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22年第01期

社论

在新的伟大征程上继续勇于自我革命


要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

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满怀信心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新时代 新指南

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引领保障作用

  

坚持新思想引领  迈向高质量发展

着力把监督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在贯通融合中提升监督治理效能

大处着眼细处着力强化政治监督

让“一把手”用权受监督干事打头阵

深化改革构建“一盘棋”监督格局

在监督融入治理上发准力见真章


图说纪事

能源保供三冬暖


特别关注

回眸2021 持续深入正风肃纪反腐

一严到底——主基调不变 震慑力常在

持之以恒——永远在路上 常吹冲锋号

实事求是——守好生命线 激发正能量

系统施治——统筹一盘棋 奏响协奏曲


正风深一度

回眸2021 治“四风”树新风见闻录

没有烟酒茶也能办成事

从“群里看”到“实地走”

盯住“四卡一包一局”治“四风”

锲而不舍纠“四风”  


正风反腐在身边

回眸2021 我们的获得感

为学生减负也为家长松绑

医院领导上门退还住院费

盼了八年的路修好了

小企业走出“用工荒”

老上访村的新面貌

好作风温暖“星星的孩子”


书记说纪

回眸2021 纪委书记的履职故事

“查、改、治”并举催生新貌

用暖心找回初心唤醒公心

从“独角戏”到“大合唱”


小新说纪

回眸2021 新法规带来的新变化


特稿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第二批执纪执法指导性案例

某区纪委监委环保问责简单泛化案

崔某骗领财政惠民惠农补贴资金案

沈某公车私用、私车公养案


一得之见

守正创新推进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高质量发展

永葆共产党人的风骨气节胆魄

干部“不粘人”是一种可贵品质


广角

北京房山区 党建引领锻造纪检监察铁军

福建漳州市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监督检查

山东临清市  加大处置力度化解基层信访难题

安徽潜山市  紧盯营商环境痛点难点靶向监督

江西赣州南康区  抓好巡察反馈意见整改情况测评


实招集萃

云南昭通市 点穴把脉促问题真解决

江西井冈山市 片区协作机制助力乡村振兴

甘肃东乡县 大数据助推监督更有力


明德风苑

王大中 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核能事业


七七草杂谈

当官敛财必受其害


知行话题 形势任务谈

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的三个角度


评论

把假日“节点”作为作风“考点”



“一刀切式”落实,为何屡禁难绝
本刊记者 沈叶 郭妙兰
1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要毫不松懈纠治“四风”,坚决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滋生蔓延。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全会工作报告对深化作风建设作出专门部署,明确了以优良党风政风保障“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工作,要坚决防反弹回潮、防隐形变异、防疲劳厌战。今年,本栏目继续瞄准“四风”问题新表现,查找突出症结,推出纠治“四风”系列观察。本期先聚焦“一刀切式”落实进行剖析报道,敬请关注。

 

1.遭遇“一刀切”,干部群众深恶痛绝

应对春节返乡,“一封了之”;创建文明城市,“招牌统一”;落实环保治理,“强制关停”……一些地方和部门总是对“一刀切”情有独钟、念念不忘。当前各项政策措施、改革举措密集出台,“一刀切式”落实往往冠以“深入贯彻”“严格落实”的名头,看上去很“实”很“严”很“好”,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但本质是不能实事求是,在政策执行中过于粗放,试图用固化的标准取代本应因时因事因地而异的原则。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般粗:忽视实际,生搬硬套上级精神

有的地方建厕所不考虑气候条件,在-20℃的户外只能沦为杂物间;有的修建在远离村民居住区的地方,远厕解不了近急;有的村民已搬走10年,却仍在其废弃院落安装新厕……据媒体报道,在推进“厕所革命”过程中,辽宁省沈阳市部分农村由于没有走村入户调研、倾听农民意见,导致5年来政府投入过亿元改建的8万余个厕所弃用超5万个。

一些地方农厕改造不成功,最主要的是没有立足实际。与之类似,有的地方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时,不顾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一味将上级精神生搬硬套、照搬照抄,搞机械“对标”,上下一般粗,致使政策实施和现实情况脱节,一些政策甚至“水土不服”,损害党和政府形象。

一样重:无论轻重,一样用力并排平推

中部某省一基层干部反映,山东烟台栖霞市笏山金矿事故发生后,当地辖区范围内并没有类似企业,却要求层层召开会议传达学习,组织企业举一反三开展安全生产排查整顿。“外市乃至外省发生一起较大的安全生产事故,上级一般都会要求各级应急管理部门举一反三,对辖区内类似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排查、查漏补缺,这是一种未雨绸缪的做法,但是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把自己摆进去’,就明显过了。”这名干部说。

不管什么问题,都“举一反三”;面对风险隐患,治理整顿强求“一样狠”,干部群众形容这就是“别人生病,让我吃药”。如因为一项活动发生事故,于是其他活动一律叫停;因为一家企业排放不合规不达标,于是干脆所有企业一律停工停产,种种因噎废食、用力过猛之举,看似轰轰烈烈力度大,实际上很可能是刮一场风、搞一次运动,不仅切断了企业等相关利益主体的生计,还浪费大量人力物力。

