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里来到扎西,部队改编好整齐。”为适应运动战、游击战的打法,使部队更加灵活机动,扎西会议期间,经毛泽东同志提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彻夜研究,由中革军委下发了《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开始了一次脱胎换骨的精简整编。这次长征路上规模最大的整编之所以能够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全党全军上下严守政治纪律、无条件服从中央决议。
扎西整编后,中央红军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取得了娄山关大捷。图为布面油画《娄山关大捷》 。 郑艺、宋克、周楷、关君 绘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当红军被迫突围开始长征时,“庞大的军委纵队及各军团后方部的组织”使“所有的战斗部队,都成了掩护队”,红军“差不多经常处于被动地位,经常遭受敌人打击,而不能有力的打击敌人。”突破湘江后,红军已由出发时的八万多人减员至三万多人,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此时,尽管各军团和师、团、营的番号都还存在,但只剩下空架子,机关臃肿,战斗人员缺乏,严重影响部队机动性和战斗力的发挥。
在整编中,干部层层下放,“师长成了团长,团长成了营长,撤销了许多机关,机关干部逐级下放,很多干部下连当兵”;对影响部队行军作战的辎重与物资也进行了大规模清理。干部降级使用,全军轻装上阵。红军官兵很快统一了思想。只要有利于机动游击战,只要革命形势任务需要,个人利益、局部利益的牺牲都值得。这些措施有效改变了过去单位多、层级多、机关人员臃肿,战斗部队人员严重缺乏的“上重下轻”局面。整编后,中央红军除干部团外,共编为16个团,一个团兵力达2000多人,连队人员充实了,基层的战斗力明显提高了。
以整编最彻底的红三军团为例,4师师长张宗逊和政委黄克诚到10团任团长、团政委,4 师政治部主任张爱萍到11团当政委;5师师长彭雪枫成了13团团长,5师14团政委谢振华下到12团2营当教导员。据原4师10团9连连长黄荣贤回忆,他被下放到新组建的通讯班当班长,发现通讯班加上他10位战士都是各连的连长,是个名副其实的“连长班”,有人为此还编了个顺口溜:“精简大整编,连长下到班。班长黄荣贤,率领一个团。”意思是说黄荣贤领导9个连长,像一个团长。即便这样,也没人计较“官”越当越小,从上到下没有抗命不遵的。
通过缩编和加强政治工作,红军“消肿”丢“包袱”,部队士气空前高涨,为下一步灵巧地周旋于赤水河两岸攥紧了拳头,聚集了精兵强将。对扎西整编的效果,毛泽东同志指出,它改变了“叫化子打狗,边打边走”的局面。据张爱萍回忆,整编后“由于军事行动的方向明确,政治工作的加强,全军士气高涨,斗志奋发,充满了‘不怕打,不怕走,不怕饿,不怕累’的战斗精神”。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指挥下,整编后的中央红军二渡赤水,奇袭娄山关,再占遵义城,取得了红军长征以来最大的一次胜利,极大鼓舞了红军的斗志。
回首百年党史,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始终保持集中统一、始终坚强有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注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使全党统一意志、行动和纪律。许多如扎西整编一样熠熠生辉的时刻,都是围绕维护、严明和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展开,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