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5年第05期

社论

坚定打赢反腐败这场总体战的坚强决心

要闻

中央政治局委员  书记处书记  全国人大常委会  国务院 
全国政协党组成员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
向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述职

李希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常委会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   以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
发展新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李希在“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建设年”行动
动员部署会议上强调
勇于自我革命   坚持守正创新 
不断提高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法治化正规化水平

要文

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次全体
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新时代  新指南

坚决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 
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
——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上的
重要讲话精神

专题

贯彻落实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

以信访举报工作新成效为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
作出新贡献

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推进新征程案件审理工作
高质量发展

加大跨境腐败治理力度   为打好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总体战
提供坚强保障

特稿

把四次全会部署要求领会落实好

强化政治监督推动改革落实落地

综合发挥党的纪律教育约束、保障激励作用

着力推动正风反腐一体深化

持续深化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以“两个维护”为根本指向深化政治巡视

深化落实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任务

强化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

着力推动纪检监察铁军建设再上新台阶

兰台论策

纪律教育必须常抓长抓深入抓

分层分类保精准“滴灌”

深化细化促入脑入心

代入自身防“看客”心态

正风反腐在身边

福建南平写好“三茶”大文章——
呼吸之间飘逸茶香

茶与廉

“三茶”统筹发展的南平实践

名城话廉

焦作  山水承廉脉  怀川风正清

实证纪法

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如何根据《条例》理解把握履行全面从严治党
主体责任不力问题

第三人介入情形下的贿赂行为如何定性

知行话题

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他律转化为自律

评论

让腐败新型不“新”隐性难“隐”


焦作 山水承廉脉 怀川风正清 

叶春龙  魏媛

1

  焦作,古称覃怀、河内,又称怀川,这里北倚太行之固,南控虎牢之险,风云际会,群贤辈出。“百代文宗”韩愈生于此地,文风官德青史留名;“春蚕到死丝方尽”的李商隐,堪称怀川诗人群落的沧海明珠。清官廉吏的故事至今在焦作流传,实干为民的楷模始终为怀川人民所敬仰,廉脉悠悠在焦作山水中发扬传承,廉洁文化在怀川大地上凝聚力量。

  焦作市城区风光。

  历览前贤,清廉品格世传颂

  从《周礼》开始,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化,都把“廉”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在焦作这片土地上,孕育出的杰出人物灿若繁星,其中,涌现出来无数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清官廉吏,他们的高尚情操为怀川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焦作孟州,北依太行,南滨黄河,是河南省千年古县,也是“百代文宗”唐代政治家、文学家韩愈故里。孟州韩愈墓,简称韩园,位于孟州市洛常路北侧韩庄村,它坐北朝南,坐落在紫金山半坡之上,南边不远处即是黄河。韩园内,唐柏巍巍、香火长续,寄托着孟州人对韩愈的爱戴与尊敬。在其位,谋其事;居其位,死其官,是韩愈从政的基本准则,他毫不含糊地将其贯彻到自己一生勤政廉政的宦途之中。韩愈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因上书《谏迎佛骨表》,劝谏唐宪宗不要迎佛骨,以免劳民伤财,荒废朝政,宪宗大怒,贬韩愈到潮州任刺史。韩愈治潮期间,释放奴婢、发展农桑、兴修水利、创办学校,他的功绩在潮州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丰碑,以至于街道名昌黎,江山改姓韩。千百年来,韩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以民为念,“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治豪情,至今仍是为文为官的一面明镜。

  作为黄河文化之乡的焦作武陟县,因得天独厚的黄河文化资源,在中原文化历史上熠熠生辉。“却金本是寻常事,凛凛清风直到今,若使仕途贪者少,夷齐名姓亦消沉。”这是武陟名吏何瑭有名的诗作《过却金馆》,这首诗反映出了何瑭对清官的敬仰,而他本人也是怀川儿女的清廉楷模。何瑭,明代著名的文学家、理学家,曾官至南京右都御史。《明史》记载何瑭“里居十余年,教子姓以孝弟忠信,一介比严”,他在病重期间,教育子孙勤俭持家,将平生积蓄的五千两俸银,三千两修建书院,两千两周济穷人,并扶病写下:“吾儿强胜我,要钱做什么;吾儿不胜我,要钱做什么。”何瑭去世以后,他的儿子请来石匠,把四句话刻在墓碑上,被后人称为“要钱碑”。

  焦作温县,地处河洛汇流之处,这里因太极拳发源地而驰名中外,因怀药之都而闻名遐迩。在温县的南保封村,有一座故居,世人敬仰。晚清名臣李棠阶生于此,长于此。李棠阶官至太常寺少卿、工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曾事道光、咸丰、同治三朝,被称为三朝元老。李棠阶为官刚直不阿,嫉恶如仇。在惩治两江总督何桂清时,他力主严惩,以整肃纲纪。他对家人子女要求严格,常教导子女:“应得之财肯少得,则有余步;非分之财一苟得,必有后患。世之好占便宜者,皆自求祸也。”临终时,李棠阶身盖家纺粗布被子,账房仅存纹银三两,因为官清正,被后人称为“李青天”。

  位于河南省焦作市的唐代文学家韩愈墓,简称韩园。

  踔厉奋发,战天斗地慨而慷

  焦作,因煤而兴,因煤而城,历史上又称“煤城”。如今,在焦作中站的王封矿西大井,以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历史事件为背景创作的《井口怒吼》情景剧每天在这里上演,这里就是焦作“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发源地。

