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昆明市纪检监察机关始终心怀“国之大者”,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等政策落实情况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强化政治监督,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产业发展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为农业生产现代化、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持续动能,也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物质基础。乡村产业兴旺,才能带动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乡村聚集。推动乡村产业良好发展,离不开监督工作的有力保障,昆明市纪检监察机关紧紧抓住产业这个关键,以产业监督小切口撬动乡村振兴监督大格局。产业升级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持久动力,对此,昆明着力培育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及其涌现出来的新产业新业态,通过产业的发展,将乡村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乡村产业发展不能千篇一律,要结合各自村庄的特点确立各自的主导产业。根据确定的主题整体策划和规划村庄,再根据策划和规划的产业引进资源、补齐短板。处理好个别乡村和区域乡村发展点与面的关系,推动乡村产业链的形成与升级,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促进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交叉融合。
乡村振兴体现的是国家战略与地方实际的结合。乡村振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实现乡村发展,主要靠国家和地方政策支持。各地的乡村振兴应在国家统一部署下,结合具体实际来有序推进。云南省委、省政府在滇池沿岸进行美丽乡村建设部署安排,昆明市坚持高位统筹、系统谋划、分类实施,启动滇池沿岸46个重点村改造提升工作。市纪委监委自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立足职能定位,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要求,全力推进滇池沿岸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推进清廉乡村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全市基层延伸,为乡村振兴政策贯彻落实提供有力保障。在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护航下,3个滇池生态保护核心区、54个缓冲区、126个绿色发展区内种植蔬菜花卉的10685亩耕地已全部退出。昆明市紧紧围绕全面处理好“湖、村、人”关系,选取46个重点村进行整体策划、一村一主题发展进行提升改造,纪检监察机关跟进监督,确保相关政策、资金、项目真正惠及每村每户。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谋划和纪委监委的监督保障下,昆明走出了一条保护滇池同时又促进沿岸乡村美、产业旺、村民富的可持续发展路子。
以高质量监督助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为地方带来大量资金、项目、产业,妥善安排、有序推进能够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但监管不力、处理不当也很容易成为滋生腐败问题的高风险区。这就需要纪检监察机关充分发挥监督保障作用,找准工作切入点着力点,以高质量监督工作确保乡村产业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平稳有序进行。强化政治监督,保障政策部署落地见效。在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上下更大功夫,认真梳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监督事项,细化政治监督台账,细化责任分工、明确时间节点,确保政治监督做细做实,以强有力政治监督促进乡村振兴政策、资金、项目真正惠及人民群众。下沉一线监督,掌握真情况发现真问题。深入基层、沉到一线,掌握实情、把脉问诊,把握不同阶段、不同地区乡村振兴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的突出表现。充分发挥基层纪检监察机构职能优势和“前哨”“探头”作用,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报告处理。精准靶向监督,聚焦重点有的放矢查纠问题。加强对重点项目、重大资金、重要环节的监督检查,针对产业项目建设中的暗箱操作、权钱交易等短板弱项开展精准监督,督促相关单位和部门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深入分析、统筹谋划,精准施策、靶向施治,以正风肃纪反腐新成效赢得广大群众信赖和支持。
作为乡村振兴五大目标之首,产业振兴是重中之重,同时也困难重重。如何走好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之路,既需要党委政府谋划部署、统筹推进,也离不开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保障、保驾护航,必须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以有力监督扫清各项政策部署落实中的拦路虎、绊脚石,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保障。(作者: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云南民族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