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监察委员会    主管
2014年第22期
大家谈
首页
1

编者按:

  当前,面对反腐败高压态势和正风肃纪新要求,一些干部感到被束缚住手脚,“规矩多了、什么也干不了”,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的态度,把“改作风”和“敢担当”、把“干净”与“干事”人为地对立起来,出现“为官不为”的新问题。如何挖掉“为官不为”的病根,构建和适应“清廉为官、事业有为”的新常态,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湖北省纪委党风室主任 胡爱民

  旗帜鲜明反对不想作为

  为官“不想作为”,不仅是作风问题,更是任职资格问题。分析和解决好“不想作为”问题对于防止“为官不为”,争做清廉为官、事业有为的“两为”干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想作为”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其主要表现是:“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这是对责任和义务的亵渎和贪污。我们的领导干部承担着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责任。领导干部不想作为,该做的事情没有做,该做好的事没有做到位,这样只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威望,侵蚀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不想作为”影响政治生态。“不想作为”者心里打着自己的“小九九”,怀着个人目的,选择性办事;或等待观望形势,消极保守办事;或拖延应付,敷衍马虎办事;或推诿扯皮,少办事不办事;或当“老好人”、“太平官”,不敢动真碰硬;或存在攀比思想,比收入、比舒适、比待遇,导致心理失衡、行为失准、工作失职。这些表现不仅贻误事业,更易形成官场和社会潜规则,对社会政治生态百害无一利。

  “不想作为”制约科学发展。“不想作为”者出工不出力,对应承担的任务不落实,混日子、耗时间;出力不出效,奉行少干事少犯错误、不干事不会犯错误,工作庸庸碌碌,敷衍了事;遇事不担当,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求稳怕乱,害怕承担风险,不敢打破常规,导致工作没有实质性突破。

  “不想作为”与党的根本宗旨背道而驰,其实质就是党性不纯。其根源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宗旨观淡化。是否坚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是“想不想作为”的试金石。只有增强党的意识、宗旨观念,才能挖掉“不想作为”的思想病根。二是权力观异化。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说到底都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不想作为”者往往看重自己的“官位”和“官威”,没有把自己当成人民的公仆。三是利益观虚化。当官发财,应当两道,这是为官的基本常识和要求。绝不能把当官作为发财的手段,否则就会陷入腐败的泥潭。

  “不想作为”贻害党和人民的事业,是科学发展的绊脚石。必须旗帜鲜明地向“不想作为”说“不”。

  坚持从严治党。既要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又要坚持从严管理干部;既要持续深入改进作风,又要严明党的纪律;既要发挥人民监督作用,又要深入把握从严治党规律,以严的标准要求干部、以严的措施管理干部、以严的纪律约束干部,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激情。

  树立正确用人导向。用什么样的人,体现用人导向,关乎党风和民意,关系事业发展。全面正确地执行党的干部路线和干部政策,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真正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拔出来。加强宣传教育,让各级领导干部明辨是非,纠正错误认识,做有为的干部。

  强化督查追责。采取明察暗访、重点抽查、集中检查、巡视监督、信访受理、座谈考察等方式,加强对“不想作为”问题的监督检查,督促各级党员干部切实做到忠诚履职、勇于担当、奋发有为,真正把强宗旨、转作风与抓改革、促发展统一起来。加大问责力度,对敷衍塞责、推诿扯皮,在位不在岗、出工不出力,办事慢腾腾、服务冷冰冰等不作为、慢作为现象,按照党纪政纪要求严肃处理,对浑浑噩噩混日子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的,坚决予以惩戒,让“不想作为”者有所畏惧,让“为官有为”者得到褒奖、受到尊重。

 

  

  天津市纪委常委、秘书长 徐军

  不敢作为的干部就是不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狠抓作风建设,从八项规定到各种“禁令”,从餐桌到办公桌,从“舌尖”到“车轮”,给党员干部套上了“紧箍咒”,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取得的新成效提振了全党的信心,增强了党的威信,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