一招鲜:不管条件,简单粗暴一概而论

焚烧冥纸冥币,一禁了之;生产和销售祭祀品,先罚再说……清明节前夕,关于祭祀的“一刀切”政策在个别地区抬头,群众反映强烈。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城管局发布通知,严打制售冥纸冥币行为,要求做到“无处可买、无纸可烧”,“一把手”不作为将被问责。消息一出,即在网上引发巨大争议。

争议的焦点在于,一边是约定俗成的传统祭扫方式,一边是环境保护、移风易俗的城市治理需求,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是否只有“堵”这一选项。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接到任务,不分青红皂白、不管客观条件,一律采取程式化、机械化、简单化的工作做法。比如,一说加强管理,就简单地限字当头、念起“禁字诀”;一说重视某方面工作,就祭出“一票否决”的杀手锏,可谓“一招鲜、吃遍天”。

一起收:罔顾差异,齐步前行统一期限

还没有把何时何地建好新的社区向群众说清楚,就开始拆迁动员;补偿标准不由分说,接受也得接受、不接受也得接受;以影响子女上大学、考公务员等,威胁逼迫“钉子户”尽快拆迁……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农村在合村并居工作中通过“齐步走”方式强行推进,简单粗暴的做法和政策初衷相去甚远,被群众称为“总是把好事变成指标和任务”。

这不是个例。一些地方和部门在贯彻落实决策部署时,往往忽略实际情况的差异性,下指标、摊任务,采用统一标准、同一进度、同一方式考评绩效,有时还以统一期限进行“倒逼”。表面看,如此落实“坚决有力、整齐划一”,实际上可能做错了,甚至做坏了,不仅妨碍政策落实落地,还给群众生活添堵添乱。

 

 

2.热衷“一刀切”,不想改还是改不了

盘点种种“一刀切”现象背后,有贪图省事用之者,有无可奈何用之者,有急功近利用之者,也有积陋成习用之者。剖析这些人的心理,也就找到了“一刀切式”落实的诱因。

“一刀切式”落实好比“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一些党员干部嘴上吐槽,实际上却还在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其布置起来最简单、落实起来最省事、管理起来最方便,正合那些不顾实际只图省事的“懒汉”干部胃口。一则他们懒得吃透“上头”精神初衷,打着“上面要求”的旗号,不愿消化、细化、实化上级精神和要求,更不想去创新,于是上面“唱一句”、下面“跟一句”;二则他们懒得摸清“下头”实际情况,不花费精力去搞调查研究,不了解群众的困难和需求。无视客观条件的“一刀切”,把肆意妄为的“球”往下面踢,把蛮横粗暴的“锅”往上面甩,只为自己好过,不顾群众难过,是一些干部作风不实的突出表现。

还有的干部怀揣急功近利应付了事的“小九九”,往往只追求“短平快”的显绩,对事关当地百姓福祉的长远潜绩漠不关心,“只要上面认可我就行,老百姓的感受并不在我考虑范围内”。比如,“一刀切”关停污染企业,对于大气污染等指标的恢复可谓立马见效。说到底,还是政绩观出了错,只为“绩”不为效。有基层干部坦言,一切以上级部署为准,自己作中介,不用承担责任,实施效果好坏与自己无关,落实上级部署时唯恐多做多错被追责,唯恐看上去不坚决,唯恐效果不立竿见影。有的不怕创新落实成不了亮点、创不了经验,就怕被解读为“没按上级精神办”“各搞一套”,不如稳为上。

当然,如果把板子全打在基层干部身上,基层干部也是既憋屈又不服气。正所谓“上有官僚主义下有形式主义”,不少“一刀切式”落实其实也是迫于无奈之举。正如一位基层干部所说:“我们对‘一刀切’很反感,可是上头有任务,完不成要挨批评甚至受处分,想完成又没人力、财力、资源,时间上也来不及,所以干脆就‘一刀切’了。”现实情况的确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人手总共那么多,还面临考核压力,一旦上级管得宽、逼得紧,基层就没工夫、没精力“做细活”。有干部举例说,但凡出了一点纰漏,哪怕形式纰漏,比如督查的企业少签字一家,便会受到严厉苛责。也有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习惯用长官意志发号施令,下去检查督促乐见基层“阵仗大”“动作大”“坚决落实”,如果没按自己的意见办,就是“不讲规矩”,于是下级只能无条件、快节奏抓落实,讨领导喜笑颜开。

上级部门只要回声不问实效,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基层落实的“一刀切”,导致“只求好做,不求做好”现象较为普遍。比如,有的地方“平时不作为、急时乱作为”,后期眼看落实来不及了,就着急忙慌铁腕推进,上级部门考核时对这种完成任务前松后紧的问题睁只眼闭只眼,只要“急药”医了“急病”即可过关,并不管是否有“副作用”。再如,有的上级部门只布置工作,不注意跟进了解落实中的难点、堵点,致使有的政策缺乏反馈渠道,很多干部有意见不敢提,宁可先按政策操作,“出了问题再说”。