  早在1918年3月,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等人就曾到焦作煤矿进行过社会考察,从1922年到1925年,中共中央先后委派共产党员童昌荣、刘昌炎、罗思危等,来焦作建立党组织,在煤矿成立工会,开办工人夜校。1925年5月30日,“五卅”运动爆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焦作逾万名煤矿工人坚持罢工斗争8个多月并取得胜利,其罢工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为焦作现代革命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焦作第一个党组织也在这次罢工中成立并迅速星火燎原。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青年》上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给予焦作煤矿工人和这一时期全国各地罢工运动极高评价:“我们看四年以来的罢工运动,如海员罢工、铁路罢工、开滦和焦作煤矿罢工……就可知工业无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所处地位的重要……所以他们特别能战斗。”至此,“特别能战斗”精神成了焦作人民的精神之炬,成了整座城市的红色基因。

  位于焦作修武县境内的云台山,兼具北方山水的雄浑和南方山水的灵秀,被称为八百里太行的闪耀明珠。登临云台山,北望太行深处,巍巍群山,南望怀川平原,沃野千里,不仅使人顿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还可以领略到“人定胜天”的人间奇迹。在刀劈斧砍般陡峭的山岭之间,19条隧洞如阶梯般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如巨龙盘绕,穿行山峰之间,隧洞内,奇石嶙峋;隧洞外,层林尽染,因此,人们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叠彩洞。

  20世纪60年代,世代被大山封闭的修武县一斗水村,“鬼不走、鸟难飞、猴难攀”。一斗水村村民选择“宁可干死、累死、绝不困死”,在村党支部书记郭麦旺的带领下,开始了劈山开路的艰苦历程,在没有工程机械、运输设备,物资短缺的条件下,打钎凿石、手拉肩扛,两只脚板走绝壁,一根扁担做后勤,经过前后20年,打通了19条山洞,修成了总长度超过4000米的隧道公路,被称为“中国少有,世界罕见”。

  林州有个红旗渠,修武有个叠彩洞。今天,叠彩洞仍是晋豫来往的交通要道,是云台山景区的奇绝景观,它不仅丰富了焦作“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内涵,而且融入了焦作的精神血脉,薪火相传,赓续绵延。

  位于河南省焦作市的云台山风景名胜区。 贾蓝/摄 

  继往开来,战斗精神永赓续

  大山大河,书写焦作传奇;大公大德,续写焦作廉脉。

  焦作作为南水北调唯一穿越中心城区的城市,从南水北调焦作城区段总干渠征迁,到依干渠而修建的天河公园完美呈现,焦作人民践行和弘扬南水北调精神,以“忠诚担当、顽强拼搏、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赋予“特别能战斗”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成为焦作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河南篇章中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强大动力源泉。

  新风正气润怀川,铁纪护航促发展。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焦作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坚决扛起“两个维护”重大政治责任,围绕中心大局,聚焦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乡村全面振兴、生态环保、粮食安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等重大战略部署和政策要求,持续推进政治监督具体化、精准化、常态化,探索创新专项监督工作机制,紧盯在贯彻重大决策部署中落实不力或不落实情形,制定“不落实”负面清单,严查背后的责任、作风和腐败问题,以利剑高悬、自动触发问责的方式,压责任、正作风、促落实,确保政令畅通、令行禁止,实现政治监督聚焦聚力、保障落实见行见效,以有力监督为中国式现代化大局清淤除障、保驾护航。

  清风徐徐,廉洁花开。焦作市连续8年持续推进“廉洁从家出发”工作,从廉洁家风入手,大力挖掘和弘扬本地优秀家风文化,组织领导干部及家属参加家风教育,广泛开展行业性系统性创建活动,推动健全完善一批权力运行公开规范高效的制度机制,培育42处廉政教育基地,建成一批清廉机关、清廉企业、清廉学校、清廉医院、清廉村居、清廉社会组织、清廉家庭示范点,成功举办两届“廉洁从家出发”成果展示和清廉建设示范点培树成果展示活动,形成上下贯通、纵深推进全领域清廉建设的联动格局,不断擦亮焦作建设的“清廉名片”。眼下,从繁华城市到宁静乡村,从政府机关到企业车间,从普通家庭到中小学校,以“廉洁从家出发”为抓手,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在焦作持续推进、次第铺开,日益浸润党员干部群众的心灵。

  历史见证逐梦足迹,时间镌刻奋斗荣光。焦作正以“特别能战斗”的精神和勇于开拓创新的时代担当,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设大潮中勇立潮头、奋勇争先,谱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作者单位:河南省焦作市纪委监委)

  大型红色经典戏曲《杨介人》演出实景。

  【链接】一位共产主义者的家书

  “咱们中国人要不想法子把洋人们打跑,咱们都成了洋奴了。你的儿子在外国亲眼看见洋人戴着钢盔、刺刀和大炮、洋枪,到咱中国去了。你的儿子,要大大的与洋人作个对头。”

  这是一封来自烽火岁月的家书,字里行间充满家国情怀。这封家书的作者叫杨介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焦作籍革命烈士。1919年12月,在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杨介人成为河南省第一批赴法勤工俭学留学生,同聂荣臻等158名热血青年远赴万里,寻求救国救民真理,1923年6月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为自己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而自豪,给远在祖国的母亲写了一封豪情满怀的家书。

  杨介人在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中,负责京汉铁路从新乡到邢台、道清铁路从道口到焦作这一地区的工人、农民和学生运动。1925年6月,为声援“五卅”运动,杨介人参加并领导了持续8个月的焦作煤矿工人大罢工,不仅动员焦作附近的沁阳、修武、武陟、获嘉等县群众支援,还从安阳等地派代表团到焦作支援,最终取得了斗争的胜利。1928年,杨介人为了反击蒋介石、汪精卫的反革命叛变,组织了两次武装暴动,后失败被捕,在开封监狱,他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无怨无悔。1936年12月30日,杨介人因组织越狱暴动未成,被反动派残忍杀害于河北保定监狱,就义时年仅37岁。(毕芳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