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浙右之上游,控鄱阳之肘腋,制闽越之喉吭,通宣歙之声势”,川陆所会,四省通衢。衢州,浙闽赣皖四省边际中心城市,南孔文化发源地,一座最有礼的城市。
南孔圣地|追寻清廉衢州的根与脉
衢州市区新桥街上,红墙黛瓦的孔氏南宗家庙,掩映着800多年前孔子大宗南渡的历史,绵延着孔子嫡传后人的血脉,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东南阙里、南孔圣地”的美誉。
衢州孔氏南宗家庙。 许军/摄
衢州人至今记得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对南孔文化的深深牵挂:“衢州历史悠久,是南孔圣地,孔子文化值得很好挖掘,大力弘扬,这一‘子’要重重地落下去。”
南孔文化,始于“大宗南渡”。南宋建炎三年,孔子第四十八世嫡长孙衍圣公孔端友率族人随宋高宗南渡,寓居衢州。至元世祖忽必烈诏令孔子第53世孙孔洙“归鲁奉祀”,孔洙让爵北孔。由此,孔子嫡长孙一脉居住在衢州这块山清水秀、田园广袤的土地上,或著书立说,或传道授业,由庙堂入民间,南孔文化逐步形成、发展和兴盛;由此,孔氏南宗所倡导的崇学尚礼、义利并举、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深深影响了吴越江南,不仅对程朱理学等儒家新学派的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还孕育出南孔清廉文化独有的中正风骨、有礼根魂。
儒家尚礼、崇德、重仁,儒家学者在探讨人生之道、为官之道时,注重身行道德,追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强调做人必须修身立德,为官正己方能正人。每入衢州孔庙,都会随门票获一本微型版《论语》。翻阅仅有手掌大的《论语》,“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克己复礼为仁”,早已耳熟能详的字句,囊括的是孔子清正廉明的执政理念。孔子认为,官吏们必须修养心性,端正身行,为民众树立好的榜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如此方能治理好国家。孔子的修身立德、正己正人的官德论,为后世儒者所继承、发展和弘扬。
位于孔庙东轴线上的孔氏家塾,有一名曰“问己”的匾额,对联为:敩之习之温之乐之好之读书百年;仁欤义欤礼欤知欤信欤修己一生。遥想800多年前,南宗孔氏子弟每日入家塾进学前,都将此训收于眼底、默读于心:读书与修身均为坚持一生的事业,修身要做到仁义礼智信,而清廉是其中的重要内涵。
孔府内,一幅画作历经百年,至今留存。画中一神兽形似麒麟,孔氏族人称其为“贪”:贪兽贪得无厌,欲将日月星辰、金银珠宝吞入肚中,然撑死了自己。这无疑是莫大的警示。孔府将此画置于内宅,是为告诫子孙以此为戒,万勿贪赃枉法,切记保持廉洁奉公的为官之道。
儒家历来重视官吏道德的问题,要求为政、执政的各级官吏,必须十分注意道德与言行操守,不可行贿受贿、贪赃枉法、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更不可欺民罔民、为害百姓、伤及众生,这不仅是为官之德,而且是立身之本。基于这种认识,南孔文化中对从政者的廉洁与道德有着较高的要求。衢州孔庙东南侧的中国儒学馆,典藏着诸多儒家典籍,藏品中不乏体现清廉思想的精论。无论是论语墙上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抑或是《礼记》的“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乃至作为展品“公明廉威”门匾,都强调做官为吏者,要“以廉为先”,且“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职”“负其责”。
衢州孔氏南宗家庙中的《大同篇》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衢州市孔管会提供)
孔府中,还有这么一副对联:“雪映梅花知品格,霞明凤尾见词章。”雪花飘飞,红梅绽放,这便是苦寒天气中的风骨,为人为官,亦应有如此风骨。字迹峥嵘,抚之每每喟叹。孔洙让爵而获得元世祖“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后”的盛赞,南宗孔氏在传统儒家清廉文化的基础上,再倡寒梅风骨,又丰富儒家义利观,提出“以义统利”“以义为本”,主张从政要为人多讲公和义,少谈私与利,立身为人应“宽而不慢,廉而不刿,辨而不争,察而不激,直立而不胜,坚强而不暴,柔从而不流,恭敬谨慎而容”,为清廉注入了中正之意。
自南宋后,南孔文化成为衢州最具辨识度的文化标志,清廉文化随传统儒学在衢州这片沃土,得到了进一步滋养,在南孔文化中代代传承。衢州百姓在千年儒风沐浴下,于血脉中根植了诚信、仁爱、友善的清廉因子,耳濡之、目染之,笃行之、传扬之,因而造就了一批爱民为民的亲民官吏。(作者:衢州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 蔡旭昶)
