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要文
学习体会
专题 尊崇党章,从履行党员义务做起
特别关注 聚焦矿产资源开发领域腐败问题
半月杂谈
燕阁观察
清风时评
锐评
巡视
“四风”监督哨
两个责任
释疑答问
关于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施行后涉及执纪审理有关问题的理解与适用
广角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社论
要文
学习体会
专题 尊崇党章,从履行党员义务做起
特别关注 聚焦矿产资源开发领域腐败问题
半月杂谈
燕阁观察
清风时评
锐评
巡视
“四风”监督哨
两个责任
释疑答问
关于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施行后涉及执纪审理有关问题的理解与适用
广角
文化传承
历史回放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欧阳修诫子:玉不琢 不成器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著述繁富,在文学、史学、农学、书法、金石学诸多领域都取得了开创性的突出成就,对宋代乃至后代学术的影响甚巨。他所著《朋党论》《醉翁亭记》等,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
欧阳修的家训《诲学说》也流传至今,影响广泛。他在《诲学说》中对儿子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意思是说,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努力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则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放弃修炼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欧阳修以此来告诫儿子要经受雕琢磨砺,努力学习,提升学识修养与品德内涵,进而有所作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学记》。欧阳修特别重视这句话,他在早年的国子监考试中曾经就以《良玉非琢安得成器》为题,写作了一篇轰动一时的赋文,文中写道“性虽本善,不学则弗至于道;质虽至美,不琢则弗成其饰”,他一生都以此来激励自己和教育子弟。他认为,从个人角度来讲,学习是一种修养,是去除遮蔽,发扬良善本性之道。人如果不终身坚持学习,就可能变坏,危害社会。正如北宋进士袁采对子弟的教育一样,他认为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学习都是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学习“自有所谓无用之用者存焉”。这个认识与欧阳修相同,都认为不读书学习易使人走向堕落。
从社会层面来讲,“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乎学”,学习是改进社会风气的重要手段。宋代初年,浮艳文风风靡一时,贵族文人追求辞藻,讲求声律,统治文坛数十年。随着北宋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政治上和文学上改革派与保守派的斗争也越来越激烈。庆历三年,范仲淹等人提出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十项改革主张,即“庆历新政”。欧阳修除在政治上坚决支持范仲淹的新政外,他还在文学领域大力提倡平实朴素的文风。虽然范仲淹倡导的“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先后失败,但文学革新运动取得了胜利,这其中欧阳修功不可没。
后来,欧阳修因支持上书谏官为范仲淹鸣不平而被贬至滁州任官。在这段时间,他刻苦砥砺,曾作《赠学者》一篇与学界共勉:“人禀天地气,乃物中最灵。性虽有五常,不学无由明。轮曲揉而就,木直在中绳。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仁义不远躬,勤勤入至诚。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尔曹直勉勉,无以吾言轻。”正是因为有了道德的坚守,学习的不辍,欧阳修在滁州写出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仁宗嘉二年,欧阳修任礼部贡举的主考官,当时在士子中流行一种“险怪奇涩之风”,号称“太学体”,欧阳修对写作这类文章的人,一律不予录取,而对那些平易通达的文章给予肯定和赞赏。苏轼曾说自己的文章“生于草野,不学时文,词语甚朴,无所藻饰”,在这次考试中,他的文章被拔为上等,考中进士。后来,苏轼给欧阳修写了一封感谢信。欧阳修读着苏轼的信,“不觉汗出”,感觉自己也该避让这后生三分。他对苏轼奖掖有加,苏轼也没有辜负欧阳修的期许,后来成为继欧阳修之后的又一位文学巨匠。
欧阳修晚年,还经常拿出自己年轻时写的文章来修改。夫人心疼地规劝道:这么大岁数了,还费这个心。难道还是小孩子,怕先生骂你吗?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生笑。
欧阳修取得的非凡成就,得益于他一贯坚持的为学之道,也离不开自幼母亲对他的良好家教。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名小吏。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眼看欧阳修到了上学的年龄,可是因家贫买不起纸笔,欧阳修的母亲就用池塘边生长的荻草秆当笔,在沙地上教欧阳修练字。这就是后来流传的“画荻教子”的故事。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
母亲还经常跟欧阳修讲述他父亲生前的事迹,教导他学习父亲做官时关心民间疾苦,正直廉洁,不谋私利,去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一垄地。欧阳修的母亲说,他的父亲常在深夜秉烛审读官府文书时发出长叹。母亲问为什么,父亲说:这是个死刑案件,我想办法给犯人找个活路而不得,所以叹息。还说,在审理时尽量为犯人找生路,避免冤案错案的发生。父亲的事迹深深影响了欧阳修,在一生的仕宦经历中,欧阳修一向主张对百姓以宽简治理,不扰动百姓的生产、经营。
欧阳修的长子欧阳发继承了父亲的勤学精神,喜欢研究古学,《宋史》说他“自书契以来,君臣世系,制度文物,旁及天文、地理,靡不悉究”。欧阳修的另一个儿子欧阳棐,博闻强识,善写文章。他十三岁时,看到父亲在写《鸣蝉赋》,站在一边不肯离开,欧阳修摸着他的头说:儿子啊,他日能写我这样的文章吗?英宗治平四年,欧阳棐中进士。欧阳修去世,他代欧阳修写遗表(古代大臣临终前所写的章表,于死后上奏),神宗读了以为是欧阳修自己所写。欧阳棐做地方官时,宰相曾布的大舅子魏泰到处霸占土地,指名要把一块官邸废址当作无主之地索取。办事官员拿着办好的手续请欧阳棐审批,他坚决不同意。欧阳棐因此被罢官,但他坚持不改,在日后的仕宦经历中,都保持了为民请命、刚直不阿的气节,这与欧阳修的教导有着密切关系。
欧阳修还对有真才实学的后生晚辈竭力推荐,使一大批当时默默无闻的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名垂后世,堪称“千古伯乐”。苏轼、苏辙、曾巩等文人学士,皆出其门。
苏轼在其编撰的《东坡志林》中曾写道,近年来孙莘老结识欧阳修,曾经问他怎样才能写好文章,欧阳修说:“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其实,无论在什么时候,想做好一件事情,都没有捷径,唯有历经百般磨砺、脚踏实地地去学去做。
卜宪群点评
俗话说,“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读书可以知诗书,达礼义,修身立德。读书勤学是中华优秀传统家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代有为的圣贤之士高度关心的家庭教育问题。
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有流传千古的《诫子书》,以修身、养德、淡泊、明志、勤学,教育儿子树立远大志向。南齐萧嶷有《戒子》,教育子孙“勤学行,守基业,修闺庭,尚闲素。如此,足无忧患”。北宋欧阳修有《诲学说》,以“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砥砺儿子勤学,提升修养。明代进士吴麟徵有《家诫要言》,告诫子弟“熟读经书,明晰义理,兼通世务”“少年人只宜修身笃行,信命读书,勿深以得失为念”。明代文学家、思想家吕坤在《孝睦房训辞》中说,“传家两字,曰读与耕”……
古代先贤家教中的读书勤学思想皆一脉相承,都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精华。欧阳修在“四岁而孤,家贫无资”的环境下,从小至大,“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不仅终成“学问淹博”的一代文史名家,而且将自己的学识奉献给社会,成为以民为本、百姓爱戴的能吏与廉吏。欧阳修勤学的故事,更是激励后人加强学习、重视道德的精神源泉。
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