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凝:现任十九届中央委员、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代表作有《玫瑰门》《大浴女》 《永远有多远》等。作品曾6次获“鲁迅文学奖”等国家级文学奖。部分作品被译成英、俄、德、法、日、韩、西班牙、丹麦、挪威、越南、土耳其、泰等多国文字。2015年5月,被授予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18年,获波兰雅尼茨基文学奖。
【寄语百年】
风云之色,舒卷在前。在党的百年华诞深情回望、继续前进,心中激荡着豪情胜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把根扎在人民中间,和时代同呼吸,表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梦想,反映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实践,鼓舞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这是我们的责任,更是初心和使命之所在。立足新阶段,我们要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创作出弘扬中国精神、传递中国价值、展现中国力量的精品力作!
早在1964年10月2日,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5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次隆重上演,3000多名专业和业余文艺工作者参加了演出,将巨大的历史概括力与艺术感染力融为一炉,演出画面恢弘壮美、气势磅礴,盛况空前。当历史的车轮驶入新时代,乘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东风,我们重温壮丽辉煌的中国革命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蕴藏的红色革命精神,赓续光荣传统。
以文艺史诗呈现中国革命史诗
1961年8月l日,空政文工团《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首次演出,包括9场16景,有《秋收暴动歌》《八月桂花遍地开》《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等46首歌曲。在艺术表现上有舞蹈、有演唱、有诗朗诵,有人物、有情节,每场都有主题。
对这部作品,观众的反响十分强烈,尤其是亲身经历过战争年代的那些老同志看后更是赞不绝口。周恩来、叶剑英、聂荣臻等领导同志先后观看了演出,此轮演出现场观众高达2万多人。首都各大报纸纷纷刊登了剧照、歌曲,并发表评论,称之为“革命历史的颂歌”“激动人心,亲切感人”“受到了一次形象的革命传统教育”。
1961年12月至1962年2月,《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大礼堂演出,历时一个多月,观众达7万多人。这一年,上海市的文艺工作者按照空政文工团的思路,创作出了一部规模更大的节目,定名为《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
1964年7月13日,周总理访问缅甸回到国内,与陈毅副总理一起在上海观看了音乐舞蹈史诗《在毛泽东的旗帜下高歌猛进》。当晚,周恩来接见了艺术指导和部分主创人员,指出这次是特意来上海观看节目的,并表示想创作一台反映党的革命历史文艺节目的愿望,作为对内对外革命传统宣传教育。
周恩来回到北京后,立即找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周扬及文化部、总政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谈了自己的设想,得到一致赞同。1964年7月18日,周总理在国务院各部党组书记会议上说:在上海看了3000人的歌舞很动心,想在15周年国庆,把革命的发展,从党的诞生起,通过艺术表演表现出来。
1964年7月30日,周恩来在中南海西花厅召集开会,最后拍板决定大歌舞创作立即启动,争取在国庆节上演,并明确指出大歌舞也不可能把党史上的每次重大事件都搬上舞台,艺术需要集中,需要典型化。关于大歌舞的命名,是在1962年,时任总政文化部副部长李伟对《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这部作品的名称提出修改意见,认为该剧以大合唱《东方红》和葵花舞作结尾,最好定为《东方红》,这个建议报给周恩来总理并得到批准。
《东方红》随着孕育、酝酿的推进,正式进入起步阶段。在创作过程中,周恩来不仅针对节目安排与有关人员磋商,而且即便是一些小景观的布置,也要再三权衡,力求真实、完美。“中国革命本身就是一首壮丽的史诗,史诗要用史诗的写法。”周总理说。在《东方红》的创作排演中,周总理是名副其实的总导演。从作品主题的确立到艺术表现手法和原则的把握,乃至许多细节的处理、道具的使用、服装颜色的选择等,都倾注了大量心血。
1964年10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万人大礼堂里,周总理给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全体同志作党史报告时强调,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问题是文艺工作发展的至关重要的方向问题,还要求在演出中突出表现我们取得革命胜利的三个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彼时,新中国经过了一个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困难时期,摆脱了“大跃进”和困难时期阴影,1964年处于一个经济复苏、人民安康,相对稳定向上的新的历史时期。国家需要以文艺感召人民群众摆脱低落、沮丧的情绪,重新唤起人们热情,确立对未来的信心。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东方红》应运而生。
《东方红》一经问世,消息就不胫而走,迅速传遍大江南北。作为一个时代的最强音,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留给后人最具时代印记的标志性文化符号,具有了不朽的经典性。《东方红》演出成功后,周恩来曾说过:“《东方红》要演下去,它是用我国人民的血汗写出来的。”半个多世纪以来,《东方红》至今仍影响和激发我们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这部经典巨作,不仅活在舞台上,更留在伟大人民的心中。
《东方红》演出与原子弹爆炸成功相伴而行
