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双周
特稿
专题
时评
理论
调研
经验
风纪
执纪
监督
警示
天下
新风
文苑
社论
双周
特稿
专题
时评
理论
调研
经验
风纪
执纪
监督
警示
天下
新风
文苑

编者按:
“德”既是齐家的基础,又是治国的根本,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今天,崇德重礼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本栏目开设“尚德篇”,刊发明德、谈德、尚德等方面的文章,以此激发读者生崇德扬善之心,行助人礼让之事,弘扬“德”文化。
人只要活在这个世上,就会面临利与义的选择。利者,利益也,它更多的是指物质利益。生活在尘世,既然做不到完全舍弃饮食男女,产生一定的逐利冲动也符合人性。义者,温暖他人的举动也,比如拯人于饥渴、救人于水火,它与一个人内心的真诚、善良和利他意识有关,应该是一种更高级的人性。
这个世界上永远有使人心生敬仰的人。肃亲王善耆想请人为吴可读画一幅像,有人向他推荐了画家陈半丁。肃亲王非常欣赏陈半丁的才华,劝他入部为官。此事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未成,却使陈半丁非常感动。1922年,肃亲王在旅顺病故,为报知遇之恩,陈半丁在大连举办了两次个人画展,卖画所得的数十万元,全部做了肃亲王灵柩返京的开销。
陈半丁这样做,是在实践自己的人生哲学,他曾篆刻过一枚椭圆形的印章,其文字是“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也”。
生活中像陈半丁这样以义为利的人还有不少,比如著名书画家启功曾捐巨资在北师大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用以资助那些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
以义为利很伟大,可以给他人带来快乐,但它也需要环境的催生。我研究过这些行善之人的经历,他们一般都在人生的特定阶段得到过别人的帮助,这种他人给予的温暖与他们日后的为人处世极有关联。在启功面临生计无着的时候,北师大当时的校长陈桓曾经无私地帮助他,先是将没有学历的启功推荐进中学,后又将他直接引进北师大。启功设立的奖学金就是以陈桓的书房名“励耘书屋”中的“励耘”二字命名,陈桓当时早已过世,启功用此名的目的,就是要纪念对自己一生影响极大的恩师。
陈半丁出道时卖画不顺,其师为之站场更是传为艺坛佳话。吴可读画像完成后,陈半丁迁出肃王府,在京卖画为生。然而,因为他初入京城美术圈,不为人知,前来购画者寥寥无几。远在上海的吴昌硕对爱徒的处境极其忧虑。1910年,67岁的昌硕先生特地赶到北京,为陈半丁介绍画店,并将他推荐给画界友人,以示器重,陈半丁的名声从此日甚一日。
其实,如果我们跳出物质利益的藩篱,就会发现,陈半丁的“以义为利”并非只是一种高尚的口号,而是一种客观的事实。一个人仗义,帮助了别人,让他人摆脱了困境,别人高兴,我们的奉献也就有了意义与价值,心灵就得到了几分安适。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比内心的安适更重要的呢?而且行善、仗义这种行为是特别能给人好感的,你帮助了别人,别人会对你生出感激甚至报答之心,自然也就有了好人缘,今后再遇到困难的时候,向你伸出援手的人就会多起来,这样的好人缘便是一种利了。
从某种意义上说,以义为利其实也是一种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