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2年第01期

社论

在新的伟大征程上继续勇于自我革命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新时代 新指南

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着力把监督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在贯通融合中提升监督治理效能

大处着眼细处着力强化政治监督

让“一把手”用权受监督干事打头阵

深化改革构建“一盘棋”监督格局

在监督融入治理上发准力见真章


图说纪事

能源保供三冬暖


特别关注

回眸2021 持续深入正风肃纪反腐

一严到底——主基调不变 震慑力常在

持之以恒——永远在路上 常吹冲锋号

实事求是——守好生命线 激发正能量

系统施治——统筹一盘棋 奏响协奏曲


正风深一度

回眸2021 治“四风”树新风见闻录

没有烟酒茶也能办成事

从“群里看”到“实地走”

盯住“四卡一包一局”治“四风”

锲而不舍纠“四风”  


正风反腐在身边

回眸2021 我们的获得感

为学生减负也为家长松绑

医院领导上门退还住院费

盼了八年的路修好了

小企业走出“用工荒”

老上访村的新面貌

好作风温暖“星星的孩子”


书记说纪

回眸2021 纪委书记的履职故事

“查、改、治”并举催生新貌

用暖心找回初心唤醒公心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小新说纪

回眸2021 新法规带来的新变化


特稿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第二批执纪执法指导性案例

某区纪委监委环保问责简单泛化案

崔某骗领财政惠民惠农补贴资金案

沈某公车私用、私车公养案


一得之见

守正创新推进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永葆共产党人的风骨气节胆魄

干部“不粘人”是一种可贵品质


广角

北京房山区 党建引领锻造纪检监察铁军

福建漳州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监督检查

山东临清市  加大处置力度化解基层信访难题

安徽潜山市  紧盯营商环境痛点难点靶向监督

江西赣州南康区  抓好巡察反馈意见整改情况测评


实招集萃

云南昭通市 点穴把脉促问题真解决

江西井冈山市 片区协作机制助力乡村振兴

甘肃东乡县 大数据助推监督更有力


明德风苑

王大中 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核能事业


七七草杂谈

当官敛财必受其害


知行话题 形势任务谈

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三个角度


评论

把假日“节点”作为作风“考点”



襄阳:一江碧水颂廉韵 千年古城扬政声

陈新剑

1

  季春时节,在清澈的汉江和古老的城池之间,回荡着“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诵读声,这是人们熟知的唐代襄阳籍诗人孟浩然的《春晓》。许多人知道襄阳这座城市,往往也是从这首诗开始的。襄阳这座城市不惟有诗歌的流光溢彩、战争的金戈铁马,她还是一座文化多姿多彩的城。其中清正廉明、勤政爱民的文化精神就是古城一抹靓丽夺目的光彩。

  襄阳临汉门   赵兴沛/摄

 

淡泊守初心  勤政甘清贫

  在襄阳城西有一处名胜古隆中,相传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的躬耕成才之地。这里“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无数中外游客怀着对诸葛亮这位先贤的敬仰之情而来。“古隆中”石牌坊横枋上镌刻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出自诸葛亮《诫子书》,是他对儿子诸葛瞻的告诫,更是他自己砥砺一生的信念。

  在绿树掩映的隆中山间,武侯祠、三顾堂以及一处处文化遗迹,幽雅深致。诸葛亮从一个十七岁的翩翩少年到二十七岁出山,其间躬耕苦读、励志成才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移步至“隆中书院”,展厅里复制的诸葛亮的信函和奏表文字,为我们打开了解诸葛亮的另一扇门。一封诸葛亮写给李严的信中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除了俸禄,他家里没有余款,妻子连件像样的换洗衣服也没有。作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家境如此清贫,不得不叫人赞叹。而在《自表后主》中,他写道:“初奉先帝,资仰于官,不自治生。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按照三国时期的官俸制度,“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是一个很低的数字;“随时衣食,悉仰于官”,自己的衣食也都是靠官俸维持;家里不做别的生计,也不依靠别的收入发财致富,去世之后也要做到“内无余帛,外无盈财”。读到此处,不能不感佩一代名相守身自律、廉洁奉公的高尚节操,令人顿生仰止之情。

  我们熟知的往往是诸葛亮的羽扇纶巾和神奇智慧,隆中书院的这一展厅,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守身自律、廉洁奉公的万世楷模和典范。他用“淡泊明志”的初心,贯穿生命的始终,实现了他清正廉洁的政治理想。

  襄阳古隆中   赵兴沛/摄

 

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襟

  襄阳城南有山名曰“岘山”,自西向东十里青山环抱古城,其东叫岘首。这岘首山风景秀美,在中国历史上声名显扬,引得数不尽的文人墨客登临咏赞。究其原由,是因为这座山和一个人的名字连在一起,那就是西晋征南大将军羊祜。

  羊祜出镇襄阳之初,江汉间由于连年征战,赤地千里,民不聊生。他率军开荒屯田800余顷,不但充实了军粮,而且使百姓安居乐业;他大力兴办学校,教化民众;生活简朴,家无余财,而且常常把自己的俸禄赏给百姓军士,深得军民之心。为了做伐吴的准备,他以德怀柔,使对峙的敌方,也佩服其勤政爱民之德。最终,他苦心制定的灭吴方略,在他举荐的继任者杜预任中得以实现,结束了汉末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状态,使中国重归一统。咸宁四年,由于积劳成疾,羊祜在京城述职期间去世,消息传到襄阳,百姓罢市痛哭,街巷悲声相属,连绵不断。此后,为了避羊祜的名讳,襄阳人把房屋的“户”都改叫为“门”;为了纪念他,还把岘山群峰中的一座山叫作“羊祜山”,并在羊祜生前喜欢游息之地岘首山建庙立碑。此后每逢时节,襄阳百姓都会祭拜他,睹碑生情,莫不流泪,因此称作“堕泪碑”。数百年之后,孟浩然在《与诸子登岘山》中也不禁长叹“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范仲淹在《寄题岘山羊公祠堂》诗中也写道:“休哉羊叔子,辅晋功勋大。化行江汉间,恩被疆场外。中国倚而安,治为天下最……公乎仁泽深,风采独不昧。于今堕泪碑,观之益钦戴。”