1964年10月16日,《东方红》全体演出人员接到通知,下午中央首长要接见。当天下午5点,在热烈的欢呼声中,毛主席等中央领导接见了大家。照相后,在退场时,毛主席跟周总理咬了个耳朵说:要不要把那个好消息告诉大家呀?周总理笑着说:向大家宣布以后,全场的人都会高兴得蹦起来的!在陪同毛主席等领导人退场后不久,周总理回到大厅宣布:今天下午3点钟,我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了!并幽默地告诫大家:同志们,大家可以欢呼,可以鼓掌,你们要小心,可不要把地板跳塌了哟。周总理还要求大家暂时保几个小时的密,电台没有广播之前,先不要随便传播。《东方红》3000多演出人员,成了全国最早知道原子弹爆炸成功消息的人,甚至要早于新华社几个小时。
《东方红》当年的舞蹈编导之一薛守义,曾任济南军区前卫歌舞团艺术指导,多次荣立军功。据他回忆,当时周总理说了三个喜事,第三喜就是当天下午,“在我国西北某地,我们中国自己制造的原子弹,今天成功爆破了。这是我们中国自己的,自力更生搞的!”大伙一听大声欢呼起来,这才明白毛主席一直在等候这次原子弹爆炸的结果,所以接见时间才推迟了。后来发现,当时合影里,前排就座的,也有不少与原子弹爆炸相关的专家和领导,当时不认得。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面对着严峻的国际形势。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核垄断,党中央果断决定研制“两弹一星”,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作出了对中国安全和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1956年国家把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列为重点任务,1957年前苏联答应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等,1959年6月赫鲁晓夫在访美前单方面撕毁协定、撤走专家后,党中央决定自力更生搞原子弹。1962年党中央决定,争取在1964年到1965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点15分,中国自行制造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爆炸成功。距离苏联撤走专家仅5年,中国就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这一任务,“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这一成就有力地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政府发表声明:中国一贯主张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的,是为了防御,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中国政府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剧照
另一曲“东方红”直冲云霄
曾经苦难深重,如今意气昂扬。那是一个朝气蓬勃、激情燃烧的年代,也是一段英雄辈出、斗志昂扬的岁月。为响应毛主席“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1968年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钱学森担任首任院长。“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正式进入一个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领导的快速发展期。
尽管除经费,中国的老一辈航天人几乎“一无所有”——研制卫星所需生产、加工设备不足,测试、试验设备不齐,资源、人员短缺等,但26个部委、20多个省区市、1000多家单位抽调精兵强将参与集中攻关、无畏前行。有一项技术难题的攻克令人印象深刻:让卫星在轨道上奏响《东方红》。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介绍,科研人员制作了专门的乐音装置,用电子乐音的方式模拟出《东方红》乐曲,一开始试验时乐曲变调,后在口琴厂老师傅的指导下加上谐波,声音变得抑扬顿挫。
1970年4月24日,随着阵阵巨响划破夜空,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拖着巨大火焰,搭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直冲云霄。当年,许多人守在收音机前屏息凝神地收听乐曲。那个激动人心的场景,那段动人的旋律,至今让人无法忘记。《东方红》响彻太空,让全世界听到了中国卫星的声音。这也使我国成为继前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5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卫星的国家。
在那个大地复苏的春之夜晚,万籁俱寂。忽然,漆黑的天幕中,一颗小星星缓缓飞过,那就是新中国刚刚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2013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参加共青团“实现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团日活动。当谈到1970年4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遨游太空时,总书记站在“东方红一号”总装的历史图片前,深情地说:“我当时在延川县梁家河当知青,听到了发射成功的消息,非常激动!” 2020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回信,向他们致以诚挚的问候,并就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加快航天强国建设向广大航天工作者提出殷切期望。
从“东方红一号”实现零的突破,到如今打开空间站大门。每一个新高度都是一个新起点,每一次叩问都是下一次探索的新开始。中国必将奏响探索宇宙的新乐章,崛起中华民族精神的新高度!
雄伟壮丽的社会主义事业,凝结着一代代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付出与奉献,负载着无数先哲英烈的寄托与热望。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 “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展现着共和国文艺和航天科技在各自领域里的里程碑价值,凝聚起众志成城、生生不息、一往无前的磅礴伟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业,成为新时代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华民族为人类贡献的文明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