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5年第13期

社论 

坚持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把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要求进一步落实到位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党中央决策议事协调机构工作条例》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坚持从抓作风入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把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要求进一步落实到位

习近平出席第二届中国—中亚峰会并作主旨发言

新时代  新指南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的重要论述——持续发力  纵深推进

建立健全一体推进“三不腐”体制机制的实践思考

正风深一度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专栏

澄清不正之风背后的错误认识  
写在前面

作风问题不是“小事小节”——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毛胜

清风正气才是发展动力——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张旭

改进作风没有例外——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任建明

兰台论策

综合发力提升办案质效·之一
打通办案与治理监督教育形成闭环的堵点

案件查办推动行业领域深化改革

“查改治”如何贯通发力

学术研究

深刻理解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意义

一得之见

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提高派驻监督效能

感悟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

深化风腐同查同治阻断腐败滋生蔓延

书记说纪

同查同治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严惩风腐交织问题 

阻断风腐演变路径

消除风腐“污染源”

实证纪法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如何根据《条例》认定处理督检考过多过频、过度留痕问题

以审明理

聚焦三个重点认定处理“快递送礼”问题

小新说纪

“快递送礼”现形记

正风反腐在身边

湖北荆州  升降之间让医疗更好服务百姓

监督护航检查检验结果“保鲜”更“保值”

从费钱又费事到省力又省时

让检查检验单“一纸通行”

图说纪事

马背上的监督服务队

实招集萃

聚焦主业敢于动真碰硬

健全机制凝聚工作合力

闭环监督擦亮派驻探头

广角

地方动态

图片新闻

一线镜头

名城话廉

眉山  浩然诗书城  廉脉承千载

走进展览

器缄千古训  文蕴廉洁魂——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廉洁基因

廉脉千载  于斯为盛——品读湖湘典籍里的清风廉韵

明德风苑

常沙娜  敦煌美学的守护传承与世纪见证

知行话题

着力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清除错误思想观念 

评论

切实抓好修改后《监察法》及《条例》的学习贯彻

写在前面
1

  近期,中央层面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专班、中央纪委办公厅连续三次公开通报4起违规吃喝问题,强调要自觉同“小事小节论”“影响发展论”“行业特殊论”等错误认识作斗争,为党员干部敲响进一步绷紧作风弦、拧紧“总开关”的警钟。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今年更是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一些长期没有刹住的歪风刹住了,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纠治了,党风政风焕然一新,社风民风持续向好。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正之风由来已久,其背后的错误认识、偏差认知根深蒂固,不仅使少数党员干部仍对搞歪风邪气心存侥幸,还不断滋生一些混淆视听的噪音、杂音。特别是“小事小节论”“影响发展论”“行业特殊论”等错误认识,在部分党员干部中仍有市场,成为“四风”问题顽固反复、禁而不绝的重要原因。

  一些党员干部惑于“小事小节论”,不把歪风当回事。有的将违规吃喝美化为人情往来,振振有词称“一两酒喝不倒红旗,一顿饭吃不垮江山”;有的将公车私用包装成“工作需要”,打着“顺路”等旗号假公济私;还有的把敷衍塞责当作明哲保身之道,在工作中心态“佛系”、状态“躺平”、工作“摆烂”……这些行为显然触碰纪律红线,当事人却仍自欺欺人地认为“无伤大雅”“不必较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那些受到党纪国法严惩的腐败分子,往往都是从一顿饭、一瓶酒、一份礼品等看似小事小节的作风问题开始失守,由心惊胆战“首次破例”,到装腔作势“下不为例”,再到肆无忌惮“形成惯例”,最终被查处成为“典型案例”。

  一些党员干部鼓吹“影响发展论”,为吃喝玩乐壮胆。有的认为在招商引资、招标投标等工作中与商人老板过从甚密,接受或安排宴请、收送礼品礼金乃至参与高消费娱乐活动,是“服务企业”“增进感情”“为了发展”,实则是借公权谋私利;有的以“保护干部积极性”为由,对违规吃喝等苗头性、倾向性作风问题视而不见,甚至认为纪律约束会“捆住手脚”“影响效率”。这些错误论调,实质是罔顾事实的混淆视听:如果没有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拳出击,好大喜功的“政绩工程”就会冒出来,寅吃卯粮的“透支发展”就会冒出来,惠企利民的政策就会遇到“中梗阻”;如果没有对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露头就打,酒桌上的请托办事就会多起来,“圈子”里的私相授受就会多起来,“红包”里的利益勾兑就会多起来,就必然影响政策执行、损害公平正义、破坏营商环境、扰乱经济秩序,高质量发展就会无从谈起。

  此外,另有一些党员干部妄持“行业特殊论”,企图继续搞特权。在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等深度参与市场经营的领域,部分干部深陷“特殊待遇”“内部标准”等错误迷思,以业务复杂、竞争激烈为由,在吃喝应酬、差旅住宿、用车用房等方面公然突破标准,甚至将违规行为美化为“适应市场环境”;在艰苦地区、民族地区,也有某些干部以“高原地区工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条件艰苦就可以降低标准放松要求”“民风民俗理应从轻从宽”等说辞,为自身违规行为开脱。一旦“特殊”的口子被撕开,不仅会腐蚀一地一域一业的风气,还会导致“破窗效应”,使纪律规矩失去严肃性和权威性,让不正之风与腐败问题向其他行业、领域、区域蔓延,侵蚀中央八项规定堤坝。

  若任由这些“杂音怪论”蔓延,就会让来之不易的作风建设成果付诸东流。一来,对党员干部而言,如若让错误认识占据内心,就会动摇遵规守纪的坚定性,让纪法在“人情”面前步步退让。有的人认为,吃吃饭、喝喝酒是人情世故,觉得抹不开面子,殊不知,当“纪律重要还是人情重要”成为党员干部需要犹疑的问题时,守纪定力便会在权衡摇摆中弱化,最终让纪律规矩的底线在“人情”迷雾中失守,让行为逐步偏离正道。二来,对党组织而言,错误认识会影响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的履行,助长歪风邪气滋生。有的党委担心“家丑外扬”影响形象,出了问题宁愿包着裹着也不愿抓;有的纪委顾虑“执纪过严”引发矛盾,处理问题避重就轻、敷衍了事。倘若任由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的落实,在这种迟疑犹豫中逐渐虚化弱化,使得错误认识缺乏刚性约束、不端行为失去纠治契机,长此以往,党员干部队伍中纪律松散、行为失范的现象便会层出不穷。三来,对社会文化而言,错误认识犹如毒素污染观念土壤,助长不正之风的顽固性,让其如杂草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长期存在的陈规陋习与认知偏差,会逐步演变成“潜规则”,进而渗透到个人的行为中,让个人深陷“习惯成自然”而浑然不觉,致使不正之风看似“树倒”却根基未除,虽然在整治下暂时收敛,但稍有松懈便会死灰复燃。

  拨开迷雾方能见太阳,思想交锋才能辨真理。思想转变越彻底,作风建设才能越深入。为此,本栏目以“澄清不正之风背后的错误认识”为题,策划相关报道,约请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副主任毛胜,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相关重要论述,从党的历史、当前形势任务等视角澄清“小事小节论”;约请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政治经济学研究室主任张旭,从公平竞争、交易成本、经济行为外部性等视角澄清“影响发展论”;约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廉洁研究与教育中心主任任建明,从践行“两个维护”、遵守党规党纪等视角澄清“行业特殊论”。以专家视角和观点为党员干部提供参考借鉴,帮助剔除思想杂质、清除私欲杂念、提升精神境界,持续推动新风正气不断充盈。(侯逸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