  羊祜的仁德风范,流芳后世、影响巨大,细检中国的山名,名叫岘山的不下10处,足见羊祜勤政爱民的文化精神跨越时空的魅力。

 

谁知尚书弟  家贫无余财

  “真清啊!”到襄阳的客人们面对汉江,往往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这句赞叹。自古以来,汉江就以其“清”赢得了许多诗人的吟诵。李白赞道:“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苏东坡在《汉水》中叹道:“襄阳逢汉水,偶似蜀江清……过之不敢慢,伫立整冠缨。”他说襄阳的汉水和蜀地的江一样清澈,当我到了江边,不敢轻慢,而下意识地恭敬地站立在那里,整了整帽子以示尊敬。这不唯是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更是他对政治清廉的期盼。

  历史上,襄阳还有一位清廉如水的官员,他叫方岳贡。他的家乡谷城在襄阳汉江的上游、一个山水环抱的秀丽小城。明崇祯年间,张献忠占据谷城时,听说居民方岳宗是松江知府方岳贡的弟弟,以为他沾哥哥的光,家境肯定殷实,就借故把他拘禁起来,要他出钱助饷。方岳宗大呼“家贫无余财”,张献忠哪里肯信,派兵上门搜查,结果正如方岳宗所说,家里除了书籍、散碎银子之外,被方岳宗认为最值钱的,就是兄弟俩的一堆来往书信。见此情景张献忠顿生敬意,释放了方岳宗,并修书一封,让方岳宗的家人把信送到松江,他在信里面坦率地说:“使为官者人人皆如我公,百姓不受朘削之苦,献忠何能起事?”并且说他知道方岳贡不会回信,他也不希望得到回信。

  一个地方要员的弟弟家竟然清贫至此,以至于能够叫一个农民军领袖自愧自省,足见清廉是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也是令一切敌人胆寒的力量。

  大北门码头   邓少宏/摄

 

郑公堤尤在  民不能忘之

  汉江穿襄阳市区而过,南边古称襄阳,江北称樊城。樊城从古至今都是繁华的商贸之区。清中期,樊城有20余个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业会馆和几十个客货运码头,正是“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樊城之所以繁华,答案就在护佑着江岸的青石大堤上。

  清道光八年,郑敦允任襄阳知府,了解到汉江水患让樊城“堤岸日圮,富庶渐减”,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商业发展受到巨大威胁。此前几任知府都未能成功建石堤,是郑敦允“持之以决,恪之以诚,赴之以勇”,力排众议,凝聚士民之心,才“议甃石堤四百馀丈,二年而成”,“障狂澜而奠民居”。1831年,一场“亘古未有”的大水让所筑石堤塌陷过半。事实上,根据后来的光化县知县陆炯在《新建郑公祠记》中所撰,如果不是有他修的石堤捍卫,樊城受灾会更加严重。但已调署武昌粮储道的郑敦允仍感到是自己失责,执意要求回襄阳修堤。襄阳人听说郑敦允要回来,“走迎三百里,日夜牵挽而至”。郑敦允回到襄阳立即投入到大堤的修复工程之中,牢固的大堤让樊城人永蒙恩泽。第二年正月,郑敦允因积劳成疾,以生命谢任于襄阳。襄阳百姓悲痛万分,“民哭公,如哭私亲”。在他离世3年后的秋天,各方人士自发捐资在汉江北岸修建了郑公祠,并留下“民不能忘”的石匾。后人把郑敦允修建的大堤命名为郑公堤。

  今天,郑公堤依然雄伟屹立在樊城江岸,“民不能忘”的石匾并未因岁月的流逝而磨灭。它仿佛在告诉人们:为官心中有民,民便永不能忘。郑敦允忠于职守、敢于担当的为民精神,是留给我们的丰厚精神遗产。(作者:湖北省襄阳市旅游学会会长)

 

 

【链接】刘弘任人唯贤

  西晋永兴年间,镇南大将军刘弘因讨伐张昌之乱,都督荆州诸军事,驻节襄阳。叛乱平定之后,刘弘请求补选官吏,惠帝听从他的请求。于是刘弘以功劳德行为准,根据他们的才能而补授职务,颇受朝中舆论赞赏。他推荐有功将领皮初补任襄阳太守,以及其他多人担任荆州各地官员。朝廷以为皮初虽有功,但襄阳是名郡,名器宜慎,不可轻授皮初,就提议让刘弘女婿夏侯陟为襄阳太守。可是,刘弘并未因朝廷任命他的女婿为襄阳太守而高兴,反而说:“夫统天下者,宜与天下一心;化一国者,宜与一国为任。若必姻亲然后可用,则荆州十郡,安得十女婿然后为政哉?”并再次上表推荐立有战功的皮初为襄阳太守。朝廷只好同意了他的表奏。刘弘镇荆州期间,还劝课农桑,宽刑省赋,体恤百姓;解除山泽之禁;废军中酒分三等;安抚流民;遣返太乐伶人等等,深得人心。因此不但僚属对刘弘非常崇敬,百姓也称“爱悦”。史载刘弘“卒于襄阳。士女嗟痛,若丧所亲矣。”后来荆襄大乱时,“父老追思弘,虽《甘棠》之咏召伯,无以过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