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站在时代前沿,深刻思考人类前途命运以及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着眼全球可持续发展,先后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倡议甫一提出,就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响应,不但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与世界各国共谋发展实现同频共振的加速器,也促进了全球经济、国际贸易及全球治理的深刻变革。十年来,在习近平主席的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中国与各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从“大写意”到“工笔画”,奏响了“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的交响乐,展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2019“一带一路”名品展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
“三通”建设成果丰硕
习近平主席始终牵挂“一带一路”这一旨在推动全球共同发展的伟大工程,无论是出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还是参加双多边重大国际活动介绍共建“一带一路”成果,都聚焦互联互通,强调“把基础设施‘硬联通’作为重要方向,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以此为遵循,十年来我国与沿线各国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发展成就。
完善“硬联通”,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中国力量和中国担当。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和重要方向。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共建‘一带一路’,关键是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是互联互通的基石,也是许多国家发展面临的瓶颈。”十年来,“一带一路”基础设施联通不断完善,“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以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为依托的“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布局不断优化。瓜达尔港、比雷埃夫斯港、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匈塞铁路、卡姆奇克隧道、卡纳普里河底隧道等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落地。作为陆上丝绸之路的“钢铁驼队”,截至2023年8月底,中欧班列运行线路86条,连通中国境内112个城市,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17个城市和亚洲11个国家的100多个城市。十年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7.7万列,运送货物731万标箱,货值超3400亿美元。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自2017年开通以来已经连“线”成“网”,覆盖我国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1个城市、120个站点,通达全球119个国家和地区的393个港口,货物运输品类达940多种。此外,世界各地诸多“一带一路”的“硬联通”项目纷纷落地。在非洲,建成通车的肯尼亚蒙内铁路是中非合作标志性工程,肯尼亚电力传输扩建项目是该国2030远景规划中的旗舰项目孔扎科技城的重要配套,肯尼亚B75公路第三标段是东非“拉穆港—南苏丹—埃塞俄比亚交通走廊”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企承建的安哥拉卡古路·卡巴萨水电站、埃塞俄比亚阿达玛风电场、阿尔及利亚233兆瓦光伏电站分别是非洲最大的水电、风电、光伏项目。在中东欧,克罗地亚佩列莎茨大桥、黑山南北高速公路、塞尔维亚斯梅代雷沃钢厂、紫金铜业以及波黑斯坦纳里火电站等一批示范项目落地。东南亚和南亚的中缅油气管道项目、孟加拉国帕德玛大桥、马中关丹产业园、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恰希玛核电项目,欧亚的中白工业园区、“瓦赫达特—亚湾”铁路、“安格连—帕普”铁路隧道、中吉乌公路等项目以及中东的沙特延布炼厂、卡塔尔哈萨尔光伏、摩洛哥350MW二三期太阳能聚热电站等项目有条不紊推进。
搭建“软联通”,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政策、规则、标准、制度是促进互联互通的桥梁和纽带。在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要促进“政策、规则、标准三位一体”的联通。在2021年11月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更是强调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把规则标准“软联通”作为重要支撑。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持续推进与共建国家在标准规范、税收征管、知识产权、数字信息等领域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前进。截至2023年8月底,已有超过三分之一共建国家和地区在建重点基础设施项目采用中国标准,中国行业或企业在全球市场主导能力显著提升;累计与30多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经认证的经营者(AEO)互认协议,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续提升;共与近40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国际(区域)组织签署40多份标准化合作协议。此外,中国与共建国家还就水电建设、民用航空、会计准则、税收征管、交通运输等规则标准签订了广泛的合作协议。例如,2019年4月,首个由我国发起建立的多边税收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税收征管合作机制正式成立。又如,我国已与近60个共建国家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签署合作协议,通过向近30个国家提供“云专利审查”系统账号,推进国家间知识产权信息交换与业务共享。再如,十年来,共有115个共建国家来华申请专利,合计申请专利25.3万件,年均增长5.6%;与共建国家联合建立了31个双边或者多边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与30个国家在农业、新能源、卫生健康等领域启动建设了33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
推动“心联通”,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夯实民心基础和社会土壤。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心相通是基础,只有民心通才能路路通,“硬联通”和“软联通”才能真正通。2016年1月,习近平主席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演讲时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倡导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恶”,彼此要多拆墙、少筑墙,把对话当作“黄金法则”用起来,大家一起做有来有往的邻居。2021年11月,习近平主席在出席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共建“一带一路”要把同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作为重要基础。十年来,中国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立了数十个中国文化中心,并与印尼、缅甸等国签订了文化遗产合作文件。中国在共建国家合作建立了超过200所孔子学院,建设了23个鲁班工坊,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图书馆等联盟成员单位超过500余家。中国政府及省市和高校设立了“一带一路”奖学金,诸多驻外使馆和中企设立了“一带一路大使奖学金”和以企业命名的奖学金,推动共建国家学生来华留学。“1个巴基斯坦家族,6个北理工人”的来华留学故事被传为佳话。面对新冠疫情,中国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向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提供抗疫物资数千亿件、疫苗22亿剂。中国与近50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缔结各类互免签证协定,约20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给予中国公民落地签便利,与约50个共建国家实现空中直航,与约30个共建国家签订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中国发起了“丝绸书香工程”“丝绸之路生态文化万里行”“光明行”“幸福泉”等一系列活动,拉近共建国家民众的距离,提升共建国家民众的幸福感。波黑多博伊医院、卢旺达马萨卡医院改扩建、秘鲁通贝斯加里多医院等一批工程开工建设,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作建设近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
