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在完成交接班、最后一次送别康复出院患者后,北京世纪坛医院主任医师丁新民挥手告别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离开这个他与病魔奋力鏖战65天的地方,踏上归程。
作为北京市属医院首批援鄂医疗队成员,丁新民是北京世纪坛医院医疗队领队,是武汉协和医院西院住院楼12病区的负责人,也是最先进入病区摸排情况的“先锋队长”。
白衣执甲——
第一班进入隔离病区的“先锋队”
一声令下,举国行动。1月24日,国家卫健委正式组派队伍支援湖北抗疫一线。北京世纪坛医院随即向本院医护人员征求意见,询问谁要报名支援武汉。
“当时,符合条件的都报名了,不符合条件的也抢着报名。”没有丝毫迟疑,丁新民立即填上了自己的名字。1月27日,一支13名医护人员组成的队伍,在丁新民的带领下,加入北京援鄂医疗队的战斗中,火速奔赴武汉疫情“主战场”。
北京医疗队的目的地武汉协和医院西院,是一家综合性医院,呼吸科只有30余张病床,早已住满。1月27日当天,武汉市发热门诊共接诊10702人,留观600人,形势非常严峻。为收治更多患者,医院临时腾空整个住院楼,改造为隔离病房。
实际改造情况却与北京医疗队的预想还有一定差距。改造后的病房缺少缓冲区,分区之间也没有硬隔断,达不到呼吸道传染病的收治标准。经过彻夜施工,住院楼12层初步改造成了包括清洁区、缓冲区和污染区的传染病诊疗区,设有50张病床,率先投入使用。
“当时,协和西院光发热门诊每天就有300多人就诊,留观室早已不堪重负。”丁新民介绍。接收病人,已容不得半点迟缓!谁来打头阵?丁新民没有犹豫:“我们世纪坛医院先上!试着给大家理清患者诊治流程!”
1月29日,从下午三点半到晚上七点半,4个小时之内,3名医生共收治了13名病人。按照常规检查方法,全面了解患者身体状况,下一个病人要等很久。救命要紧!曾经作为军医参加过地震、海啸等救援行动的丁新民,决定采用“分类检伤”的处理方法,先分出轻重缓急。对重症及危重症患者立即给予氧疗等生命支持。待每名病人安排妥善后,再详细诊断,完善治疗方案。“这不仅能够快速应对大量涌进的病人,而且也能尽快安抚患者情绪。”一名协和西院医生说。
“刚从北京来,我们对当地也不熟悉。打仗,得派个先锋队摸摸情况。”丁新民说,他们要捋清流程,更要积累经验。
离开隔离病房后,丁新民立即整理了如何应对大量涌入的患者、如何与协和西院医护人员配合等7条经验,发到微信群里供医护人员参考,还细心地说,深蓝色边框的护目镜容易起雾……“丁主任推荐的一些方法,大大提高了救治效率,到现在我们仍在使用。”协和西院耳鼻喉科主任张小萌说。
走出隔离病房,丁新民医生脸上留下了口罩的勒痕。
医者仁心——
“拼了命也让你活着走出医院”
丁新民最初设想先接收几个轻症病人,测试隔离病房运转是否顺畅。谁知第一个病人就是抬进来的,其他12人也均为重症或危重症,这给了丁新民和队员们一个“下马威”。
他清楚地记得进入隔离病区的第一位患者——58岁的闫女士。她被推进病房时,手指血氧饱和度不到60%(正常需在90%以上),全身发紫,心率每分钟快到130多次。医生跟她讲话,她只能大口喘气,基本不能言语。
当务之急,是尽快让病人吸氧!