  但是,随着转作风的深入,部分党员干部身上出现了一些“不敢为”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三怕”:一怕工作失误、冒风险,担心踩到红线、触犯规则,把“不出事”作为最大原则;二怕触及利益、得罪人,担心引火烧身、承担责任,畏首畏尾、缩手缩脚、患得患失;三怕媒体炒作成热点,不善于、不习惯在媒体关注和公众监督下推进工作。为此,一些党员干部感叹“为官不易”,在岗找不到感觉,干事提不起精神。对此,人民群众意见很大。

  “干净”与“干事”,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身为干部,就是要“廉字打底、干字当头”。古时清官蔡信芳于秦川离任时,曾面对送行的民众赋诗曰:“罢郡轻舟回江南,不带秦川一寸棉。回看群黎终有愧,长亭一别心黯然。”尽管政绩显赫、清廉显名,他还是觉得有许多做得不够的地方,怕辜负了民众,深感不安。与之相比,我们共产党员显然更应该有觉悟、有境界,在任时恪尽职守,离任时才不会有憾。“堂堂正正做人、老老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官”,是我们党对党员干部的要求,也是群众的期许。廉洁从政不是无所作为,清廉是为了更好地实干,把二者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党员干部何以修身律己、谋事创业、齐家治国?

  党中央曾规定,不用那些不讲原则、不分是非的“老好人”,不用那些不干实事、无所作为混日子的干部。我们党评价一名干部,除了“不贪不占”,更要看其敢不敢做事、能不能干事、善不善成事。那些在其位而不谋其政者,平平安安占位子、疲疲沓沓混日子,形如“政坛摆设”,状若“公堂木偶”,不仅个人蹉跎岁月、庸碌无为,更把职责挂了空挡、让承诺放了空炮,到头来误了事业、伤了民心。就此而言,庸政懒政之害,不亚于贪污腐败!

  遵守规矩,不等于束手束脚。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节日禁令……中央为党员干部所立的规矩确实不少。可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设立规矩本是好事,有了规矩,党员干部就应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好该做的是称职,决不做规矩之外的方能保清誉。遗憾的是,一些党员干部一看规矩多了,就变得无所作为,为自己不作为找到借口,这显然属于故意误读中央规定。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习近平总书记曾用此对联表达对党员干部的期待:勤奋工作、高度负责,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克服惧怕困难、畏首畏尾心态,保持昂扬状态,看准的事情大胆干。如果“藏着小九九用权,捂着乌纱帽做官”,要求严了就止步不前,怎可造福一方?我们党一再强调领导干部要解决好“总开关”问题,补足理想信念之“钙”,正是为了返璞归真、固本培元。“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以“无功就是过、庸碌就是错”时时自省,方能不负组织培养、百姓期望。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新矛盾、新挑战大量涌现,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有效应对。时代需要敢干事者、呼唤敢干事者。各级干部肩上有沉甸甸的担子,身后有群众眼巴巴的目光。职责所系、群众所盼、现实所需,都要求干部不仅要敢干,更要干在实处、干出实效。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保持干事创业的精气神,这才是从政必备的素养,这才是干部应有的风貌。

  当然,有少数人自认不堪“重负”,思想和行动上都转不过弯来,不敢担当。那就不要勉强自己,给能干者腾个地儿,把位子让给甘于奉献、勇于担当者,让干事者有为又有位,使更多的干部真正把心思和精力集中在想干事、干成事上。对于那些“无药可救”、“不敢为”的公职人员,引入合理的竞争机制和适当的退出机制,对那些“提线木偶”式的党员干部,该问责的问责,该“下课”的“下课”,把不敢干事、不愿做事的南郭先生们剔除出党员干部队伍,形成“廉者上位、能者居之”的用人导向,铸就“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良好氛围。

 

  

