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5年第13期

社论 

坚持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把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要求进一步落实到位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条例》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把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要求进一步落实到位

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并作主旨发言

新时代  新指南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的重要论述——持续发力  纵深推进

建立健全一体推进“三不腐”体制机制的实践思考

正风深一度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栏

澄清不正之风背后的错误认识  
写在前面

作风问题不是“小事小节”——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毛胜

清风正气才是发展动力——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张旭

改进作风没有例外——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任建明

兰台论策

综合发力提升办案质效·之一
打通办案与治理监督教育形成闭环的堵点

案件查办推动行业领域深化改革

“查改治”如何贯通发力

学术研究

深刻理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意义

一得之见

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提高派驻监督效能

感悟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

深化风腐同查同治阻断腐败滋生蔓延

书记说纪

同查同治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严惩风腐交织问题 

阻断风腐演变路径

消除风腐“污染源”

实证纪法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如何根据《条例》认定处理督检考过多过频、过度留痕问题

以审明理

聚焦三个重点认定处理“快递送礼”问题

小新说纪

“快递送礼”现形记

正风反腐在身边

湖北荆州  升降之间让医疗更好服务百姓

监督护航检查检验结果“保鲜”更“保值”

从费钱又费事到省力又省时

让检查检验单“一纸通行”

图说纪事

马背上的监督服务队

实招集萃

聚焦主业敢于动真碰硬

健全机制凝聚工作合力

闭环监督擦亮派驻探头

广角

地方动态

图片新闻

一线镜头

名城话廉

眉山  浩然诗书城  廉脉承千载

走进展览

器缄千古训  文蕴廉洁魂——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廉洁基因

廉脉千载  于斯为盛——品读湖湘典籍里的清风廉韵

明德风苑

常沙娜  敦煌美学的守护传承与世纪见证

知行话题

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清除错误思想观念 

评论

切实抓好修改后《监察法》及《条例》的学习贯彻

常沙娜 

敦煌美学的守护传承与世纪见证 

本刊记者  曹雅丽

1

  她是“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的女儿,少女时代随父亲在敦煌莫高窟临摹壁画,深受千年艺术的熏陶与滋养,被誉为“敦煌图案的解密人”;她师从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学家、文学家林徽因,将敦煌艺术元素融入工艺设计中,作品兼具民族特色、文化内涵与现代美感;她是“新中国形象设计亲历者”,从“新中国第一份国礼”、共青团团徽、抗美援朝纪念章,到人民大会堂外立面柱廊与宴会厅建筑装饰图案及民族文化宫、北京展览馆、首都剧场、首都机场等建筑装饰和壁画,再到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外立面及馆徽等,她将敦煌艺术创新诠释为可感可触的国家记忆和时代符号;她是新中国第一所高等设计艺术院校的女院长,始终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甘做提携后学的“铺路石”。她就是我国杰出的艺术设计家、教育家、敦煌学家、“终身成就美术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常沙娜。

  从艺80余载,常沙娜始终把敦煌艺术和国风美学融入自己的创作与教学之中,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道路上孜孜耕耘,将丰硕的创作成果献给党和人民。在今年党的生日前夕,本刊专访了有着61年党龄的常沙娜,她说:“党有号召,我必行动。作为一名老党员,任何时候都要服从组织的决定,我要继续为党和人民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把我们的千年文脉守护好、传承好、推广好。”

  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家、图案学家、艺术教育家、设计家。获评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美术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

  敦煌溯源:大漠深处的艺术启蒙

  19313月,常沙娜出生于法国里昂,名字取自索恩河的法语谐音。当时,常沙娜的父亲常书鸿正在法国留学,作为第一位进入巴黎美术家协会的中国艺术家,他的油画作品曾多次参加法国国家沙龙展。一次偶然的机会,常书鸿在巴黎塞纳河畔的书摊上翻到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编著的《敦煌石窟图录》,书中所呈现的三百多幅壁画、雕塑的照片,展现了“长达千余年的精美绝伦的中国美术史”,这让常书鸿倍感震撼,又深感惭愧,他说:“我作为一个中国人,竟不知我们中国有这么大规模、这么系统的文化艺术!”从此,敦煌成了他心中的圣殿,他下决心要回国寻访敦煌石窟。“那富藏1000多年的中国艺术珍宝的神秘之地,便开始走进父亲的生命,也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常沙娜饱含深情地说道。