罩上给氧面罩要扶住患者的头部,患者剧烈咳嗽时,带有病毒的气流和飞沫直接对着医护人员面部冲来,稍有不慎就会粘黏在面部防护装备外,危险可想而知。而且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人就像在闷罐中,随时都有缺氧的可能。还没动几下,汗水就浸透了里面衣服。危险和困难面前,丁新民和队员们仍然快速完成了患者的急救。半小时后,闫女士生命体征稳定下来。“再晚一点,真就来不及了。”丁新民感慨道。
除了应对急救中的各种意外事件,丁新民遇到的又一个困难,是安抚患者恐惧焦虑的情绪。
“武汉人脾气硬。”疫情早期,武汉医疗资源严重不足,很多病人没有得到及时救治,有的还亲眼见到周围人痛苦离世,巨大的心理创伤之下,难免产生应激反应。丁新民不止一次撞上当地人的“硬脾气”,“有时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
第一次进入隔离病房时,穿上防护服的医护人员互相难以辨识,当时有人随口问了一句,有事找谁?丁新民答:“有事找我!”这四个字,也被大大地写在了他的防护服头套上,也给刚入院的患者带来了安慰和希望。
为了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丁新民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建立信心。患者王女士的病情非常严重,当她得知父母因罹患新冠肺炎相继去世,连续几天不睡觉,完全不配合治疗。眼见着患者病情一天天恶化,丁新民便故作生气地批评她:“只要还有1%的希望,我就会全力救你,你要不配合,就连一点希望都没了。你把命交给我,我拼了命也会让你活着走出医院啊!”这番话真的起了作用!王女士渐渐从悲痛中缓了过来,在丁主任的细心救治下,她也逐渐康复。
“医护人员对病人多一份关心,患者便能体验到医生真的在帮他,他就会更好地建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丁新民对患者始终如一地耐心、用心。
接诊第一周,北京医疗队累计收治了185名患者,其中97%是重症和危重症的患者。争分夺秒的战斗,耐心细致的安抚,每天都在上演。
直面生死——
平安归来,一个也不能少
穿上战袍,就是战士。除了每天牵挂着在院患者的身体状况,丁新民最担心的,是医护人员的安全。当时,协和西院已经出现医护人员感染的情况,保证北京世纪坛医院的13名队员平安健康归来,是与救治病人同等重要的任务。
“猴服”,是北京医疗队对防护服的戏称。它既是白衣战士的铠甲,也因外侧接触受污染空气,存在感染医护人员的风险。由于在平时诊疗工作中很少用到,一些队员还不掌握穿脱技巧。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步骤,是把受污染的外侧,向外翻着卷裹起来,如果不小心蹭到内穿衣物,又会增大感染风险。
进入隔离病区前,从防护服的穿脱,到口罩固定带位置的调整,再到护目镜与防护服的贴合衔接,丁新民带着队员们一个一个预演。起初,大家对穿脱流程还不熟悉,一直反复练习到深夜,直到完全合格,才可以进入隔离病区。
丁新民还特别叮嘱医护人员注意与患者的接触方式。医护人员“中招”的最大风险,在于与患者的正面接触。通常情况下,护士都是面对仰卧的患者采血或输液。如果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正在操作的护士无疑就会暴露在巨大的危险中。丁新民很早就注意到这种情况,暖心的他,不仅想出让护士与患者脸部同朝向的侧身位采血法,还将其绘制成简笔画示意图发到微信群里,让更多的医护人员及时掌握,最大程度减少被传染的风险。
“从北京出发前,原本计划第一批医护人员在武汉支援半月后,轮换回京。”丁新民回忆道,但是首都疫情防控压力也大,队员们都主动放弃轮换,希望在武汉防疫一线,坚持到疫情结束的那一天。3月17日,随着武汉部分定点医院有序腾空,23名重症及危重症患者陆续转入北京医疗队病区,他们又迎来了第二轮接诊高峰。三个病区,还有140多名患者在接受治疗。
寒冬已过,春暖江城。从最初的床位紧张,到援鄂医疗队陆续撤离,再到病区清零,丁新民见证了武汉疫情防控形势日渐向好的转变。他在微信朋友圈里写道:“一天一天的坚守,就是为了所有人都能平安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