  浙江省纪委 贾明昊

  治“不知所为”以适应新常态

  随着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等管党治党的重大举措深入推进,执纪监督空前严格,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广大群众拍手称快。但也有少数干部因为“要求严了”、“规矩多了”、“难度大了”,而变得茫然失措、无所适从,不知道怎么作为了。这种“不知所为”的情形如果不及时纠正,其结果是占着位子干不成事,就会引起群众的不满、不信、不服,影响作风建设的成效,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等是对干部从政理念、目标、方式、状态的正本清源,带来的是根本、彻底、全面的转变。治疗沉疴,扭转积弊,根除陋习,必然要经过一定的适应期。尤其在“四风”积习甚久、甚深的情况下,一些干部戒除不良作风会面临一个痛苦、艰难的转变过程,就会出现种种不适应症状。这些症状不消除,就无法投入到正常的工作状态。

  思想不适应。一些干部思想上转不过弯,认识上存在偏差。有的是“不明白”,没有真正吃透、领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实质。有的是“不认同”,内心“当官做老爷”的思维根深蒂固,对中央八项规定抱有抵触情绪。还有的是“不相信”,认为“改作风只是一阵风”,风过雨歇后,一切照旧。

  能力不适应。一些干部缺少真抓实干的过硬本领,有的不学无术,腹中空空,只会讲空话、套话和“完全正确”的废话,提不出切实管用的办法,浑浑噩噩守摊子、安安全全混日子。在以往“四风”雾霾的掩盖下,这些干部如鱼得水、安然度日。如今雾霾散去,面对硬任务,需要真本领的时候,立即暴露出能力上的严重不足。

  习惯不适应。有的干部,包括一些做出过不少政绩、被视为“能吏”的领导干部,由于旧有的工作套路、方式方法不符合改作风的要求,而手足无措。习惯高高在上、发号施令的人,如今要深入基层、联系群众,便感到张不开嘴、迈不开腿;习惯了要政策要倾斜、拉关系跑项目、打“擦边球”、“闯红灯”的人,如今要按规矩办事,在制度笼子里用权,便感到招数少了、捷径没了,等等,不一而足。

  环境不适应。随着权力运行的透明度越来越高,群众监督之网越来越密,一些干部不得不从“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自卖自夸”的工作模式,转换到工作在群众的探照灯、媒体的聚光灯下,接受群众评判和广泛监督,因而战战兢兢,惊慌失措。

  当前,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从严治党新常态已初步形成并日益巩固,这是党心所向、民心所归。对于少数因不适应而“不知所为”的干部,要及时帮一把、推几下,使其顺利度过作风转换的阵痛期,从而以崭新姿态、昂扬斗志,干事创业,造福于民。

  加大力度,推动思想转变。目前“四风”虽偃旗息鼓,但树倒根存,“为官不为”实质上是“四风”的残余、变种和延续。加大作风建设力度,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消除一些干部观望、犹豫等思想,切断“四风”后路。对“不知所为”的干部,重点加强监督管理和督促引导,针对个人存在的问题开展谈心谈话,剖析症结所在,指出努力方向,明确整改时限。就干部自身而言,要一鼓作气,彻底戒除错误“官念”和不良习气,学会在约束中规范工作,习惯在批评中改进工作,把干净与干事统一起来,把改进作风的成果与干事创业的实绩统一起来。

  提升本领,促进善作善为。针对“能力不足、本领恐慌”问题,突出干部履职尽责急需,加大学习培训和实践锻炼力度,重点提升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联系服务群众和依法行政的能力。注重把领导干部放到困难多、环境苦、矛盾集中的地方去摔打磨炼,在急难险重的岗位经受锻炼和考验,真正做到攻坚克难、真抓实干、善作善为。

  树立导向,推动积极有为。把群众满意作为评价工作和考评干部的重要标准,完善窗口评分、电话调查、入户调查、绩效评估等办法,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明确和细化不胜任、不称职的具体情形、认定标准和处理措施,使无为者过不了“群众关”,激励干部苦干实干、干出实绩。

  铁面问责,狠刹不作为之风。把治理“为官不为”作为监督检查和执纪问责的一个重点,对在位不在岗、在岗不在状态,敷衍塞责、推诿扯皮,造成严重后果和不良影响的行为,按照党纪政纪严肃处理,该处分的处分、让干部不敢懈怠、不敢失责。

 
1