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双周
特稿
专题
时评
理论
调研
经验
风纪
执纪
监督
警示
天下
新风
文苑
社论
双周
特稿
专题
时评
理论
调研
经验
风纪
执纪
监督
警示
天下
新风
文苑
中央纪委每周点名道姓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件,其震慑作用持续发力,不少领导干部称“现在真是不敢出去吃喝了”,但不敢并不等于不想。在一些地方,领导干部接受高标准款待仍然变换形式暗中进行,“私人宴请”就是用得比较多的一类马甲。
“公款大吃大喝”被明令禁止,但对于领导干部接受私人宴请,“一刀切”地禁掉并不现实。于是,在领导干部迫于禁令不敢赴宴之际,“私人请客,个人掏钱,与中央八项规定没关系”就成为宾主双方都接受的说辞。
为了吃好这顿饭,主人费尽心思,既要上档次又要够低调,受邀者小心翼翼,弃专车改打车,离目的地还远远地就下车独自步行抵达,对服务员格外留心生怕被“立此存照”……到底是什么饭如此重要,冒险也要吃?不少人都心领神会,“饭局”二字,关键在“局”。请客的和被请的,倒未必是舍不得满桌子山珍海味,但都担心饭局没了,关系淡了,圈子远了,“朋友”少了。所以,请客的绞尽脑汁琢磨怎么请好一顿饭,被请的反复斟酌哪些饭局必须要去。而且,风声越紧,请客才显得越有诚意;风险越大,赴宴才显得关系足够亲密。
不难看出,很多情况下,领导干部接受私人宴请并不简单。跟谁吃,吃几次,在哪儿吃,参加的人数多寡,聊些什么话题……都蕴含着“不足为外人道”的丰富意味。但是,同样不可否认,领导干部也有私人空间,不可能用一纸禁令予以全部封堵。这当中的关键是公与私的界限。
综合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规范领导干部接受私人宴请大致可以有几条界限。首要的原则是不能妨碍公正执行公务。比如,领导干部不得接受与自己职务有关系的人员的宴请,包括下属、管理和服务对象,以及存在其他利害关系的人员等。其次,对接受私人宴请的规格和频率有限制,不能接受经常性、定期性的宴请,不能接受花费过高,过于奢华的宴请。再有,不能接受违背公职人员职业道德的邀请,比如受邀参加赌博、色情活动等。
不过,比起这些限制性规定,领导干部对参加所谓的“私人宴请”能更加谨慎和自律才最为重要。从外部区分领导干部的公私领域不太容易,但每位领导干部自己应该心明如镜。扪心自问一下:别人原本非亲非友,却费尽心机、砸下重金款待,想尽办法联络感情,究竟所为何事?世界上哪有无缘无故的爱,倘若自己离开工作岗位,手中无权,还会有那么多朋友请吃请喝吗?再结合已经曝光的一些案例,号称是“私人宴请”,但最后谁买单你怎么知道呢?真要有人干出“私人请客,公家买单”的事儿来,一旦暴露,被请的那位喊冤也来不及,不是纯属给自己惹麻烦?
领导干部在内心深处为自己划一道“公”与“私”的界限没那么难,主要还是想不想,愿不愿的问题。正常的朋友交往,大可光明磊落,但凡与权力职责牵扯不清的宴请聚会,最好避而远之。不然,等到“每周通报”见,悔之晚矣。 (何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