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营商环境反映着一个地方的政治生态。优化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快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迫切需要。“十四五”期间,面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只有抢占先机、赢得主动,高标准打造营商环境,才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不二之选。纪检监察机关必须切实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保障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等决策部署落地落实,为营造市场化、便民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围绕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强化权力监督。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前提,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政府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也是市场公平的维护者,如果权力行使失去制约,就会导致权力滥用,诱发廉政风险,滋生腐败行为,进而影响公平竞争,削弱市场活力。有的地方把招商引资企业和本地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区别对待,在招投标、政策扶持等方面设置门槛、区别执行。有的干部搞权钱交易、利益输送、暗箱操作,人为破坏市场秩序,甚至支持、包庇、纵容不正当竞争。这些行为严重侵害了企业和群众利益,损害了党和政府形象,必须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近年来,遵义市纪委监委立足监督的再监督,督促有关职能部门对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等行为开展整治,积极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同时,将优化营商环境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相结合,严肃查处垄断经营、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等破坏市场秩序问题。比如,在欧亚医院涉恶案中,循线深挖细查背后的腐败和“保护伞”问题,共问责10家单位74人,有效推动民营医院改革,取得了较好的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
围绕营造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狠抓作风建设。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地方的工作,成在干部作风,败也在干部作风。干部作风的好坏决定着投资环境的优劣、招商引资的效果,影响着项目能否顺利落地、企业能否成长壮大。在一些地方,群众办事首先想到“托关系、找熟人、走后门”,即使经过纠治后仍然“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有的监管部门重处罚、轻服务,还有的奉行“新官不理旧账”,等等。这些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严重影响了政策落地和改革执行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及时性。优化营商环境,政务服务尤显重要,提升服务水平作风尤其关键。2018年,国务院大督查指出遵义存在政务服务环境不优的问题后,我市立即开展营商环境整治“百日攻坚行动”,持续开展“庸政懒政怠政、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专项整治,着力解决“玻璃门”“旋转门”“推拖绕”“吃拿卡要”等企业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经过两年多的努力,遵义政务服务质量和效能显著提升。
围绕营造透明诚信的法治环境促进制度完善。营造透明诚信的法治环境,必须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规范政府和市场的边界、维护诚信社会的秩序,这考校着一个地方治理能力水平的高低。近年来,遵义认真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围绕打造“遵满意”政务服务品牌,实现企业群众“真满意”目标,制定出台《遵义市优化营商环境28条》。深入开展“公共资源开放日”“营商环境特邀监督员座谈会”“政府承诺不兑现”专项整治等活动,做好营商环境政策文件、规范性文件立改废释承接工作,着力防范和纠正拖欠市场主体账款等行为,进一步提高透明度、诚信度。纪检监察机关会同相关部门建立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协作机制并出台问责办法,对破坏营商环境的问题及时调查处理,及时提出纪检监察建议,推动制度完善,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织密织牢市场运行的制度规范,依法惩治以儆效尤,严肃问责倒逼严管,敦促规范市场秩序,有效维护好来之不易的良好营商环境。(作者:遵义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