  赶赴敦煌前,徐悲鸿对常书鸿说:“要学习玄奘苦行僧的精神,要抱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决心,把敦煌民族艺术宝库的保护、整理、研究工作做到底。”常书鸿带领着第一代莫高窟人,白天给洞窟编号、测绘、拍照、临摹,清除积沙,修建防沙墙,晚上组织大家磨颜料、画速写。1943年初冬,12岁的常沙娜随母亲一路奔波辗转来到敦煌与父亲团聚。

  天寒地冻、满目沙尘,一场风过去,屋子里落下厚厚一层黄沙,而一碗大粒盐、一碗醋、一碗水煮切面,已算是美味……然而,就是在这里,年少的常沙娜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挚爱。从第一次进洞开始,她便对铺天盖地、色彩绚丽的壁画和彩塑着了迷。此后,她经常爬上“蜈蚣梯”,跟着董希文、邵芳等人爬进蜂房般的洞窟临摹壁画,在洞窟里一待就是一整天。常沙娜回忆道:“我兴致勃勃地进洞画画,特别主动,从不用大人催。那时候洞窟都没有门,洞口朝东,早晨的阳光可以直射进来,照亮满墙斑斓的画面。看不清的时候就用镜子反射阳光进洞,或一手拿着小油灯一手临摹。看见谁上洞我就跟着去,他们怎么画我就跟着怎么学。”

  常沙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修改设计图

  看到常沙娜在壁画临摹上的执着与天赋,常书鸿一方面亲自为她授课,要求她从客观临摹入手,把北魏、西魏、隋、唐、五代、宋、元各个时期代表窟的重点壁画全部临摹一遍,并在临摹中了解壁画的历史背景,系统把握历代壁画的时代风格,并给她立下严规:“临摹不是描画,要读懂每一根线条的气韵。”另一方面,安排董希文和苏莹辉等人辅导她中西方美术史,同时要求常沙娜看古典名著,写下读书心得。这段没有学历的学业使常沙娜的艺术理论和绘画技巧愈加精进,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

  对于敦煌壁画的临摹,常沙娜从少女时期逐个洞窟独立临摹,到后来将洞窟内壁画中不同时代人物姿态及装饰、动植物,以及藻井的图案等分类临摹,逐渐成为敦煌壁画图案研究的专家。常沙娜颇有感触地说:“我们研究敦煌壁画,一方面是要看它的内容,壁画反映了当时的人物,表现了当时的习俗和环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的艺术表现方法。这些内容,都值得我们后人不断地去学习。”这些经历深深影响了常沙娜,她几乎一生都在致力于将敦煌艺术运用到现代设计之中,打造了当代中国美术设计中一个又一个传世精品。

  文脉赓续:国家叙事里的设计密码

  1948年,常沙娜前往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附属美术学院,学习绘画及外国古代文化艺术。新中国成立后,留美学生纷纷回国,“去建设一个新的中国”成了当时萦绕在他们心头的共同向往,常沙娜更是归心似箭,于1950年底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次年春,回国不久的常沙娜在“敦煌文物展览”上负责接待钟爱敦煌艺术的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常沙娜一边搀扶着林徽因,一边陪他们参观,给他们讲解。那时候,梁思成、林徽因等人刚结束国徽图案的设计工作,梁思成正在思考北京的城市规划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案设计,而林徽因正在酝酿改进北京传统工艺产品现状。他们考虑到常沙娜有敦煌图案的基本功,又较为系统地学习过绘画,便推荐常沙娜到清华大学做助教,协助林徽因结合敦煌艺术,探索中国传统图案的运用与创新。常沙娜讲道:“这个意外的机缘改变了我的一生,从此我由绘画转向了工艺美术和艺术设计之路,并一辈子从事艺术设计教育尤其是敦煌艺术的研究推广等工作。”林徽因时常对常沙娜说,要继承的是自己民族优良的传统,而且不仅只是继承,还要发展出新时代的民族工艺,它们必须是民族的,也必须是现代的。在此后的艺术设计实践中,她始终铭记着恩师林徽因的教诲,并以实际行动将包括敦煌美学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进民族血脉里,融入中国人的共同记忆中。

