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群人,“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千家”的歌曲为他们而创作;“千家万户留脚印,药箱伴着泥土香”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如今,他们继续坚守着维护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见证着我们党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不变初心。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
1965年,河南省获嘉县赤脚医生张则芳的儿子出生。他跟媳妇讲,“共产党让老百姓站起来,又努力让老百姓健康,儿子就叫张立健吧。”此前不久,毛泽东同志作出“六二六”指示,要求“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张则芳通过培训成为县里第一批赤脚医生,眼看着实行合作医疗制度后,群众看病只需交5分钱的挂号费,他打心眼里感到高兴。
张则芳是全国180万赤脚医生的平凡面孔之一,平时看起来跟普通农民并没有什么两样。但就是这群人,靠着“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三大法宝,几枚针、一把草药,在当时不仅扛起了4亿农民的医疗保健任务,还打赢了好几场“送瘟神”的硬仗。
1974年夏,河南省郾城县疟疾暴发流行,很多社员摆子打起来便倒在田间,当了6年赤脚医生的党贵方看见这阵仗还是有点吓到。县卫生局立即抽调赤脚医生组成小分队,分乡包村,共同参加全县疟疾大会战。小分队手掂茶瓶,对每个社员送药到手,看服到口,不咽不走,八天八次,一次不让少。同时,他们还发动社员铲除杂草、清理垃圾、熏杀成蚊。经过当年那一场轰轰烈烈战争,最终实现了“基本无疟县”。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那时全国各地都在进行这样的防治传染病的战斗。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我国却根治了血吸虫病,有效防治数百年来严重危害群众生命的天花、霍乱、疟疾等传染病……这些值得骄傲的成就,只有新中国成立后才取得。
让人民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哎……对面山上的,麻烦喊一下罗医生,到7社李老汉家来看一下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重庆大足山区,村民求医主要靠乡亲“喊话”,一个山头传到另一个山头。收到消息后,洪溪村的乡村医生罗成敏赶紧背着医疗箱,扯起自制的竹筏过河………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包产到户后,旧有的农村合作医疗失去集体经济支撑。1985年,卫生部决定停止使用赤脚医生的名称。张立健和罗成敏一样,都在这一年通过考核成为了乡村医生。这时,国家的医疗卫生方针由治病为主变成了防治并重。张立健除了看病,很多时候都是为群众免费接种疫苗,以至村里的小孩看见他都哭着喊“打针的来了”。他和这一代的乡村医生一起,战胜了白喉、麻疹、百日咳等疾病,守护着基层群众的健康。
时代在发展,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又步入新阶段。2003年我国开始试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让农民拥有了基本的医疗保障。2017年开始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医保合并,从此城市、农村参保人员公平享有同一医保制度。毛泽东同志当年期盼的农村享受城市一样医疗保障的心愿,终于成为现实。
去年,罗成敏手里的老病号罗开吉因病入院5天。出院时,医疗费共计3900多元,通过医保政策报销后,他的自付部分不到500元。“幸亏政策好。”罗开吉很满意,“不然我一年苞谷白种啰!”
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罗医生,快来看新闻!”2019年4月,当罗成敏和乡亲们在电视上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到重庆考察很是激动,尤其是听到总书记在贫困户家讲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是防止老百姓因病返贫的重要保障”时,他们欣喜地感觉到,更好的政策又要到来了。
党的十九大后,随着脱贫攻坚步步深入,医疗卫生资源不断下沉到农村和城市社区,村民们不再得了病都往大医院跑。不仅如此,每个村里都配备了标准的卫生室,村民的健康档案等都实现了数字化管理。政策有多好,可能贫困户更能感同身受。2019年,重庆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财政全额资助贫困户参加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先诊疗后付费”,贫困户住院费用个人自付比例不到10%。
而张立健的儿子张志星2015年从卫生院校毕业后,也走上了乡村医生这条路。新时代的乡村医生肩负着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使命,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理念转变。2016年张志星成为第一批“家庭签约医生”,奔走在贫困户、行动不便的患者家中,做好人民健康“守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