下,青神人民在西部山区组建了西山红军武装队伍,并发动了一场名震川西南的“青神西山红军武装斗争”。西山红军队伍先后攻下梧凤乡、土主乡、新场乡,取得较大的影响。起义震惊了周边各县反动政府,青神、眉山、夹江三县急调反动军警 500 多人进行围剿。经过数小时激烈战斗,最终因人少武器缺、力量悬殊而失败。许本达、段兆麟、邱骏、毛慈影等18名烈士壮烈牺牲。“西山烽火连天赤,血沃花红遍地开。寄语今日赏花者,勿忘忠骨地下埋。”在这场斗争中,共产党员与革命群众展现出的无畏牺牲精神,是那段峥嵘岁月里最震撼人心的旋律。其中牺牲年龄最小的烈士方永生年仅13岁,他的牺牲折射出革命火种在最年轻一代心中的燎原之势——即便是稚嫩的肩膀,也愿为挣脱剥削与苦难扛起责任。“儿虽去也,同志者众;革命大业,必定成功。”19岁的毛慈影烈士牺牲前在狱中写下的家书感人至深。字里行间展现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初心与担当。被捕的同志在敌人的酷刑面前,用钢铁般的意志诠释了“宁死不屈”的内涵,同时涌现出家族式革命群像:父子同赴战场,夫妻并肩作战,兄弟、母女、叔侄同上阵,将家族的血脉与革命的信念紧紧相连,让“舍小家为大家”成为用鲜血写就的实践。在“为千万人谋幸福”的大义面前,他们做出了让个人情感服从于崇高理想的选择。
红色西山
在红色西山以东数十里,仁寿县黑龙滩水库大坝旁,矗立着一座20余米的塔碑,塔顶是一名左手掘钻、右手抡锤的人物形象,象征着水库建设者“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气。20世纪70年代,为解决“下雨往外流,无雨吃水愁,十年有九旱,用水贵如油”的缺水难题,数十万仁寿儿女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奔赴黑龙滩水库建设一线,拉开建设大幕。15年间,全县人均挖运土石方33立方米。仅砌石工程一项,就相当于从仁寿县砌了一条宽4米、厚0.4米的条石路直达北京。硬生生在丘陵地上开凿出一座大型引蓄灌溉工程,水库最大蓄水容量达3.6亿立方米,改写了仁寿及周边多个县(区)“看天吃水”的历史。
在水库建设过程中,一个个口耳相传的故事激荡着后人的心弦、谱写着动人的诗篇。青年石工王衡松被山上滑落的巨石击中牺牲,弟弟王衡相闻讯赶来接替哥哥继续战斗;工人张凤鸾排哑炮光荣牺牲,他身怀六甲的妻子继续投身工地建设;父亲胡万君牺牲了,儿子胡树安代父上阵;母亲王翠萍在痛失一子后,还是决定将另一个儿子和17岁的女儿送上施工一线……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先辈的红色基因,早已融入眉山血脉,传承的回响历久弥新,凝聚成这座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眉山市东坡区永丰村高标准水稻种植基地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四川考察时来到三苏祠,对东坡文化给予高度评价,并就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
殷殷嘱托,言犹在耳。近年来,眉山市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断传承弘扬三苏文化东坡文化,坚持以文塑城、以文化人、以文兴业,把东坡文化融入城市建设,用东坡文化浸润城市文明,开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征程。从出台传承弘扬三苏文化东坡文化的决定、细化家庭家教家风建设举措,到三苏祠成功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国有三苏——眉山苏氏的家国情怀”和“高山仰止·回望东坡”等主题展先后斩获全国大奖,再到现代舞诗剧《诗忆东坡》在世界范围内巡演……眉山市锚定全力打造东坡文化传承发展中心,建设全球苏学研究高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知名人文旅游胜地“一心三地”目标,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保护、挖掘活化、教育传承、转化利用,推动三苏文化东坡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文化强市,打造坚定文化自信的“眉山载体”。
学生们走进三苏祠,开展家教家风研学活动
家教家风,关乎党风政风。眉山市纪委监委将传承弘扬三苏文化东坡文化作为政治监督的重要内容,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落地见效。把家风建设作为一体推进“三不腐”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不断夯实拒腐防变的思想根基和文化基础,全面收集整理研究三苏名典,挖掘形成以“功废于贪、行成于廉”为主题,“守其初心、始终不变”为核心,“亲、清、勤”为内容和“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为家风精髓的三苏廉洁文化体系;拍摄制作《功废于贪行成于廉》《苏门三父子情操昭千秋》等专题片,开发编印《苏轼人生风范》《清风扬眉廉洁齐家》等教育读本;持续推进廉洁文化和家教家风基地体系建设,常态开展三苏好家风进机关、社区、农村、学校、企业、家庭“六进”行动、“三苏家风进万家”“三苏清风·东坡廉韵”主题巡展;联动组织“文明家庭”和农村星级文明户评选,深化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和“一老一小”关爱行动,持续推动全社会更加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建设。
活水源头,润泽千年。千年之前的眉州,一代文豪留下了诗词之美、文化之盛;千年之后的眉山,正不断赋予三苏文化东坡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达形式,奋力书写加快建设现代化都市圈高质量发展新兴城市的崭新篇章。(作者单位:眉山市纪委监委)
三苏祠内的千年黄葛树
【链接】狱中的红色家书
唐东海
在青神县红色西山革命纪念馆内,一张由毛泽东同志签署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格外引人注目,纪念证的主人公名叫毛肃清,又名毛慈影。1932年,毛慈影受上级党组织委派到青神县扩大农民协会,组织发动抗丁、抗捐、抗债斗争。1934年,她在领导西山红军武装暴动时被俘入狱,后被残忍杀害,年仅19岁。面对严刑拷打,她始终不屈不挠,从未透露党组织的任何消息。得知要被处决时,她从容镇定,决心为党牺牲,自知狱中无法外带书信,便委托狱友向其父母转述家书。这是家书,也是遗书。寥寥数语,饱含对父母的眷念和不舍;字里行间,充盈着对使命的坚守和不悔。让我们一起穿过岁月的光阴,再读这封狱中家书。
父母大人在上:
自官仓一别,几近三载。未知二老的身体是否安康,弟妹们的学业可曾长进……
父母大人,孩儿入党至今,已是五年有余。其间为唤醒民众,推翻暴政,奔走呼号,露宿餐风。赴荣威、上成华,走嘉乐、扎青井。迹遍川南,历险颇多。此次西山举事,声震全川,虽遭屠戮,功及千载。
父母大人,孩儿不日将领极刑,信到之时,儿已含笑九泉。望二老勿悲。儿虽去也,同志者众;革命大业,必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