  1952年,第一届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举办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会议纪念礼品如何既能展示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能表达时代意义且具有收藏价值,成为当时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林徽因的指导与推荐下,常沙娜为会议设计了采用敦煌隋代石窟藻井风格、穿插和平鸽图案的真丝头巾,和熟褐色底子、白色鸽子加上卷草纹图案的景泰蓝大盘。这些极具中国特色的礼品令各国代表惊艳,还被郭沫若誉为“新中国第一份国礼”。

  团徽闪闪,灼灼其华。1955年,团中央决定开展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设计工作,组织地方团委开展征集活动的同时,邀请常沙娜负责团徽图样设计。经过长达3年的征选和修改,最终的定样综合了3幅图样的优点,其中一幅就是根据常沙娜的设计图样加工修改而成的。团徽等方案的设计工作使常沙娜感悟到,设计工作要运用不同材料、工艺,由多人不断改进、共同完成,绝不是简单的个人作品。

  人民大会堂外立面柱廊设计和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顶莲花灯

  从1958年上半年开始,为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指挥,在北京建造人民大会堂、历史博物馆等首都“十大建筑”。未满28岁的常沙娜被安排到人民大会堂设计组,主要承担了人民大会堂外立面柱廊、宴会厅天顶装饰和门楣的装饰设计等工作,同时参与了民族文化宫大门的装饰设计。在负责人民大会堂宴会厅天顶装饰的设计工作时,按照周恩来总理提出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借鉴民族传统,探索新中国建筑艺术的新形式和新内容”“会堂的天顶照明和装饰,要象征并体现党领导下的广大群众心向着党”等要求,常沙娜以敦煌藻井图案为启发,呈上一朵唐代风格、由花瓣构成的圆形浮雕大花设计稿,以体现富丽大气的民族气派。总建筑师张看了之后,指导她设计方案不能只追求美观,而要注重装饰效果与功能性相结合。

  经历了一个个不眠之夜,常沙娜最后完成的设计方案把通风、照明的功能需求潜在地组织在敦煌风格的唐代花式图案里,既有民族特色,又具有现代装饰美感和实用功能。“设计的时候,我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大胆地边学边干,而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恰恰给我们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施展才华的大舞台,使我们在实践中迅速地成长起来。”交谈中,已过鲐背之年的常沙娜对往昔的记忆渐渐有些褪色,但对与敦煌有关的记忆却都格外清晰。

  此后,常沙娜还参加首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土文物展览”的筹备与临摹工作,主持设计香港回归祖国时中央人民政府送给香港特区政府的“永远盛开的紫荆花”纪念雕塑等,成为名副其实的“新中国形象设计亲历者”。她感慨道,能够参与到新中国重要建筑和重点项目的设计之中非常幸运,也很有成就感,最开心的事就是有机会向大家推广敦煌的艺术之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焕发中国人民的自信心、自豪感,彰显文化自信。

  香港回归前夕,常沙娜等人讨论“永远盛开的紫荆花”模型以及“永远盛开的紫荆花”雕塑

  精神史诗:薪火相传中的时代绽放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历朝历代都有那么多好的图案,我们也应该整理出一本中国自己的历代图案集。”这是林徽因生前对常沙娜的殷殷嘱托。1983年,常沙娜接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院长一职后,她一边着手20多年前赴敦煌收集整理的“敦煌历代服饰图案”的出版工作,一边带领师生多次踏足敦煌,汇编《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在整理、绘制、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她要求大家沿用传统手绘方式一丝不苟地描绘每一幅纹样,并融入自己对敦煌图案的理解。这两部作品于1986年和2003年先后问世,不仅实现了恩师林徽因的遗愿,也是向父亲常书鸿的献礼与致敬。常沙娜说:“画册出版时,我在心中默默告慰逝去的前辈们,他们的夙愿正在被完成,我要让后代了解、重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艺术的脉络及灿烂传统,承前启后,代代相传。”

