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2年第01期

社论

在新的伟大征程上继续勇于自我革命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新时代 新指南

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着力把监督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在贯通融合中提升监督治理效能

大处着眼细处着力强化政治监督

让“一把手”用权受监督干事打头阵

深化改革构建“一盘棋”监督格局

在监督融入治理上发准力见真章


图说纪事

能源保供三冬暖


特别关注

回眸2021 持续深入正风肃纪反腐

一严到底——主基调不变 震慑力常在

持之以恒——永远在路上 常吹冲锋号

实事求是——守好生命线 激发正能量

系统施治——统筹一盘棋 奏响协奏曲


正风深一度

回眸2021 治“四风”树新风见闻录

没有烟酒茶也能办成事

从“群里看”到“实地走”

盯住“四卡一包一局”治“四风”

锲而不舍纠“四风”  


正风反腐在身边

回眸2021 我们的获得感

为学生减负也为家长松绑

医院领导上门退还住院费

盼了八年的路修好了

小企业走出“用工荒”

老上访村的新面貌

好作风温暖“星星的孩子”


书记说纪

回眸2021 纪委书记的履职故事

“查、改、治”并举催生新貌

用暖心找回初心唤醒公心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小新说纪

回眸2021 新法规带来的新变化


特稿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第二批执纪执法指导性案例

某区纪委监委环保问责简单泛化案

崔某骗领财政惠民惠农补贴资金案

沈某公车私用、私车公养案


一得之见

守正创新推进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永葆共产党人的风骨气节胆魄

干部“不粘人”是一种可贵品质


广角

北京房山区 党建引领锻造纪检监察铁军

福建漳州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监督检查

山东临清市  加大处置力度化解基层信访难题

安徽潜山市  紧盯营商环境痛点难点靶向监督

江西赣州南康区  抓好巡察反馈意见整改情况测评


实招集萃

云南昭通市 点穴把脉促问题真解决

江西井冈山市 片区协作机制助力乡村振兴

甘肃东乡县 大数据助推监督更有力


明德风苑

王大中 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核能事业


七七草杂谈

当官敛财必受其害


知行话题 形势任务谈

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三个角度


评论

把假日“节点”作为作风“考点”



孟宪实:从元载倒台看唐代御史台制度
1

 

孟宪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主讲

 

御史台制度作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国家监察制度,在秦汉时期已经初具规模,到唐代则进入了较为成熟、健全和定型的阶段,其组织完备、分工清晰、职责明确,可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精华,对后世影响深远。唐代御史台制度是怎样的,又是如何运转的?我们从权相元载的倒台来进行梳理和了解。

元载的贪腐专权——代宗起用刚直大臣出任御史台

元载家贫,但自幼嗜学,聪明又肯用功,博览群书。天宝初年,他考中进士,从此晋身官场,后成为宰相。在国家危乱之际,元载曾立过功勋,但后来独揽大权、培植亲信、排除异己、贪腐纳贿,他的劣行逐渐成为公开的秘密。

元载在京城和地方要司遍插亲信,各地官员想要升迁,都不得不向他的儿子、亲信赠送厚礼,贪腐之风逐渐公开流行起来,史载“江、淮方面,京辇要司,皆排去忠良,引用贪猥。货贿公行,近年以来,未有其比”。他在京城长安的大宁里、安仁里兴建两处豪华宅第,能足够分配给京城百官办公居住,在东都的私家园林能被改建成一座皇家宫苑,足见规模宏伟,室宇奢广。

元载第一次被实名举报是在永泰元年。那一年,华原县令顾繇检举元载的几个儿子依仗父亲威势招权纳贿,代宗却依旧重用元载,反而将顾繇流放锦州。大历六年四月,成都司录李少良也上书实名举报元载弄权贪腐。这一次,代宗的举措耐人寻味,李少良被皇帝接到宫内,皇帝要听取李少良的详细汇报。这是一种元载最不希望出现的情形。其实,皇帝很可能意在保护李少良。没有想到的是,李少良自鸣得意,先将此事告诉了友人韦颂,韦颂又告诉了陆,偏偏陆是元载的党羽。元载得知后,编排了一系列罪名,将李少良等人杖杀于公府。从此,人们再也不敢公开非议元载,就算走在路上,也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

早在大历五年,就有消息从宫中传出,说皇帝对于元载的贪腐专权很是不满。但考虑到他任相多年,想让他得以善终,因而单独召见,加以劝诫,希望他有所收敛。元载却不思改过,装聋作哑,没往心里去。终于,代宗无法忍受元载的贪腐专权,暗中起用最信任的大臣来帮助自己,企图收回大权,并除去元载。当时,正逢御史大夫敬括去世,代宗便召河南尹张延赏入朝接任御史大夫一职。但在之后发生的朝臣李少良等弹劾元载事件中,张延赏称病在家,不敢对抗元载,致使李少良等人被定罪处死。这些事情发生后,代宗大感失望,遂外调张延赏为淮南节度使,在大历六年引拜秉性刚直的浙西观察使李栖筠入朝为御史大夫。

唐代御史台精舍碑原碑拓片

 

