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庄严宣告:“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回望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在波澜壮阔的世纪征程中,走出了一条不断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革命文化、培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自信之路,使中华民族生气勃勃的民族生命力和文化自信力得以重新焕发。文化自信从哪里来?它来自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托起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秦岭,承载了半部中华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地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
“中国毫无保留同各方分享中医药防控救治经验”,2021年3月30日,中医药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国际合作论坛上,孙春兰副总理在致辞中指出,愿与各国一道,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优势互补、交流互鉴,更好服务人类健康福祉。如今,多语种版新冠肺炎中医诊疗方案已经公开发布,多场国际传统医学论坛成功举办,中医药抗击疫情的“中国方案”正在全球148个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在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医药学只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1916年,泰戈尔在东京帝国大学讲演时说:“古希腊的明灯在初点燃的土地上熄灭。罗马的威力被埋葬在它广大帝国的废墟下。但是建立在社会与人的精神理想基础上的文明仍然活在中国和印度。”字里行间透露的,是他对中华文明的深深崇拜。在当时,这份崇拜其来有自:二十五史浩浩千卷,经史子集传承千载,泽润着奔流不息的中华文化长河;独具特色的绘画、书法,匠心独运的雕塑、建筑,应世而鸣的音乐、戏曲,体现着中国人虚实相生、形神皆备的独特艺术风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以及 “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等等,不仅为中华民族提供了丰厚滋养,而且为世界文明贡献了华彩篇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然而,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随着政治和社会危机不断加深,国人的认识从“器不如人”,到“制不如人”,再到“思想文化不如人”,使得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绵延不断的文化自信也日益崩塌。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等口号,正是反映了一些国人文化自信的缺失。
所幸,十月革命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这一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出并实践了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到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再到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在正确理论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了新的灿烂之花:《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引发青年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热潮;四大名著电视剧互联网弹幕版在哔哩哔哩受到热烈追捧;从“紫禁城里过大年”到赏灯“上元之夜”,再到“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600岁的故宫以新创意创造着新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起中华民族最强大的内在根基,为我们当下的文化自信打下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敦煌文化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根据敦煌壁画舞姿造型创建的敦煌舞,使人们直观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图为敦煌舞《褰褰袖欲飞》。
革命文化红色基因的代代传承
2021年4月3日,聚焦革命先烈临别遗言的专题纪录片《绝笔》开播后,迅速形成现象级传播。节目在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综合频道等观众累计达1.55亿人次;央视频、央视网等新媒体推送后,仅新浪微博的话题阅读量就超2.7亿人次,并屡屡登上微博热搜榜。
《绝笔》的热播,彰显的正是革命精神和革命文化的时代号召力和凝聚力。在100年来党领导人民开天辟地、改天换地、翻天覆地的进程中,我们党的领导智慧、革命先辈的热血与激情、中国人民的团结和牺牲精神,共同凝练成了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可以说,一部党的革命斗争史,就是中国文化自信的淬炼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抵御外敌入侵、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过程中,铸就了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勇于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了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谱写中国奇迹的过程中,形成了特区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伟大抗疫精神等具有新的时代内涵的革命精神。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由诗人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大型合唱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诞生在抗战烽火中,历经80余年仍传唱不朽,代表的正是在中国革命过程中绽放出的革命文艺之花。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领导的左翼文化运动产生了鲁迅如投枪匕首般的杂文、茅盾的《子夜》、夏衍等人拍摄的进步影片等,使国民党的舆论惊呼左翼文化“似水银之泻地,无孔而不入”。 1942年5月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奠定了共产党关于“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艺是为什么人的”和“如何为”的文艺思想,开启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纪元,指导了延安时期文艺的大繁荣大发展。从《小二黑结婚》到《王贵与李香香》,从《兄妹开荒》到《暴风骤雨》,从“战地社”“战歌社”到新秧歌运动,一大批感人肺腑、影响深远的文艺作品,唤起了一个民族团结进取、抗击敌寇的革命激情。
革命文化孕育了革命精神和革命文艺,革命精神和革命文艺又滋养了革命文化,赋予革命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源头。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繁荣兴盛
社会主义中国70多年的激流勇进,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前所未有的进步,书写了人类文明的崭新篇章,也为我们的文化自信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
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念的不断深入。从新中国成立后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到改革开放后强调“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正式形成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方向;再到提出要“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长期实践探索和理论探索基础上,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并以专门一个部分阐释“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今后文化发展谋篇布局、擘画蓝图……一步一个脚印走,一棒接着一棒干,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和重要作用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自信来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益深入人心。近年来,钟南山、袁隆平、龚全珍、张桂梅等先进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和高尚人格,有力感召和带动了人民群众;电影《我和我的祖国》《流浪地球》、电视剧《觉醒年代》《山海情》等,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诉说着家国的情怀;纪录片《创新中国》《超级工程》则生动呈现了国家砥砺奋进的壮丽篇章。在2020年的抗疫斗争中,广大白衣战士逆行出征,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广大科技工作者、基层社区人员履职担当,广大人民群众万众一心,充分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守望相助的共同精神家园。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所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自信来源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蹄疾步稳。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道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日益完善,截至2020年6月,共建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56万个,覆盖率超过95%;2020年底全国广播、电视节目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38%和99.59%,电影院线银幕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尤其是因拍摄传统文化和田园生活而受到海内外网友关注的李子柒,近期被华春莹点赞的河南卫视《洛神水赋》舞蹈等,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传达中华文化的魅力。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见证着我们向文化强国目标坚实迈进的脚步。
历史的发展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是需要底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光芒,来自于革命文化中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来自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和导向性,更来自于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中取得的伟大成就。回首百年,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生生不息,贯通中华民族的过去、当下与未来,为道路自信提供扎根与发展的深厚土壤,为理论自信提供与时俱进的思想文化资源,为制度自信注入创新活力,构成了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力量,浇筑了我们民族赖以生存、生生不息的万里精神长城。展望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是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也是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不断扩大的过程,坚定的文化自信必将为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和不竭力量源泉,创造中华文明新辉煌。
百年恰是风华正茂。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进程中,需要道路自信标定前行的方向,需要理论自信夯实信仰的基石,需要制度自信保障发展的优势,更需要文化自信汇聚不竭的动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