  “新中国第一份国礼”景泰蓝《和平鸽大圆盘》复刻版

  自2014年始,常沙娜与团队积极推动“花开敦煌”世界巡展的举办,向世界推广宣传敦煌文化,目前已在北京、深圳、上海、敦煌、莫斯科、伊斯坦布尔、巴黎等国内外多地巡回展出。展览中的敦煌临摹、花卉写生、建筑装饰等艺术作品深深吸引着国内外观众,很多国外艺术工作者看过展览后来到中国,走进敦煌。“敦煌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也是属于世界人民的文明,我希望通过敦煌艺术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看见我们的文明发展伟大之处,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让世界更加和谐美好。”常沙娜坚定地说道。

  近年来,常沙娜依然活跃在设计一线。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常沙娜担任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外立面及馆徽设计顾问。她亲自带领团队设计的党史馆外立面柱头、柱础、额枋、花格墙以及铜门和馆徽方案,再次彰显了艺术创作在民族表达和国家叙事中的视觉美学价值。2024年,常沙娜与儿子崔冬晖及团队为央视春晚设计《年锦》,以汉、唐、宋、明等不同朝代寓意吉祥祝福的中国传统纹样,与舞台技术相融相生,编织出一幅幅绘有精美纹样的图卷。《年锦》不仅又一次把敦煌美学融入国家记忆,还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形式的创新融合。今年以来,《常沙娜艺术大系:设计卷(敦煌装饰图案)》新书首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传记纪录片《花开敦煌·常沙娜》推出首支先导预告片,常沙娜艺术数字文献系统正式投入开发,为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创作大型图案装置《天人合一》,领衔设计融合敦煌纹饰与非遗工艺的《龙凤天华》花丝珐琅珍藏盘……常沙娜表示,希望通过传统图案与现代设计形式相结合,呈现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厚度和时代的温情。

  《花开敦煌—常沙娜从艺八十年艺术与设计展》 中国工艺美术馆展览现场

  “1964年,我光荣地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践行党交给我的使命、为人民服务,是我一生的追求,这一人生追求没有在职与退休之分,更没有年少与年长之分。”当被问及年逾九旬依然创作不辍的动力源泉时,常沙娜如是说。采访中,她的学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蓝素明说道:“为人民服务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体现在具体工作中。常老师在艺术设计中精益求精,其艺术生涯与国家建设紧密相连,从投身敦煌壁画临摹,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到主持多项国家重点工程设计,将传统艺术与现代建筑完美融合,用一生诠释了‘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事业’的奉献内核。这种奉献精神,是党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初心使命的具体体现。”

  敦煌,不仅是常沙娜的创作源泉,也凝聚着一家三代人的美术情结。崔冬晖说,常书鸿先生是敦煌的重要保护者,常沙娜老师注重对敦煌艺术的研究、发扬与延展,“这些年,尤为深刻的感受是自己在文化传承上的责任感、使命感越来越重,我希望能够找到更多线索,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包括敦煌艺术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

  常沙娜对儿子的影响,不仅在艺术上,更体现在家风上。尽管荣誉等身,但她始终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她早年为自己定下“不卖画”的规矩,数十载从未改变;近30年来几乎没买过新衣服,也不允许身边人给她买……在常沙娜的言传身教下,崔冬晖也养成了勤俭自律的习惯,他对记者说得最多的话便是“做任何事情先想到别出问题,要符合规范”“感恩党、感恩这个时代,我们的生活已然很好了”。

  常沙娜亲自为女供养人模特上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