三大理念贯穿始终
共建“一带一路”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落地生根、持久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和显著成就,关键在于顺应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潮流,在于符合共建国家发展合作的现实需求,在于始终贯穿习近平主席一直强调的“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的理念”。
“一带一路”是合作共赢之路,也是开放包容之路。2015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同年10月,习近平主席出席在伦敦金融城举行的中英工商峰会时强调,“一带一路”是开放的,是穿越非洲、环连亚欧的广阔“朋友圈”,所有感兴趣的国家都可以添加进入“朋友圈”。“一带一路”是多元的,涵盖各个合作领域,合作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一带一路”是共赢的,各国共同参与,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实现共同发展繁荣。这条路不是某一方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前进的阳光大道。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建“一带一路”已写入联合国、二十国集团、亚太经合组织以及上海合作组织、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阿拉伯国家联盟、非洲联盟等国际和区域组织有关文件。中国还与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建立第三方市场合作机制,共同为企业搭建合作平台、提供公共服务。实践证明,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共建“一带一路”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开创了合作共赢的新模式,成为各方共同参与、开放包容、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一带一路”是经济繁荣之路,也是绿色发展之路。2016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乌兹别克斯坦最高会议立法院演讲时强调,要着力深化环保合作,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2017年发布的《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正式提出要建设绿色“一带一路”,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绿色发展对于“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习近平主席在2019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要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在十年的实践过程中,中国积极同共建国家携手打造绿色“一带一路”。2016年,中国与东盟签订《中国—东盟环境合作战略(2016-2020)》。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通过《上合组织成员国环保合作构想》,2021年上合组织杜尚别峰会通过《上合组织绿色之带纲要》。2018年,《关于中国—中东欧国家环境保护合作的框架文件》通过。2019年,“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正式启动,截至2023年8月底已吸引来自43个国家的150余个中外合作伙伴。通过实施“绿色丝路使者计划”,中国为120多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培训3000人次的绿色人才;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签署《关于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谅解备忘录》,并同有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50多份生态环境保护合作文件,与沿线31个国家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在绿色基础设施和能源领域,蒙内铁路、雅万高铁、中老铁路等一大批绿色环保的基础设施项目相继落地,可再生能源(光伏、风电、水电)领域投资首次超过50%,占境外能源投资比重的57%。中国同共建国家通过提供绿色贷款、发行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基金、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等方式,助力“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随着绿色顶层制度设计不断完善、绿色务实合作持续拓展深化、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广泛共识,“一带一路”的绿色底色不断夯实。
“一带一路”是公开透明之路,也是廉洁阳光之路。2017年5月,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要加强国际反腐合作,让“一带一路”成为廉洁之路。两年后的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再次强调,“我们要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坚持一切合作都在阳光下运作,共同以零容忍态度打击腐败。我们发起了《廉洁丝绸之路北京倡议》,愿同各方共建风清气正的丝绸之路。”也是在此次高峰论坛上,首届廉洁丝绸之路分论坛举办。《廉洁丝绸之路北京倡议》的出台和首届廉洁丝绸之路分论坛的举办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许和响应,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庄严宣示,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景。共建“一带一路”涉及的项目之多、金额之巨使得廉政风险加大,廉洁、透明成为必然要求。共建“一带一路”实践中,无论是规划合作蓝图还是具体项目实施,都由各方商量着办,坚持公开透明。中企不断加强自律意识,构建合规管理体系,培育廉洁文化,防控廉洁风险,坚决抵制商业贿赂行为。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制定《加强集团公司境外廉洁风险防控的实施意见》,中国铁路总公司颁布《中老铁路项目廉洁风险防控手册》,长江设计集团发布《国际项目廉政工作守则》《国际项目员工廉政行为守则》等规章制度。其他企业多措并举,如国机集团利用网络开设“反腐倡廉宣传教育专栏”等。截至2020年8月底,中国已与包括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内的81个国家缔结引渡条约、司法协助条约、资产返还与分享协定等共169项,与5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金融情报交换合作协议,缔结《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等多个国际公约。此外,“一带一路”法治合作国际论坛、“一带一路”国家反腐败研修班、“一带一路”参与企业合规经营培训班等相继举办。总之,通过共同打击腐败改善营商环境、规范企业廉洁合规经营、加强国际反腐败法治合作,“一带一路”成为“廉洁之路”。
“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面临的发展难题非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只有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坚持绿色发展主基调,才能引领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实现包容性增长和共同繁荣。如果说“联通”是传动“一带一路”的强劲齿轮,那么廉洁无疑是其顺畅运行的高效润滑剂。坚决落实习近平主席“让‘一带一路’成为廉洁之路”的重要指示,将一个个“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建设成廉洁工程,将廉洁的种子播撒到沿线各个角落,更多更好惠及各个国家和人民,共建“一带一路”必将成为引领世界阔步向前的阳光大道。(作者: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社科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