尽管比起“干打雷不下雨”的不落实,“一刀切”还算有所作为,对于一些共性、普遍性问题效果尚可,但是距“会作为、善作为”的治理标准还相去甚远,背后暴露的其实是一些党员干部能力不足方法不当。有的领导干部面对新任务、新挑战,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想不出,对上级政策精神把握不到位,索性不消化、不加工,只求看起来“不走样、不变形、不变通”;有的上级部门搞调研蜻蜓点水,作决策闭门造车,“想当然”地提要求,对基层贯彻落实中存在的困难充耳不闻,对干部贯彻落实中的困惑“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个别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仅从本部门出发,各自为政,缺乏政策协同,导致不同部门间政策冲突时有发生,让基层不知所措。

徐光伟/绘

 

 

3.治“一刀切”,“精”和“实上下功夫

政策要落地,执行需给力。说到底,“一刀切”往往不是显魄力而是逞蛮力,不是有力度而是图省劲,不是真政绩反是真“政疾”。“十四五”时期,大到改革发展,小到民生小事,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没有现成的“作业”可抄,也不是简单地从“甲”或“乙”中二选一。各级党员干部只有摒弃“一刀切式”落实背后的简单化思维、粗暴化方法、强硬式手段、官僚化风气,才能让党的好政策不折不扣落地见效。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研究问题、制定政策、推进工作,刻舟求剑不行,闭门造车不行,异想天开更不行,必须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实中的“一刀切”,往往和缺乏调研、脱离实际密切相关。因此,摒弃“一刀切”,关键一招是蹲下去抓起来,避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的盲动,做深做实调查研究。一方面,科学决策的形成往往需要“几上几下”,党员干部应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去车间码头,到田间地头,将鲜活的民情印在脑海里,以便作决策时多一些政策温度、针对性。另一方面,即便上级有指示,领导干部也应该充分做好民意调查,充分向群众将政策宣传到位,找出群众心中的“结”、基层工作的“难”,通过建立试点和反馈机制,推动决策部署的修正、调整和完善。在情况明、数字准的基础上,就可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精细化制定实施方案,做到将上级精神和现实情况有效衔接起来。

“一刀切式”落实,表现在下面,根子在上面。事实证明,上级机关勤奋一些,基层落实工作就不会跑偏;上级机关搞“一刀切”,基层就会受到这样那样的困扰,乃至被束缚住手脚。因此,上级对基层,要多帮带少“纸导”,避免“一把尺子量进度”的蛮横。首先要承认基层多样化的客观事实,多站在基层角度换位思考,下指标、派任务要让基层跳一跳能摸着,不要让基层一看通知就“”、一听指标就头疼。其次,要坚持问题导向,多关心基层落实起来的实际困难,调整思路和方法,实实在在帮助解决困难。最后,要坚持分类指导。以推进乡村振兴为例,由于交通区位、产业基础等不同,东中西部乡村的发展现状参差不齐,“底子”千差万别,要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不同任务和目标。

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既要有部署又要有检查,这样才能形成真抓实干、令行禁止的局面。倘若只部署不检查,只吆喝没督查,决策就难以落实。必须抓节点盯结果,避免“只求做了、不求做好”的飘浮。业务主管部门、党委政府督查机构要盯紧细节动态优化,借助明察暗访等手段,全面了解党中央重大决策、重点工作、重要事项的实施进度与成效,及时发现工作中还有哪些不平衡和滞后现象,执行中有无偏离走样甚至南辕北辙的情况,对存在“一刀切式”落实的果断叫停。纪检监察机关要立足“再检查”“再监督”,对“一刀切式”落实、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依纪依法严肃查处。要建立合理的政绩考核评价机制,考察、任用干部不仅听其言,更观其行、察其果,对那些只会颐指气使的“官老爷”,只会甩锅卸责的“二传手”,不仅不能提拔重用,还要予以问责和惩戒。

抓落实不是简单地推着、压着、逼着基层和群众干,而是干部和群众双向互动、充分交流的过程,是上级和下级合力推进的过程,也是政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党中央多次提出“创造性贯彻落实”这一命题,对此,要真容错敢纠错,避免“专挑干活干部打板子”的无理。要留足基层“创造性执行”的空间,时刻关心基层干部的创造创新,鼓励支持干部大胆闯、放手干。要用好容错纠错机制,坚持“三个区分开来”,既给干部的心灵松绑,也给他们的奋斗松绑,不搞问责泛化,最大程度上释放出可用的才智和作为。(此稿写作过程中,湖南桃江县,四川南江县,浙江开化县、龙游县,福建厦门思明区、湖里区、翔安区等地纪检监察干部给予支持帮助,在此特别致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