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6年第10期

社论

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尊崇党章

要文

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学习体会

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积极探索强化党内监督的有效途径

专题  尊崇党章,从履行党员义务做起

尊崇党章,从履行党员义务做起

学习贯彻党章是第一位的要求

补足精神之“钙”才能立根固本

平常时候就要看得出来

必须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是党员就要遵守纪律服从组织

言行一致是对党忠诚老实的重要体现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每个党员的必修课

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正能量

关键时刻要站得出来

党员履行义务要坚持高标准远离底线

背离党章必入歧途

穿越历史的永恒追求

特别关注  聚焦矿产资源开发领域腐败问题

聚焦矿产资源开发领域腐败问题

标本兼治 多管齐下 有效治理矿产资源开发领域腐败问题

矿产资源开发领域腐败问题透视

深化问题整改 着力建章立制

案例:充当保护伞 终致陷囹圄

半月杂谈

停不下的脚步 打不乱的节奏

燕阁观察

涵养家风文化

清风时评

落实八项规定精神,需在“回头看”中坚持深化

不能让“近亲繁殖”侵蚀群众获得感

反腐红利不是只有分钱那么简单

实践“四种形态”,对违纪干部不能一处了之

锐评

一组

巡视

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

“四风”监督哨

随俗岂能越界 公款“敬烟”被查

宴请藏进敬老院 面子绊倒任性官

两个责任

压实责任要传导压力强化问责

释疑答问

关于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地方委员会工作条例》施行后涉及执纪审理有关问题的理解与适用

如何认定处理“不按规定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行为”

广角

以挺纪在前为方向加快纪律审查转型

图片新闻

工作通讯

关键词解

文化传承

习近平用典摘读: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

“疑字诀”小议

孔子:为政以德

欧阳修诫子:玉不琢 不成器

“出”与“各”:挺身而出,经世济民

历史回放

夏明翰:誓将真理传人寰

 
“出”与“各”: 挺身而出,经世济民
李学勤 王志轩
首页
1

  我们谈谈两个古老的文字“出”和“各”,它们都与“止”字有关。

  甲骨文(出)这个字,上头有一个(止,即脚),底下有一个符号“凵”。“出”的甲骨文也往往写成,上头还是“止”字,下面是一个“口”字。这里的“凵”或者“口”都是表示古人居所的出口处,人的脚从这里往外走,表示人前进了,所以“出”是一个会意字。《说文解字》说:“出,进也”。“出”的小篆字形是

  古代语言与“出”相反的字是这样写的:或者——这个字就是“各”字,它是脚从外面回来的象形。“各”的意思就是“来”,就是“至”,和“出”是相反的,各是往里走,出是往外走。出和各就是古代语言的出和入。

  出和各,是一对反义词,也是哲学里的一对矛盾。

  人生应该出世还是入世?出仕还是归隐?这是中国文化中容易引起争论的话题。当国家与社会处于危难,你是勇敢地走出去担当呢,还是躲回家里去,关起门来自保,做一个“自了汉”呢?对于这个问题,中国传统文化有自己的态度。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由多民族、多地区共同构建的文化,儒、释、道三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学术的角度来说,传统文化有一个主流,这个主流是儒学,儒学有一个核心,就是经学。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之一,被中华民族广泛接受,是我们在政治、伦理等方面一些根本观点的集合,是跟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儒学与道教、佛教相比,突出的地方在于它强调“入世”,这是一种勇敢面对世界、融入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是一套“入世”哲学,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人类历史上,无论是人文学科还是自然科学领域,只为一己之私利是不可能做出卓越成绩和贡献的,也是没有前途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一直与“包容”“发展”相伴,正是因为文明融合,我们的古老文明才能够历久弥新、延绵五千余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无论儒、释、道,都不主张做“自了汉”,精神追求也都超越了个人的荣辱得失,这是传统文化积极的一面。

  中国传统文化对个人利益看得很淡,而更重视追求精神的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记载,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出使晋国,与前来迎接他的晋国大夫范宣子就人生“不朽”展开讨论。范宣子问:古人说的“死而不朽”是什么意思呢?叔孙豹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范宣子不甘心,接着问:我的祖先,自虞舜以上为陶唐氏,在夏朝为御龙氏,在商朝为豕韦氏,在周朝为唐杜氏,现在晋国执政为范氏,我家世代显赫,香火不绝,这就是“不朽”了吧?叔孙豹听到回答说:以我所闻,这叫做“世禄”,不过世代为官而已,还算不上“不朽”。真正能够算得上不朽的首先是“立德”,其次是“立功”,再次是“立言”,这就是“三不朽”。

  孔子曾经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南宋时期文天祥留下千古绝唱“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们的言行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写照。

  孔子生于乱世,虽然名望很高,但一生在仕途上很不得意,他并不因为个人的得失而与世俗妥协。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论语·宪问》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路有一次夜宿石门,第二天早上,看门人看到他,就问:你从哪里来?子路回答说:我从孔氏那里来。看门人说:是那个明知不可能做到,但是还要去做的人吗?这段历史记载,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典故的出处。看门人的话,体现了当时的社会大众对孔子普遍的评价,由此看来,孔子绝对不是庸俗的“官迷”,而是以天下太平为己任的伟大人物。

  在这样一种传统精神的影响下,中国历朝历代,特别是在乱世之中,能够挺身而出、牺牲自我、经世济民的人物不可胜数。他们舍小家、顾大家,以天下苍生为念,投身社会大潮,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与民族的脊梁。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是豫剧《审诰命》里的一句台词。一个人出而为官,如果没有担当精神和家国情怀,不能尽到公仆之责,只会尸位素餐、碌碌无为,对国家和社会而言,那真的不如让他“各”回老家去。

  作者:李学勤,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教授;王志轩,安阳师范学院中央财政支持《易藏》文献基地建设项目负责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