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
遵义会议在生死关头实现伟大转折
本刊记者 马直辰
1933年,第五次“围剿”与反“围剿”开始,两个德国人相继出现在国共两党军中。德国退役上将汉斯·冯·塞克特成为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团总顾问,德籍苏联红军特工奥托·布劳恩(李德)则成为共产国际派驻中央苏区的军事顾问,使得第五次反“围剿”在某种意义上,成了两个德国人的“斗法”。
遵义会议陈列馆群雕
根据前四次“围剿”失败的教训,冯·塞克特建议蒋介石采取战略攻势、战术守势的军事方略,以及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堡垒战术,边推进边修路边筑碉堡,一点点蚕食中央苏区。而在共产党这边,由于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占据统治地位,军事指挥权被交给李德。他不了解中国实际情况,搬用正规的阵地战经验,主张“御敌于国门之外”,进攻受挫后,又采取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和“短促突击”的战术,同装备优良的敌人打阵地战、堡垒战,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和红军被迫于1934年10月开始长征战略转移。
两个德国人的“献策”,将中国共产党逼至生死存亡境地。红军主力部队遭受重创,中央苏区大部分丧失,无数红军战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34年12月1日,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的最后一天。宽阔的江面上,浓烈的硝烟中,红军踩着早已磨穿的草鞋,行走在浮桥上。头顶上,几十架飞机轰炸着、扫射着,行进的队伍中不断有人倒下,落入江水……一批一批将士倒下来,一批一批又往前冲,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把湘江铸成一座血肉丰碑。
湘江战役虽然粉碎了国民党军围歼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也是中央红军长征后损失最大的一次作战行动。连同前3次突破封锁线的损失,中央红军渡过湘江后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余人锐减为3万多人,殿后的红八军团不复存在,湘江东岸的红三军团六师18团和红五军团34师几乎全军覆没,其余各部编制在湘江之战后均只剩不足半数,官多兵少,红军大量缩编。
对年幼的中国共产党来说,这既是军事上的失败,也反映出了政治上的幼稚。我们党早期在指导思想上几度犯过急躁冒进的错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导致革命事业遭受严重挫折。反观同时期植根中国实际的农村包围城市路线,则取得了一系列成功。
生死关头,中共中央政治局紧急召开遵义会议,认真分析第五次反“围剿”以来被动挨打的原因,批判王明等人所犯的严重错误,肯定了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正确军事路线以及红军战略战术基本原则,第一次在没有共产国际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解决了党内激烈的军事路线之争。随着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战胜“左”倾思想路线,党和中国革命的命运由此实现伟大转折,中国共产党由此走上了独立自主领导中国革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