御史大夫的铁腕——不负众望拿下元载党羽

李少良事件是元载噩梦的开始。李少良死后4个月,李栖筠被调回朝廷,担任御史大夫。根据《旧唐书·裴胄传》的记载,李栖筠威望很高,“有重望”“代宗以元载隳紊朝纲,征筠入朝,内制授御史大夫,方将大用”。为什么要派刚直、有威望的大臣担任御史大夫查办元载,这就涉及唐代的御史台制度。

唐初,监察御史仍按汉代《六条问事》进行纠弹。武则天时尚书侍郎韦方质奉旨修订监察州县的四十八法,实行10年后,以其繁琐难以执行而中止。在唐朝进入鼎盛时期的唐玄宗年间,监察制度得到空前发展。御史台发展出殿院、台院、察院。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其职责主要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台院设侍御史6人,职掌是纠举百察,推鞫狱讼、入阁承诏、推荐、弹劾等事。具体职能为:“一曰奏弹,二曰三司,三曰西推,四曰东推,五曰赃赎,六曰理匦。”殿院设殿中侍御史9人,其监察对象主要是殿廷之内百官的活动,以维护朝廷礼仪秩序。察院设监察御史15人,职掌是分察百官,巡按州县。可见,唐代的御史台是一个完整的机构,层次清楚,职责明确,权限严格。在整个唐朝,御史台名称虽屡有变易,但其机构却基本保持不变,御史台机构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即便是在唐后期权臣当道、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恶劣政治环境中,也有御史敢于挺身而出,表明御史台制度在唐代近300年历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代宗时期,唐代进入中晚期,而代宗在位的17年,有15年处于宦官或权臣“专权”状态。查办元载,始于大历六年,也就是代宗继位后的第9年。当时,为人刚直、不屈服于权势的李栖筠被召入朝初见代宗时,由于陈述明辨,没有阿谀之词,受到代宗喜爱,被直接任命为御史大夫。

那么,李栖筠担任御史大夫,工作成绩怎样呢?华原县尉侯莫陈因考绩优等被补授为长安县尉,按例前往御史台拜谒,被李栖筠询问起劳绩,侯莫陈神色不安,无法应对,于是自称通过朝臣徐浩、杜济、薛邕(都是元载的党羽)升官,并非真的考绩优等。李栖筠在大历八年二月上奏弹劾侯莫陈,连带揭露徐浩、杜济、薛邕三人的劣迹 。代宗当时虽然得到奏疏,但他无法决断。恰逢出现月蚀,代宗询问原因,李栖筠答道:“‘月蚀修刑’,如今欺上谋私者未得之罪,上天似乎是以此来警戒陛下吧?”后来,在大历八年五月,李栖筠不负众望,拿下元载党羽吏部侍郎徐浩、薛邕。贬徐浩明州别驾,薛邕歙州刺史。

此外,作为御使大夫的李栖筠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在振台纲、立规制方面也有着重要贡献。按照旧例,皇帝在曲江亭宴赐百官,命教坊乐妓及戏谑之人错杂陪侍。李栖筠认为自己身任国家风宪之责,便独自不赴宴,自此之后,御史台将此举定为规制。

不过,李栖筠因病于大历十一年二月去世,查办元载的最终任务尚未完成。御史大夫由李涵继任,他后来参与了元载案件的审理。

皇帝的决心——元载倒台的最终动力

御史台制度是一套自上而下监察百官、整顿吏治的政治制度,御史台主要服务对象是皇帝,也须听命于皇帝。不要说御史大夫、御史中丞这样的正副长官,即使是八品的监察御史,都是要皇帝亲自任命的。因此,代宗成为元载倒台的最终动力。

在平定河北三镇后,代宗开始全力解决元载问题。他知道元载势力极大,所以一直秘密商议此事。大历十二年三月的一天,元载毫无察觉,照常上班。政事堂大门一声巨响被打开,吴凑带兵破门而入,先控制元载,再宣布皇帝命令。与此同时,其他地方都有行动,元载人马被一网打尽。元载被逮捕的第二天,皇帝就下达了“诛元载敕”,在历数元载罪恶的时候,有“纳受赃私,货鬻官秩”的罪行,还有“凶妻忍害,暴子侵牟”,这是说元载伙同家人犯罪,以致其妻和几个儿子同时被杀。

从权力制约的角度上看,御史台具有防止腐败的功能,作为监察官员的御史对于中央和地方的行政官员及司法官员而言,是一种有形的权力制约因素,保障了政权在朝廷纲纪和律令法典范围内正常运行。有研究表明,唐代的大案要案不仅都是御史台处置的,而且多是御史台发现的。对于当时的大多数官员,唐代御史台的威力足以解决问题。但元载是在安史之乱后逐步成长起来的政治人物,曾为朝廷立下功勋,而且朝廷的日常工作由作为宰相的元载主持,他能够在人事布局等问题上自由主张。因此,相较于其他官员,御史台的防腐功能在元载面前变得低下得多。所以元载案件,如果不是代宗的决心,御史台很难能够独立完成。

说到底,在历史上,古代监察制度尤其是唐代御史台制度具有非常独特的历史价值,而且在预防腐败问题上,可以说中国是最有制度创新性的。尽管唐代御史台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在当时的历史时代,它对维护唐代统治秩序、净化官场风气、维护民众利益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对此后宋元明清各朝的监察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