衢州有礼|书写清廉衢州的古与今
衢州作为南孔文化的发源地,在长期传承积淀中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符号——“有礼”文化。礼从心生观照自我,礼遇天下兼济苍生,“有礼”文化延脉千年,承载着衢州的历史,体现了衢州的品格。
作为“铁面御史”赵抃的故里,“有礼”的衢州在历史上亦盛产清廉官员。南宋后,衢州文脉振兴,一举摘得“状元之乡”“进士故里”的桂冠,这些状元进士多为廉臣。
一
阳春三月,衢南江山清漾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纵横阡陌尽处,深深巷道中,有一处名为“大墙弄”的巷子,历经几百年的岁月洗礼,依然完好地保存着。大墙弄得名于明代礼部、吏部、刑部三部尚书毛恺。
相传,毛恺在担任刑部尚书时,他的家人建新屋舍,因界址问题和邻居起了纠纷。家人写信希望毛恺能跟县衙打招呼,由官府出面使邻居让步。收到信后,毛恺却劝家人主动把宅基地退后了三尺。邻居因毛恺的礼让而大为感动,也主动把围墙退后了三尺,于是就留下了这条宽六尺的大墙弄。
一条大墙弄,见证了毛恺公道宽广的胸怀。毛恺出仕四十余年,为官二十四任,恪守清廉公正之“礼”,自奉简约,布衣瓦罐,饭常蔬食,然善政惠民,执法如山,刚正不阿。
二
清漾往北54公里,北依素练常山江,南映金黄菜花田,是为常山樊家村。樊家村口修有“却金亭”,村中存有明代“尚书牌坊”,以纪念明朝南京刑部尚书樊莹。
“持身廉洁、用法明慎”,是为樊莹之“礼”。弘治十六年(1503),他授都察院御史巡按云贵,因一举罢撤1700多名不称职的文武官员、贪官污吏而名载《明史》,人赞曰“身骑猛虎还从容”。他出使西川,当地官员几次进献财物而坚决不受,当地人用其拒收的金银财物建起一座亭子,命名为“却金亭”以纪念。樊莹“一身端为万民忧”,逝后得谥“清简”,其清廉之礼,也随他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三
悠悠衢江水,烟波浩渺东流去。
衢江下游的龙游县溪口镇石角村,“南渡名宰”余端礼生于斯,魂亦归于斯。
南宋庆元元年发生大饥荒,安徽、浙江请钱请粟于朝廷赈灾救荒,仅城中饥民达十一万二千余户,请赈贷钱数额达数万万之巨。当时米价昂贵,斗米达千钱。时任右丞相的余端礼奏请宁宗皇帝,得准贷钱、发太仓之粟降价以粜,到庆元二年秋成,拯救饥民无数。余端礼又请于朝廷,力主将“身丁”“丁绢”等杂税十种悉数免去,五州父老感极而泣。余端礼在地方、朝廷任官四十余年,轻徭薄赋,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997年冬,文物部门对余端礼墓进行抢救性挖掘。不少百姓猜测,其墓葬中必有不少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结果却令人大吃一惊,余端礼墓只一方记叙生平的墓志。
岁月呼啸,衢江汤汤,清风有礼几春秋。衢州史上出廉吏,多清官,他们的事迹,足以照亮历史的天空。(作者:衢州市作家协会主席、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 许彤)
铁面御史|琴鹤清风传千古
衢州显忠坊的钟楼西侧,有一座质朴的古代庙宇——清献祠,又称赵抃祠。
清献,这是北宋王朝封给衢州杰出的政治家,官位高至参知政事、太子少保赵抃的谥号,后人尊称之为“清献公”。赵抃在御史任上,对有不法之事的权贵宠臣,弹劾不避,毫不容情,声称凛然,故有“铁面御史”的美誉。赵抃一生恪守“良田万顷,日进两升;大厦千间,夜眠八尺”的座右铭,坚持清廉自守,他在白天做过的事,定要在晚上焚香告天,自诫不可告人者不为,不可告天者不为!这种自律修成的浩然正气,正是京师号之为“铁面御史”的根本原因。
赵抃治蜀善政,以匹马琴鹤,四莅成都,为民亲民,颇有治绩。百姓闻赵公来,男呼于道,女欢于灶,以“中和之政”享誉政坛。在蜀中,赵抃提出了“三廉”的清廉理念:首先要廉于自身,从自己做起;其次要廉于职务,不能利用手中权力谋取私利,要干净干事;最后还要廉于社会,提倡节俭,反对奢靡。赵抃游宦官场四十余年,从来都是仅“一琴一鹤自随”。
“铁面御史”赵一琴一鹤雕塑。 陈晶/摄
赵抃晚年辞官还乡颐养天年,他在衢江之滨修建了濯缨亭,写下一首《退居》诗,“亭上秋登远目明,濯缨诚不是虚名。晴波一片如铺练,浮石江心彻底清”以表明心志。
赵抃平生“不治产业”,据《衢县志》记载,赵抃还乡后,三间“高斋”所居甚隘,族中弟侄想要取悦于他,以重金购买了相邻的屋舍给赵抃为居所。赵抃听说并不见喜,说:“吾与此翁三世为邻,何忍为此!”命族侄立即退还邻居的住屋,赔礼道歉,并且不许索还买款。
赵抃致仕后第六年回到曾任知州的杭州,得知消息的杭州百姓涌向街头,夹道欢迎,如同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人心所向,千金难买。
“衢山苍苍衢水碧,四千年中一瑰硕。”赵抃德厚流光,其清正廉明、高风劲节的故事,如衢江之水,绵延流长,后人永远铭记。(作者: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衢州市地名文化研究会会长 刘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